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标记物-BNP
BNP(脑钠肽):主要由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受到牵拉时分泌,主要功能:利钠、利尿、扩管、降压。
心肌细胞分泌pre-proBNP—生成proBNP—再进一步分解成BNP和NT-proBNP,如下图(借用某知名大佬的图,非常仰慕您)。

1.首先,从半衰期来看,BNP是22分钟,而NT-proBNP是120分钟,BNP通常反映的是当前的心血管事件,而NT-proBNP很有可能反映的是近2小时之前的心血管事件,国内很多医生认为半衰期短就不稳定,这其实这是个误区,因为相关研究指出其在体外的稳定性和半衰期无关。
2.其次,BNP的代谢途径和NT-proBNP有着很大的不同。BNP主要是通过受体清除,而NT-proBNP是通过肾代谢途径清除,所以在心衰合并肾衰的患者中,检测NT-proBNP并不能准确的评估心衰。
3.最后,BNP和NT-proBNP的界值有很大区别,BNP公认的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界值是100pg/ml,而NT-proBNP因为受肾脏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差异使得在这个指标上的界值都不同(例如:年龄<50岁时,界值为450pg/ml;年龄>70岁时,界值为1800pg/ml)。
所以,综上所述,BNP更具有临床意义。但为什么后者更有市场呢?可能是由于经济因素给了后者无限的生存空间(某大型公司对NT-proBNP的推广做的棒棒哒!) 同时,上述事实也给了我们启示,临床上遇到心衰合并肾脏疾病的患者,BNP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心衰水平,作为心外科医生应当根据患者活动耐量与其它心肺指标来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指征。(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件不光彩的事,本人在麻醉科轮转的时候排到一台拟行腰椎手术的65岁的老年患者,翻阅病历里的检验信息发现此人NT-proBNP4800pg/ml,顿时哇的一声说这个人必须停台不能做手术,原因是心衰指标太高,于是乎质疑临床大夫的水平,结果被老总听到了,接下来…狠批一顿。后来去看了病人,发现病人活动耐量完全可以,于是本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老总语重心长的告诉我 这个人有肾病,NT-proBNP从肾脏代谢,这个数值欺骗了你。哇,顿时恍然大悟,姜还是老的辣,经验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