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资源】我国组织学的进展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天津天津
1.0 万 浏览
icon推荐
这个帖子发布于 15 年零 7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我国现代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发展均起始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及欧美日本医学教育输入,西方学者进入我国,在北京和江、浙、粤等省开办了医院和医学校,开设人体解剖学课程,但尸体解剖仍是被禁止的。我国少数学者也开始到国外学习。20世纪初期,国内学者开始编译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教本,如博医会最早翻译的《解剖学讲义》,丁福保编译的《新撰人体解剖学》、《组织学总论》和《胎生学》,汤尔和编译的《组织学》(1915)、《精撰解剖学》、《解剖学提纲》(1924)、《生物学精义》、《自然与人类概论》等;还有施尔德译的《路氏解剖学》(1919),丁立成译的《胚胎学引论》(1920),徐云、万钧、孙烈祖译的《人体解剖实习方法》,他们都是我国解剖学事业的先驱者。随着解剖学事业的兴起及从事解剖学工作人数渐多,在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博医学会的建议下,于1920年2月26日在北平协和医学校解剖系成立了“中国解剖学会及人类学会”,会员50人,推选美国组织学家E.W. Cowdry任理事长,理事12位,其中6位是外藉人士。会议制定了会章,并由当时政府注册登记,但成立后基本未开展活动,长期处于停顿状态。1920年前后,一些学者从事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神经学等的教学和研究,有的赴欧美日等国留学。他们回国后在艰难的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教书诲人,实验研究,开拓创业,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汤尔和(1879~1940)

汤尔和(1879~1940)先生不仅是一位解剖学家和组织学家,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他1910年毕业于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受政府委托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医学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并出任校长(1912~1922);他于1912年呈文政府,请求公布他起草的“解剖条例”,内务部1913年11月,51号文件公布了我国首部解剖法令《解剖条例》,人体解剖和病理解剖终于取得合法地位,人体解剖学(包括组织学、胚胎学)被指定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1915年编译《组织学》。他还受教育部的委托,于1916年联合中国医药学会、博医会、江苏教育会共同审定了医学名词。他在1922年以后曾任政府教育总长,每年派出学生赴德国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

2.马文昭(1886~1965)

马文昭(1886~1965)191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堂,1920年、1928年两次赴美进修,先后在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执教共40余年,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1946)。他是我国解剖学界第一位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52~1954)。他多年从事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研究线粒体、高尔基体及分泌颗粒的形成等,发现磷脂类有增强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卵磷脂对皮肤增生、创伤愈合、神经衰弱等疾病的作用及其抗吗啡中毒的临床应用,总结编著了《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1963),他是我国组织学和细胞学的奠基者之一。

3.张鋆(1890~1977)
张鋆(1890~1977)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和1933年两次赴美进修,是我国解剖学开拓者之一,先后在江西、湖南、上海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解剖系执教近60年。他于1947年发起和参与重建了中国解剖学会,创建了《解剖学报》和《解剖学通讯》,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三届和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1956~1978)。他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人体解剖学》(1960),多年从事人体解剖学研究,在组织学和胚胎学方面也有所建树;还曾致力于医学教育管理,为我国医学和解剖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4.鲍鉴清(1893~1982)

鲍鉴清(1893~1982)191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留学德国,学习组织学和胚胎学,1923年归国后多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1934~1936年曾考察欧洲诸国和日本;1938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1940年获日本医学博士,1945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早年编著《显微镜的动物学实验》(1931)、《组织学纲要》(1933)、《生物学史》等。1950年起始在现白求恩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执教,编著《组织胚胎学》等教材,还主编了《组织学技术》(1962)和《组织培养术》(1965)等技术专著,举办师资班和技术培训班,培养人才,推广新技术,在细胞培养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方面起率先指导作用。他在组织学、细胞学的研究中也有许多论著发表,是我国组织学和细胞学教学和科研的开拓创业者之一。

5.范承杰(1895~1986)

范承杰(1895~1986)1922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1927~1929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上海女子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和震旦大学医学院,1952年起始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执教。她从事组织学胚胎学教学与科研约50年,在教材编著、人才培养以及在烟酒危害和普鲁卡因对神经组织的影响等研究方面有所成就,是我国少有的老一辈女性组织学胚胎学家。
6.王有琪(1899~1995)
王有琪(1899~1995)于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1年起始在上海医学院(后称上海医科大学)执教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60年;1937~1940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Ph.D)。他长期致力于人脑细胞构筑、组织分化、胚胎发育的研究,在神经解剖学、组织学、人体胚胎学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于50年代初期编著《人体胚胎学纲要》(1952)、《胚胎学实习指导》(1952),以后又编著《现代中国解剖学的发展》(1956),《人体胚胎学图谱》(1962),主编全国统编教材《组织学》第一版(1960)和第二版(1965);50~60年代多次主办师资和技术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还在1947年“中国解剖学会”重建中(第一届)起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是我国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开拓创业者之一。20年代以后开始致力于我国组织学胚胎学事业并卓有贡献的还有多位学者。

7.张汇泉(1899~1986)

张汇泉(1899~1986)早年留学美国,先后在湘雅医学院、河南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执教,1950年起始在山东医学院任教;曾译著Arey的《胚胎学》(1938),1950年后编著《胚胎学》、《胚胎学图谱》、《人体畸形学》(1984)等。

8.臧玉佺(1901~1964)

臧玉佺(1901~1964)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9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神经解剖学家,1936年起始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心理系、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医学院解剖系,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二届理事长(1954~1956),著有《痛、饥、惧、怒时的身体变化》(1928)、《神经解剖学提要》、《神经解剖实习指导》(1954)、《中枢神经传导通路》(1952)、《脑脊髓切片图谱》、《神经的演化历程》(1958)等,主要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通路,并以神经观点研究祖国医学经络本质,著书立说,培养人才。

9.卢于道(1906~1985)

卢于道(1906~1985)于2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在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生物系执教近60年,曾任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他是一位神经解剖学家,研究人大脑、小脑、边缘系统等,论著甚多,如《神经解剖学》(1932),《中国人之大脑皮质》(1933~1936),《科学概论》等;曾任中国解剖学会重建后第一届理事长(1947~1952)。

10.魏恩临(1901~1986)

魏恩临(1901~1986)早年留学日本并从事解剖学教学与研究,1950起始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执教组织学和胚胎学,50年代译著Maximow主编的《组织学》(1950)。

11.崔之兰(1902~1971)
崔之兰(1902~1971)192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1927~1934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1934年归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等;1951年起始在北京大学生物系执教,曾任系主任,研究比较组织学、比较胚胎学,论著有《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基础》、《动物的生长与发育》等,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老一辈女性组织学胚胎学家。

12.朱洗(1900~1962)

朱洗(1900~1962)于1920年起始在法国勤工俭学和留学,研究受精、杂交、单性生殖等;1933年归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北平研究院、中法大学、台湾研究院从事实验胚胎学研究;1950年起始在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主任、所长,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研究卵子成熟,激素刺激,单性生殖产生“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异种杂交,家蚕杂交,鱼人工繁殖,着眼于品种改良等实际课题,论著甚丰,并编有巨著《生物的进化》(1958),译著《脊椎动物发生学》(A.布拉舍著)。

13.童第周(1902~1979)

童第周(1902~1979),他于1930年留学比利时,1934年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从教和科研,并曾去美国从事研究;1950年后在山东大学任教并曾任副校长,继而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并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他挚着于实验胚胎学研究50余年,长期研究卵子分化,受精,早期胚胎分化和调整,进行胚胎细胞分离、切割、移植、重组等实验;晚年从事核质关系,核移植、细胞融合等研究,如将两栖类或鱼类胚胎体细胞核移入去核卵子内,提出“核质杂交”培育新品种的设想,还与美籍华人科学家牛满江合作研究mRNA诱导遗传变异,他的杰出成就和重要发现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朱洗和童第周数十年的科学事业,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发育生物学家。

14.鲁子惠(1899~2000)

鲁子惠(1899~2000)是一位刻苦自砺愤发成才的神经生理学家,1925~1949年一直师从汪敬熙先生从事神经生理和心理学实验研究,先后在郑州中州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中央研究院任职,在皮肤电反射和视觉中枢动作电位等方面的研究有所发现;1950年起始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将形态学和生理学技术相结合,研究脑发育中的神经组织分化,论著甚多,并指导和培养后辈人才。

15.张作干(1906~1969)

张作干(1906~1969)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协和医学院、贵阳医学院任教,1947~1949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起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从事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较早地开展组织化学、电镜技术的研究,并举办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众多人才,主要研究胚胎发育中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著有《各种因素对骨骼结构发育的影响并论及畸形成因》、《细胞学进展》(1965),译著《胚胎学》(1956)(I. G. Barth著)。

16.许天禄(1906~1990)

许天禄(1906~1990)193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先后在协和医学院、中正医学院、嶺南大学医学院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起始在现中山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近50年,在神经组织学的研究中有所成就,编著《神经解剖学》(1953)等。

17.汤不器(原名汤器,1910~1980)

汤不器(原名汤器,1910~1980)于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并执教,1934~1936年留学日本获医学博士,1936年归国后先后在南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执教,并在肌组织、皮肤、毛、骨骼等研究中颇有成就,发表论著多篇;1950年以后在南通医学院、苏州医学院执教。

18.陆振山(1910~1997)

陆振山(1910~1997)1934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1936年起始在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1946~1948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1948起任教于现华西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内分泌研究,编译《解剖学方法》、《机能电镜组织学》等,直至90年代还指导科研,培养研究生。

19.汪堃仁(1912~1993)

汪堃仁(1912~1993)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并执教,此后在协和医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从教,并从事神经内分泌研究;1947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1949年起始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研究胃壁细胞和胰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酶组织化学)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等,发表论著多篇,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庄孝僡(1913~1995)

庄孝僡(1913~1995)于1936~1946留学德国并执教,从事胚胎发育诱导(“组织者”)的研究;1946年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50年起始在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细胞生物)研究所从事实验胚胎学研究近50年,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所长;研究成果甚丰,80年代发现蝾螈胚胎表皮细胞传导刺激现象。

21.张保真(1915~1999)

张保真(1915~1999)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于西北大学。1950年起始在西安医学院执教近50年,研究克山病损害及经络本质等,晚年仍钻研学术,著有《免疫细胞化学》(1986),《经脉线的构造和机能》(1992),对经脉本质提出独到的见解。

22.蒋加年(1915~1973)

蒋加年(1915~1973)1940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多年执教于南京医学院,精专于组织学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包括标本、模型的制备,编著《组织胚胎学》、《组织胚胎学图谱》(1958)等。

23.王启民(1915~1993)

王启民(1915~1993)1936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多年执教于军医大学(第六、第三),研究细胞超微结构、电镜组化等。

24.江启元(1917~1997)

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曾留学加拿大,获医学博士;1950年起先后在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执教,专于胚胎学,编著《胚胎学图谱》(1958)、《人体形态学》(1976)、《功能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1980)等。

25.郑国章(1920~1979)

曾留学瑞士,1950年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神经组织的研究,精于镀银染色,在神经末梢的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论著甚多。

26.何凯宣(1912~)

1932年上海同济大学肄业,1935年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先后在中山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执教,主译《人体组织学和显微解剖学》(W.Bargmann著,1959)等,撰写综述多编;献身医学教育事业50余年,精通德语,任中德医学会理事,为促进中德两国医学交流和合作做出了贡献。

26.李肇特(1913~)

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1947~1949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1950年至今在北京医学院(后称北京医科大学)执教,并曾在前苏联脑研究所从事神经组化研究三年;长期从事组织学、细胞学研究,较早开展组织化学研究,并为全国培养人才、推广应用;在骨折和烧伤修复、针刺麻醉原理、体表内脏相关、神经内分泌因子等的研究中颇有成就;50~60年代主编和参与编著《组织胚胎学》、《组织学》、《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等,译著《组织学》(前苏联扎瓦尔金著);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组织学与胚胎学》(1988)。

27.薛社普(1917~)

1942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并任教,1947~1951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1951年起始先后在大连医学院、哈尔滨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执教,从事细胞学、胚胎学和生殖生物学研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第八和第九届理事长(1986~1994);早年研究神经发生,50年代初应用放射自显影术的研究否定了“活质学说”(卵黄球形成细胞),在胚层和生殖腺诱导分化、细胞分化调控、生殖细胞分化调节及药物作用与机制、肿瘤细胞生长分化可逆性调控等的研究中,以及近年发现红细胞分化去核因子(EDDF)基因家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均卓有成就;主编《胚胎学与组织学基础》(1960)、《细胞学进展》(1963)、《人体胚胎学图谱》(1965)、《男用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198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组织学与胚胎学》(1988)及《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实例图谱》(1992)等。

28.何泽涌(1919~)

早年留学日本,1944年至今在现山西医科大学执教50余年,主编全国统编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二版,1983)、《组织学与胚胎学进展》(1987),主译《人体胚胎学》(1986)(K. L. Moore著);从事细胞学、组织学研究,如肥大细胞的分布和分化等,并常写综述文率先介绍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新进展和新信息。

29.杜卓民(1920~)

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生物系,1947年起在贵阳医学院执教至今达50余年,多年致力于教学和学科建设,擅长组织学技术和显微摄影,编著的《组织学图谱》是我国首部组织学彩色图谱(1974,上海人民出版社),还编著《神经切片制作法》(1955),主编《实用组织学技术》第一版(1982)和第二版(1998),编译《神经解剖学通路追踪法》(1987),近年还从事微量元素镉等对组织损害作用的研究。

30.王仲涛(1920~)

1941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和中央大学医学院学习并结业,在现河北医科大学执教40余年,在我国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和人才培训方面有所贡献,编著的细胞和组织超微结构图片和幻灯片广泛用于教学,主编《组织和细胞扫描电镜图谱》(1984),还从事胚胎组织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及经络实质等研究。

31.朱继业(1920~)

1944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先后在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任教,参与编著教材与专著多部,从事生殖医学研究。

33.贲长恩(1929 ~)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体视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市科协委员,北京解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委员等职。以中药对肝病防治作用和中药性味归经的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获国家级及部局级科研基金资助课题10项,相继发展科研论文近100篇,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7项,全国性学会和校级科研成果及优秀论文奖19项。

34.鄂征(1926~)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肿瘤遗传学教授。1925年生,1951年在苏联留学,1954年获医学副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医学科教工作,主攻癌变机理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精于组织培养技术,为我国组织培养开拓者鲍清鉴教授的传人。主编著作有《组织培养技术》1982;《组织培养技术》修订本1988;《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1995;《癌变机理研究》。现任"中国癌症研究"杂志(英文)主编,中华肿瘤杂志编委。

35.谷华运教授(1924~)

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先后在上海东南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任教。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形态学的研究,特别是人大脑构筑学的研究,动物与人胚胎脑细胞培养与脑细胞培养与脑移植、人胚胎视网膜的发育等研究。主编有《人体胚胎学图谱》、《组织学》、《人脑构筑学图谱》以及参加编著《组织学与胚胎学》、《实用组织学技术》、《人体胚胎学》、《中国人胚胎学发育时序与畸胎预防》等书。曾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医科大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奖主审等职 。

36.成令忠教授(1931~2004)

1955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主编及视听教材专家组组长,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组织学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解剖学杂志》副主编。1978年以来从事肝脏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约80篇,完成研究成果6项,获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共3项。主编专著《组织学》第1,2,3版(1981年~2000年),获1995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4版(1978年~1995年);主编《现代组织学》获2004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自1950年起始,我国科学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前后大部分医学院校组建了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得以扩充。有的医学院开始举办组织学胚胎学师资培训班,新一代学者开始成长,为此后50年学科发展开创了新起点。中国解剖学会也于此时开始迅速发展和壮大,组织生动的学会活动,举办多种学术交流,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1953年在北京创刊《解剖学报》,张作干、张鋆、李肇特、张炳常、杨进、章静波先后任主编。1954年在上海创刊《解剖学通讯》(后改名“解剖学杂志”),张鋆、齐登科、郑思竟、黄瀛先后任主编。这两种刊物至今仍是我国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研究论文发表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早中期开始从事组织学和胚胎学事业约100余位学者,他们在数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敬业爱业,历经坎坷,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著书立说等方面均有各自的成就,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用。尤其是一直持续工作至90年代的数十位高年学者,有的至今仍在奉献余力,他们的业绩和贡献尤为卓著。诸如博士研究生导师石爱荣,贲长恩,谢锦玉,鄂征,王平,翟中和,王永潮,鞠躬(中科院院士),谷华运,周敬修,吴良芳,邓漪平,郭畹华,李进,朴英杰,成令忠,左嘉客等;硕士研究生导师和资深教授如杨进,宗书东,俞慧珠,李慧珍,陈啸梅,邵桐荪,房世源,葛子,文琛,孙敏之,张兰芬,王懋蔚,刘强,聂毓秀,李珍年,李培基,王彦,庞懿,袁保和,许广源,许屏,章燕程,陈雪娴,朱铭清,雷建章,袁德霞,吴淑兰,吴景兰,文历东,舍英,郭仁舆,遇铭,王一平,侯家骥,何素云,许龄秀,郑世彬,马长俊,管必隆,朱玲美,吴珂,郑钦达,孙昭,陈诗云,张适,郭仁强,戴树宏,许嘉弟,齐易祥,刘延祖,姚竹秀,高摄渊,陈奕权,郭绢霞,戎诚兴,王瑞绵,彭庆廉,周开渠,王庆堂,孟文,姜恩廷,谢文英,吴忆铭,吕卫,薛同一,施玉华,陈丽琏,童夙明,王蕙仁,钟慈声,李福祥,黄连碧,项仕孝等。先后去世的有李彦,丁肇林,张世和,孙克继,艾民康,尹昕,郑怀祖,宗铁生,钱国祯,牛富文,杜炎青,张世明,孙品伟,杨美林,等。1950年前后开始从事组织学和胚胎学技术工作,在技术研究、标本制备、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高年技师,如已去世的杨振欧,陈佛痴,易家农;仍健在的如刘志勋,朱秀雄,靳安庸,陈园茶,周玉琳,苏兆绛,金秀萍,郭雯媛,周素华,宋玉芳等。陈佛痴和朱秀雄还较早地编著出版《组织学方法》一书(1964)。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66~1976年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组织学胚胎学进展也停滞10年之久。1976年之后至今20余年则是我国科学教育事业 发展最快的时期,组织学与胚胎学事业也蓬勃发展,进步迅速。至今在医学院校从事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科研的约2 000人。1986年中国解剖学会建立了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了多种教学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诸如教材研讨,教学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讨论,中国人胚胎体质测量,专题学术演讲,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1989~1999举办6次),技术工作交流会(1988~1998举办5次),中国-日本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学术研讨会(1988~2000年举办5次),组团出席第10届国际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学术会(1996)等。至今全国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约50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12个,已培养硕士500人以上,博士100余人。从事组织学胚胎学事业40年左右,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做出显著成绩的如蔡文琴,刘斌,章静波,王一飞,汤雪明,吴明章,高英茂,李海标,欧可群,苏慧慈,陈克铨,祝彼德等。近些年又涌现数十位中青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科学研究繁荣活跃,长足进步,新技术应用推广迅速,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同位素示踪、电镜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并不断提高,已开展诸如抗原提纯,抗体制备,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电镜X射线显微分析,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电镜,形态计量学和体视学,放射自显影,放射免疫测定,细胞分离和纯化,蛋白质和核酸分析,原位杂交,原位PCR等技术应用。一些新设备如图像分析仪、细胞淘洗器、流式细胞仪以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也已用于实验研究。近年有些实验室还开展了基因克隆、基因转染等技术应用和研究。研究成果丰硕,有的成果具有一定特色和创新性,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如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人大脑神经元构筑,脑发育中某些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脑细胞凋亡,脑胶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中枢神经突触的结构与递质,脑神经元溶酶体等超微结构,血脑屏障,脑损伤后的再生,神经营养因子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效应,脑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和移植,脊髓损伤后的修复及针剌效应,胃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意义等。免疫学的研究如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的超微结构和功能,胸腺上皮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学特性,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结构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荧光素染色的分型等。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如卵细胞的分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激素效应,避孕药的作用机制与安全性,棉酚和雷公藤的抗生育作用,胎盘的微细结构与功能,精子的凝集素受体与受精,精子的发生及其相关基因,男性生殖器官cDNA文库的构建,生殖免疫学,附睾的细胞生物学,节育与不育等。内分泌的研究如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基因表达与神经联系,腺垂体内肽类神经终末的定位与意义,内分泌腺细胞和胃肠内分泌细胞等。其他器官组织学的研究如肝各种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特性,肝免疫细胞与肝癌发生,肝再生及其有关调节因子,胰岛细胞,心肌纤维与心传导束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还有如内皮细胞的特性和功能,肥大细胞的分化与分型,血细胞的发生与调节,诸多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受体与生物效应,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和功能意义,癌细胞生物学,细胞凋亡等,以及中医中药对多种疾病疗效的细胞组织机理的研究等。胚胎学的研究如全国性普查120万余例围产儿先天性畸形种类与地区分布(1986~1987),近万例中国人胚胎测量共30万个数据,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试管婴儿”诞生(1988年首例),组织发生与分化及其调控机制,致畸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神经管畸形的实验研究,胎膜与胎盘的结构与功能等。《神经解剖学杂志》于1985年在西安创刊(主编李继硕),《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于1991年在武汉创刊(主编熊希凯),《解剖科学进展》于1995年在沈阳创刊(主编于频),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1 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