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9篇必读文献:基于MRI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中国中国
1.2 万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7 年零 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导读:

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常识,都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前期严肃工作的不断验证与推广的结果。

从基于AHA标准对颈动脉斑块的分型,到准确鉴别斑块成分(纤维帽。脂质核,出血,钙化等);从研究斑块迅速发展机制,到探索斑块不同成分形态含量与卒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最大程度地“如实”呈现斑块,到最全面地演绎斑块的“前因后果”,磁共振成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颈动脉斑块诊治的发展。

 基于MRI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由来已久,并逐渐成为分析斑块,预防卒中的最有效工具。

 

正文共:5013字 , 14图,预计阅读时间: 13分钟



1. 基于在体多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类

 

img

背景:最新研究表明,在体和离体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可以定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例如:纤维组织,脂质/坏死核,钙化,出血和血栓。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在体高分辨率多对比MRI是否可以依据美国心脏协会标准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类。

 方法与结果:60例计划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男54例,平均年龄70岁),在获得知情同意后用1.5T磁共振扫描。使用标准化方案获得颈动脉的4种不同对比度图像(TOF和T1,PD,T2加权),最佳体素大小为0.25X0.25X1mm3;将颈动脉斑块完整地去除并进行组织学检查。MRI图像和组织切片被各自独立审查,分类和比较。总体来说,通过MRI获得的斑块分类和美国心脏协会分类基本一致:Cohen’s k (95%CI)为0.74(0.67〜0.82),加权k为0.79。MRI分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如下:I-II型病变,67%和100%; Ⅲ型病变,81%和98%; IV-V型病变,84%和90%;VI型病变82%,91%;VII型病变,80%和94%;VIII型病变,56%和100%。

 结论:体内高分辨率多对比成像MRI能够区分中期和晚期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病变,也能够区分早期和中期颈动脉斑块(Circulation.2002; 106:1368-1373。)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2 .纤维帽破裂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中风高度相关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img
 

背景: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已被证明能够区分人类颈动脉斑块完整/厚的纤维帽与薄/破裂的纤维帽。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MRI识别出的纤维帽变薄或破裂是否与近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关。

方法与结果:53例计划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男49例,平均年龄71岁)。28例单侧颈动脉有病变且近期有TIA或中风史,25例无症状。获得知情同意后,术前用1.5T GE Signa扫描仪进行颈动脉MRI检查,T1,PD,T2加权和3D TOF扫描。根据之前报道过的MRI标准,采用盲审法,将颈动脉斑块的纤维帽分为完整厚,完整薄/破裂。数据显示:有症状的患者中,70%纤维帽破裂,9%是厚纤维帽,有较强的统计学意义,(P=0.001 ,Mann-Whitney测试纤维帽状态与症状)。纤维帽破裂病人发生短时脑缺血或卒中的机会是完好厚纤维帽病人的23倍(95%CI=3,210)。

结论: MRI确定的破裂的纤维帽与TIA或中风发作高度相关。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将确定由MRI显现的纤维帽特征对随后发生缺血事件的风险的预测价值。 (Circulation.2002; 105:181-185。)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卒中

 

3  .颈动脉斑块出血:高分辨率MRI研究

 

img

 

背景和目的: 高分辨率多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已发展成为鉴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如坏死核心、纤维基质、和出血/血栓)的有效工具。脂质含量大、薄纤维帽和斑块内出血等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可能性因素,确定斑块出血的时期可以帮助了解生物活性斑块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高分辨率MRI制定不同出血阶段的标准。 

方法:27例计划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在1.5T GE Signa上扫描(序列:3DTOF,双反转回复序列(黑血序列),T1,PD和T2加权)。两名判读者,事先不知道组织类型,对MRI图像进行了回顾,使用改良的脑出血标准,将出血分为新鲜/近期和陈旧的类别。CEA标本连续切片并根据是否出血和出血阶段进行分级。

 结果:在145/189(77%)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在组织学被鉴定有出血。 MRI以高敏感度(90%)和中特异度(74%)检测出血,MRI图像和组织学特征中度一致(Cohen k=0.7,评估者1: 95% CI:0.5-0.8;评估者2: 95%CI:0.2〜0.6,),两个MRI判读者中度一致(k=0.4,95%CI:0.3-0.6)

 结论:多对比MRI以高灵敏度和中特异度检测和区分不同时期的颈动脉斑块内出血(Stroke.2004; 35:1079-1084。)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 磁共振成像 出血

 

4.基于磁共振成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钙化和血栓形成

img


 急诊科一名62岁的男子,主诉严重头痛,左眼视野减小。初步体检证明新发左侧同位异性偏盲症,预示着后期中风发作。患者的头部CT显示,在右后壁和枕叶,明显有一个2.3〜3.7cm急性出血。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术,显示为颈内动脉90%狭窄,无破溃。卒中发作指标及超声心动图为阴性。随后,用相控阵颈动脉线圈和高分辨率(0.3X0.3mm像素)多重加权序列进行颈动脉磁共振检查,确认双侧颈动脉狭窄,有钙化和溃疡,左颈动脉有血栓形成(图1和图2)。中风完全康复后,患者进行了分期的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了MRI的检查结果:双侧溃疡和左壁血栓形成(图3)。



 

img

img

img

 

  5  .斑块内出血的发生刺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img

背景 :过往研究表明,斑块内出血的红细胞膜形成坏死核,是游离胆固醇的来源,可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我们已经表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可准确识别颈动脉内膜出血并精确测量斑块体积,现在验证一个假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刺激斑块进展。

方法与结果:29名受试者(实验组14例有斑块内出血和对照组15例在基线有相同体积斑块但没有斑块内出血)在18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定时多次颈动脉多对比度MRI检查,T1,T2,质子密度加权和3D TOF 扫描。用定制的图像分析工具测量管壁体积,管腔,脂质坏死核心,钙化和斑块内出血体积,研究过程中,出血组管壁体积变化百分比(6.8%对比-0.15%;P=0.009)和脂质坏死核心体积变化百分比(28.4%对-5.2%;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基线出血的斑块,在18 个月内,更容易出现新的出血(43%对0%;P=0.006)。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在18个月内,加速了斑块进展。斑块的重复出血可能通过增加脂质核来刺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从而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Circulation.2005; 111:2768-2775。)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6  .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比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颈动脉斑块特征

 

img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确定在体磁共振成像是否可以同时描绘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

材料和方法: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符合HIPAA标准的研究。23位单侧具有症状的颈动脉疾病患者(男21名,女2名;平均年龄66.1+11.0 [标准偏差]),进行1.5T TOF磁共振血管检查(MRA)和1.5T T1,中间和T2加权磁共振检查(MRI),检查了两侧颈动脉。一名观察员记录了定量和形态学信息,其中包括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和主要斑块成分;纤维帽状态(厚/薄/破裂);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斑块类型(I-VIII型)和位置(管腔内 vs 斑块内);出血类型。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McNemar检验比较分析有神经系统症状斑块和无症状斑块。

结果:与无症状斑块相比,有症状的斑块常见纤维帽破裂(P=0.007),管腔面出血或血栓形成(P=0 .039),I型出血(P =0.01),容易并发复杂的AHA型VI病变(P=0.004),不容易并发AHA型IV型和V型病变(P=0.005);有症状的斑块也有较大的出血(P=0.003),疏松基质(P=0.014)和较小的管腔面积(P=0.008)。定量测量的脂质坏死核,钙化,血管壁或发生斑块内出血或II型出血,有症状与无症状斑块无明显差异。

结论:本研究发现,同一位患者的有症状和无症状斑块存在明显差异。

 

7  .颈动脉斑块特征与随后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基于MRI的前瞻性评估 ----初步结果

 

img
 

背景和目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能够以良好的准确度量化颈动脉斑块大小和组成,并为前瞻性检查斑块特征和脑血管事件之间关系提供了机会。我们验证了如下假设:基于MRI检测出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可以用来预测同侧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方法: 154名受试者,经超声检查,最初患有无症状的50%-79%颈动脉狭窄,跟踪随访超过12个月,颈动脉多对比MRI检查在基线进行,每3个月接受临床观察,以确定脑血管事件的症状。

结果:平均随访38.2个月,1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同侧发生了脑血管事件发生。 Cox回归分析显示:随访期间,基线MRI鉴别出来的,且和后续症状明显相关的斑块特征如下:存在薄/破裂的纤维帽(风险比17.0;P=0.001),突发性出血(风险比5.2;P=0.005),较大的平均体内出血面积(增加10 mm2的风险比2.6;P=0.006),较大的脂质坏死核心最大百分比(增加10%的风险比1.6; P=0.004),较大的管壁最大厚度(增加1mm的危险比为1.6;P=0.008)。

结论:在最初患有无症状50%-79%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MRI检测出来的纤维帽变薄/破裂,斑块内出血,较大的脂质坏死核心最大百分比和较大的管壁最大厚度,与随后发生的脑血管事件有关。此前瞻性研究为大型多中心研究评估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的斑块特征基提供了基础(Stroke.2006; 37:818-823)。

 

8 .基于3D对比度增强磁共振成像测量颈动脉壁体积和最大面积:初步观察

img

目的:探索对比剂3D磁共振成像(MRI)是否能比无对比剂3D MRI更准确地测量斑块负荷:颈动脉壁体积和最大管壁面积。

材料与方法:11例患者计划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用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来获取颈动脉壁对比前后图像。使用相同的序列对离体切除的斑块进行成像,作为测量颈动脉壁体积和最大管壁面积的参考。

结果:对比前最大壁面积在体测量和离体测量的平均差异(平均值±SD,18.22 mm2±15.61)显著大于对比后测量(12.33mm 2±14.49)(P = 0.02)。对比前血管壁体积在体测量和离体测量的平均差异(41.81 mm3±36.51)大于对比后测量(32.73 mm3±35.00)(P=0.004)。在颈动脉腔内区域(r=0.88,用于对比后图像,R= 0.80用于对比前图像)和外壁边界区域(R=0.79对于对比后图像,R= 0.71用于对比前图像),对比后图像比对比前图像能更好地体现与离体图像的相关性。

结论:对比后3D 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测量颈动脉斑块负荷。

 9  .探索在体多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人类颈动脉斑块纤维帽稳定性的准确度

 

img

 

目的:评估在体多序列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前瞻性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不稳定的纤维帽的准确性。

 

材料与方法:18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行颈动脉MRI检查,在1.5T GE Signa扫描仪中,生成T1,PD和T2加权和TOF图像。首先,使用以前出版的MRI标准,通过MRI影像寻找血管壁不稳定纤维帽的证据,然后将成像结果与手术标本的组织学结果对比。

 

结果:对纤维帽MRI成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盲法检查1)MRI术前评估纤维帽外观,识别在体不稳定纤维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0.81)和特异度(0.90);2)当内膜钙化时,或流动栓子堵塞了管腔表面,不同对比度MRI可以加强图像解读。

 

结论:多序列MRI可以准确鉴别在体纤维帽的状态。此发现支持这些无创技术用于诊断易损斑块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斑块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易损斑块

 

 

 

 


16 301 3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