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过年了,现在开始采集临床数据出科研论文还来得及吗?
作为苦逼的医学僧也好,普通的小医生也好,发文章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主要有两个绕不开的难题。
1. 临床工作压力大;
2. 无时间去做临床科研;
眼看着1月份发文高峰期要过了,医院病人也相对少了,有时间搞点科研论文了。但是临床小医生没有那么多条件做实验,怎么才能快速出论文?
其实咱们这种情况更适合利用工作中随手能够接触到的临床数据来支持搞论文。
没错,我想表达的是:临床类的文章主要依靠数据分析!不信你们去BMJ上面随便搜搜文章看看,是不是相当部分都是赤裸裸的数据分析?或者你自己去其他权威平台找几个临床类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都是赤裸裸的数据分析?
1. 明确研究目的(想做什么样的研究,研究类型是什么)
2. 确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案,研究流程,各种核心指标)
3. 制定CRF(根据研究方案,研究流程,医院实际检查指标,制定CRF)
4. 建数据库
5. 数据采集
6. 数据分析,文章撰写
由此也可见,数据分析的一个关键点包括临床数据采集和建数据库。
(行了,废话少说,眼看着一月份又要过去半天了,快拣干的说)
好嘞,不过接下来还是得啰嗦几句。
根据研究目的在采集数据之前一定要反复、详细地确定需要采集的指标项,很多同学在采集数据之前为了节省时间,没有详细分析自己的研究目的,草率地确定了一些指标,就开始数据采集,结果到统计分析时才发现,一些重要的指标没有采集到,导致采集的数据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保存采集数据的格式,数据保存的结构格式对于后期数据分析非常重要,一份结构合理、格式明了、可持续更新的数据保存格式一方面可以便于收集者查验、更新,同时也可为后期数据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确了我们需要采集的临床数据后,我们就要着手准备自己的科研数据库了。拥有一个为自己专业领域量身打造的数据库之后,会让做科研、写论文明显变得事半功倍。不用在乎什么形式的数据库,哪怕excel列表也行,但是一定要有一个能长期储存、样本够多的临床数据采集方式。临床科研的数据库最好有以下几点:
1. 安全,病人信息不能泄露;
2. 格式控制,不能一会儿复制一个新excel文件,然后也不知道谁的那个excel是最新版的,哪个数据是没更新之类的;
3. 数据监控,万一谁的数据大批量录错了能有记录,可以及时修改;
4. 能有用户界面 - 可遇不可求,我的用户界面是我自己编程编出来的;
5. 数据库的结构最好能允许多次随访的多次录入:比如说每次随访都能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在excel里面其实很难安排;
6. 数据结构控制,这点很重要,最好是调出数据后能直接就拿进统计软件里分析,这要在录入的时候能有把控。比如说在“出血”栏里输入“有”或者“没有”或者“未知”,这就很好分析,如果开始写小说就糟了,比如见过这样的:“有”/“没有”/“15ml”/“原始CT上有”等等...这就是个糟糕的数据结构控制。
但是,90%的医疗科研工作者还是觉得临床数据采集难,主要是临床科研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以下痛点:
手工采集数据繁琐易错:HIS(LIS、PACS、EMR)系统需要逐个导出病人信息(没有导出功能的系统),人工复制粘贴数据,繁琐易错。
协调接口困难:想要获得软件接口,需协调软件厂商和医院内部流程,沟通周期长,有医院牵头的项目尚欠如此,咱们医生个人去更是难上加难。
采集到的数据格式:HIS(LIS、PACS、EMR)系统部分临床数据不便于形成Excel格式的报表。
基于临床科研的原始数据纯手工采集当然不现实,在以前临床数据采集虽然没有做实验那样耗费财力和精力,但确实也是一个比较繁琐的活儿。尤其是手动出错的话直接影响分析结果,说不定心血同样白费了。
而如今随着技术进步,这个临床数据采集难的问题都可以用技术手段解决了。利用合理的工具辅助采集,替代人工复制粘贴以及开发费用不菲、协调困难、周期不可控的数据接口方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博为小帮软件机器人临床数据采集工具就是应用于这一需求而开发的。
所以,希望通过上述思路告诉大家:采集临床数据做科研分析、出论文,是一种更加快捷且有意义的方向,虽然并不一定能帮你在年前出成果,但是应该能提高效率。好了,我只能帮到这了,接下来的事大家都懂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