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讲座】整形外科基本原理讲座,已结束

整形科医师 · 发布于 2009-09-15 · IP 北京北京
1.6 万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16 年零 7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科主任定期的讲座,欢迎各位战友讨论。

消毒、铺巾
1%、2%碘酒,2.5%(一般在骨科使用)--去除皮肤的油脂
5%(浓)碘伏,0.03%
75%酒精
瘢痕(不容易彻底消毒区)、皮肤较厚区、需暴露骨质等深层组织-----2%碘酒。
供皮区、浅层手术、皮肤较薄弱、儿童----1%碘酒。
  面部、口腔、会阴(后两种现一般用碘伏消毒)---75%酒精。
  眼部(角膜、结膜)用稀释碘伏消毒或不消毒。

消毒范围
切口边缘距离任何部位15cm-20cm。
整形外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供皮区消毒范围尽量扩大,因不能确定术区。
卵圆钳(消毒钳)一般不低于护士器械台30cm,为其右上角(离术区最远)。

腔穴的消毒:
一般消毒次序最靠后,消毒结束后应扔掉消毒钳。

消毒脱碘及顺序
第一次酒精脱碘不应超过碘酒消毒区域,第二次彻底脱碘。
胸腹部最后消毒脐部、面部最后消毒唇部(口腔)。后者先消额部、鼻部两侧、颊部、颏部,最后消唇部。
同一次消毒时,一般不回头消毒。
碘伏消毒2遍,过多(泡着没有好处)。

原则上,所有消毒区域备皮,其超过消毒区域。
增生性瘢痕(可能遗留细菌等,术前洗澡)

铺巾
至少为4层
整形单为2层
先铺对侧(相对最不清洁区域,再铺上、下侧,最后铺近侧)。
离术区10cm(第一层),一般由消毒人员铺单。
第二、三层更小,覆盖巾钳,一般由穿戴手术衣的医师铺单。
头面部、会阴均为三角形铺单,
截石位:先铺臀部下方,再铺双侧大腿、腹部、腿套
腿套:先缩回来,套上脚部、松开折叠,注意双手始终被包裹。
四肢:先铺中单(近侧),底下铺巾单,4个单层(骨科),3折叠后单块治疗巾,三角形铺单法(同头面部)
尿道手术:同骨科大腿术区消毒,到双脚。臀部铺4层巾单。
切口等级、愈合等级
张力切口---Ⅱ-Ⅲ类,一般用强韧的缝线。
口腔---Ⅲ类,不是Ⅱ类切口。肛门---Ⅲ类。
会阴---Ⅱ类。
愈合等级需根据术区本来需愈合的时间来判断

抗感染—换药
1.庆大霉素
       新霉素
2       庆大霉素   --------针对难处理的创面
       多粘菌素

无菌创面—4-8层纱布(1-2块方纱)
有菌创面、渗出较多—16-20层
较小创面—内层纱布超过创面2-5cm,中层纱布超过创面5-10cm,棉垫一般为单层

清创
1.双氧水+盐水
2.洗必泰+盐水
3.去除坏死组织

包扎
原位、压力适当、平整
区分压力较小区域、较大区域、非压区域(神经、血管蒂及眼睛、鼻部等器官)
四肢绷带:
1.先缠3圈(远端!)
2.先平整缠一圈、再交叉缠一圈

手部植皮后包扎:
手先张开,底部放置一块纱布,绷带先缠腕部,绕于第一、二指蹼,再绕于小鱼际桡侧,缠三、四指蹼!然后放置2块纱布。。。三块,做成楔形压迫区域。

石膏固定:
超过2个关节!
12-18层石膏托!
体表凸起部位(桡骨小头、鹰嘴)一定要先垫棉垫
可以未等干燥,即行水抹,甚至砂纸、敷料剪修减石膏,放置锐头、过重
整形外科治疗范围:
先天性畸形、体表肿物、烧伤后瘢痕、感染和外伤、创伤、美容手术

整形外科基本操作:
切开
切口选择:
瘢痕切口,应呈阶梯状,口大底小,因真皮下血管网层可能收缩,避免止血不彻底。
瘢痕下疏松组织,不可轻易切除,高度重视!可能包裹重要血管、神经
面部应先锐性分离,再钝性分离!前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真皮缝合:
减张、基板(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对合良好
真皮缝合后,准备缝合皮肤
针距宽、边距窄,全层皮肤缝合,轻度外翻

“z”字改形术后瘢痕最明显区域:臂与长轴相交的两个点!

皮片游离移植:
一、分类:
1.厚度(主要分类方式)
2.创面:新鲜创面,肉芽组织、创伤面
中厚皮片(0.4mm)及以上的皮片才有功能。越厚,功能越好,但受区成活率越低,供区创伤越大。
刃厚皮片主要应用于修复创面,有些供区可反复取皮
邮票、网状植皮,边缘生长1-2cm(2周),靠血浆营养。
因此,植皮不一定需要创缘对合太规整、过密。
修成中厚皮片,一定要离断,不能带蒂转中厚皮片。
二、存活因素:
1.皮片密切接触创面
2.皮片需要有张力(+10%) (面部植皮横向张力大一般无明显五官移位,纵向反之;颈部植皮容易挛缩。)超量植皮:避免继发挛缩。
3.创面平整、
4.局部血运良好(如骨质外露,需覆盖骨膜,或者暴露内板,造成肉芽组织生长,再予植皮)
5.固定良好(石膏托、敷料)
6.包扎,不易压力太大!8-16层纱布+棉垫(减压)
三、取皮
供区一般到浅筋膜(取皮量较少)、深筋膜(取皮量较大)
尽量避免普外常规切口,因可能以后影响创面愈合(如胆囊、阑尾手术)
取皮鼓规格:10cm*12cm、7cm*20cm、10cm*25cm
左手按住鼓面,使之紧贴皮面,右手先垂直切开皮肤,再取出需要的厚度。
供区皮片的皮纹(张力线)应与创面一致!先伸展试验下。
环眼睑的瘢痕,应区分上下睑,分别植皮!否则易引起上、下睑外翻。
最好植皮于眼轮匝肌(眶隔)浅层
面部应区分单位、亚单位植皮,从而更适应于张力线的分布。
女性取皮避免大腿、臀部取皮,应取腰、背部,后者更隐蔽。




















































































































讲课--整形外科基本原理.doc (118 KB)
72 298 2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