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表观组学(epigenomics)的实验技术交流

-----Manel Esteller
CpG岛的最新定义:
1、片断长度≥500 bp(最近略有改动,有文章指出大于200bp),G+C的含量≥50%,CpG二核甘酸的实际观察值与期望值之比≥65%;大约70%的哺乳动物基因组CpG被甲基化,并常发生在重复序列区域;
2、相比较而言,没有甲基化的的CpG往往出现在看家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在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细胞分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MMASS: an optimized array-based method for assessing CpG island methylation DNA
甲基化通过两种机制参与转录调控:
一、DNA甲基化直接干扰了特异性结合蛋白与该识别序列的结合;
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或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与甲基化位点上的结合蛋白(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s)的形成牢固、紧缩的核小体结构,间接的抑制基因的表达。
写在开版前。
主要涉及的甲基化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的实验技术:
1、甲基化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
2、甲基化芯片,如DMH(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hybridization)和MeDIP-on-chip(类似CHIP-on-chip);
3、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
4、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 (COBRA);
//////
推荐一篇review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表观组学研究的技术
http://www.springerlink.com/index/P246VJ7375M14453.pdf
*********************************************
在复杂疾病的研究中,特别是精神疾病中,单纯遗传学方面(DNA序列的多态性,包括SNP和去年的CNV)的研究和单纯表观遗传学方面(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记失常、甲基化、小RNA的转录后调控、蛋白的翻译后修饰)都不能给出完全满意的答案。这不禁使人想到了物理学上的光的本质:波粒二相性的问题。
然而,生命体比物理现象还要复杂很多,不能简单得二元化。表型和基因型的桥梁是基因的表达调控,但是这个桥上发生的故事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完整。生命体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它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环境应答,并且作出适应性调整。表观遗传修饰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是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这2个独立的系统存在一个交集?这个交集中大部分是存在着遗传异质性的应答基因?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下,多态性也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观修饰从而影响基因调控?
在复杂疾病的模式中,遗传+环境+随机因素=致病,然而,在精神疾病中和一般的躯体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中,这三种因素的比例是否会不同?心理因素对人罹患某种疾病的影响又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也许这需要更多根据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资料来比较。 (引自一个知己的评论)
**********************************************
希望在表观遗传学领域匍匐前进的战友到此交流!
应用一篇综述上的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