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建立学术规范应从研究生教育做起[ZT]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IP 上海上海
920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21 年零 35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建立学术规范应从研究生教育做起
时间:2002年9月10日 作者:朱栋霖(苏州大学教授) 来源:文艺学网

建立学术规范的讨论被称为“90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持续了多年。许多文章所披露的个别人违规失范的现象并不轻,几乎涉及学术研究各领域,而手法似乎也有“层出不穷”、“屡教不改”之谓。令人担忧的是,讨伐之声愈来愈多,而违规失范现象愈演愈烈,未有被遏制的趋势。做学问的人应是自律意识强的文化人,但事实并不如所希望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经济领域、***领域的***风气像毒菌一样已经侵蚀到学术文化领域,投机倒把、弄虚作假、侵占欺骗等社会不良风气已经影响到学术界一部分人。学风之不正正如社会风气之不正,屡禁屡犯。要彻底纠正这种情况,还学术园地以清白,还是需在所有学术研究者观念中树立学术规划意识。这确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根本的,尚需从研究生教育抓起。因为不管今日还是他日之违规者中,绝大多数人的学术工作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还有小部分失范者目前正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重任。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建立学术规范,亦是如此。

研究生应是各方面素质都较好的学生,这同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工作的规范化有关。我认为,在目前全国各行业中,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与录取工作应是唯一最规范和最清白的领域,弥漫社会的不正之风尚难以入侵这里。因为这一工作中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如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部分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评分、阅卷,有教育部划定的录取分数线。这些措施有效地堵塞了一些投机取巧者的歪门邪道,保证了优秀人才能跨入研究生教育大门。但是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历史不长、经验不足,而且不注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这方面的弊端也正在暴露出来。在80年代初期,只有极少数优秀人才才能录取为研究生,而且导师都是全国一流专家,所以那几年毕业的研究生已是今日我国学术界中坚力量。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研究生队伍庞大混杂,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集中体现在学位论文水平的下降。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阶段最集中的科研训练成果。学位论文一般都来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课题,要求在所研究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有个人的独到见解,体现出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这一训练是全面系统的,其中包括学术规范的训练。从我所经手评审、答辩的各校博士论文,大多数是用力较勤、质量上乘、有创见之作,如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的博士论文每届都能保证相当水平。但从所披露的情况看,上海、北京、山东、广东等大学的博士论文中仍有剽窃之作。更有相当数量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内容重复因袭,仅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占为己有,有的用新名词来掩饰其见解之陈旧、内容之单薄。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来说,全国每年大约有近百篇博士论文、数百篇硕士论文产生,若以这样的速度,这个专业的研究水平不知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但事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近十年来进展不算大,因为并非每篇学位论文都对这个研究领域提出了令人瞩目的、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创见。

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在香港、台湾,学位论文有一个学术规范,即每篇论文的第一部分是评述该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成果,有哪些重要的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过去的研究中存在着什么问题与薄弱环节。从第二部分开始才展开自己的论述。这就能清晰地显示出这篇论文的创见与学术价值。在我所评审过的新加坡、台湾、香港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这部分的篇幅有的竟占了全文四分之一。在这些地区这一做法已成学术规范。这一规范也有做得过头而造成烦琐化、模式化的,但只要运用恰当,其作用是明显的,既杜绝了剽窃之路,也显示了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进的。

但是,无视或忽视学术规范的论文照样被通过,剽窃的博士论文还进而被作为破格晋升教授的学术成果。这里就有一个评审环节的规范化问题。20年前笔者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旁专业的一次研究生论文答辩中评委们为论文的观点争论了一整天尚未通过,可见那时论文答辩之严肃。试问,现在每年从全国各高校中产生的数以万计的硕士、博士论文,有几篇是不通过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进门难出门容易。有的专家已经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学位授予已是太多太滥,这将导致我国研究生学位含金量降低。硕士生招生过多,为了简化程序,硕士论文的评审环节已经简单化,放松。博士论文评审虽然有较复杂的程序,但评审者多为导师的朋友、熟人,碍于人情、面子、关系,绝大多数评审意见都是说好话——不顾实际的好话,已成为今日学术界的通病。从已暴露的情况看,博士论文剽窃者,当初都经过同行专家多人评审,其中有的剽窃者还当上了教授、博导。在当初的多次评审中有几位专家是对论文经过认真考察的?封建社会的官僚若被弹劾与发现劣迹,其推荐者也要受牵连。今日干部犯法受罚并未涉及到负责提拔的领导,当然我们也难以用同样方法去要求学术界。但是,学风之渐坏亦正由社会风气之***而来。报上披露有《词学通论》校订本正文184页, “仅标点错误就不下五百处之多”(注:见《中华读书报》1999年6月23日。),而这样“胡标乱点,愧对大师”的书则由著名学者任学术顾问。可见“顾问”不好当,一不小心会掉入陷阱。严格要求后学者,包括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正是对后学者的最恰当的培养。

这里有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可以有科学化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思想与文化的综合融通的结晶,很难用简明的量化标准给予断然判定,需要给予具体分析。这些具体的综合分析本来完全可以显示出科研成果的高下水准,但是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与渗透增加了评语的模糊性。所以现在有一些评估工作就采用量化标准。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中也有一些重要因素是可以析出进行分类评判的。例如该论题的范围大小、论题价值的轻重、难易度,对海内外前人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的掌握与评析程序,对前人研究突破性的广度,见解的创新程序与深刻性,是否有重要史料发现,论文的结构、语言表述,以及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等等,不妨列出各项,给予A、B、C、D的等级评定或打分。将通讯评议、匿名评审、按量化指标打分,作为博士论文评审的重点。这一学术评价机制,可以从基本方面测出论文的水平,不至于各档次论文分不出高下。逐项分类评定也提供给执笔者一个具体的意见,不至于盲目得意。

当然,正本清源,重要的是对导师恪守学术规范的要求。高校高级职称队伍的膨胀,也使研究生导师队伍相应膨胀。过去评定博导资格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入选过严。现在评定硕导、博导资格的权力下放,使研究生导师队伍迅速扩大。当然这是我国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需要。但是评审中的不正之风由此产生,请客送礼已不在少数,名为邀请专家“讲学”,实为奉送高额酬金,游山玩水拉拢关系。问题的严重以致使我省学者不得不在省政协会议上大声疾呼。试问,以不正当手段捞取职称、混迹研究生导师行列者,能以严格的学术规范自律并严格要求研究生遵循学术规范吗?学术界鱼龙混杂现象屡见不鲜,通俗读物与学术专著的区别在某些场合难以辨清。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学术规范。为了参加评审,匆匆忙忙拿出一项尚未真正成熟的成果,谁会以学术规范的要求衡量一本书的内容的完整性呢?如有学者指出,某出版物“该书比例失调,以将近十分之六的篇幅写五四散文的‘诞生早熟’,以十分之三的篇幅写第二期的‘裂变分化’,仅以十分之一的篇幅略述第三期的‘消融聚合’,不仅自身前后不平衡,也未能反映出30年代以来散文拓展的历史新貌,令人觉得现代散文走的是一条下坡路,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注:汪文顶:《现代散文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1期。)。如果能把该探讨、 该论述的进行得充分些,思考得沉稳深刻些,不好吗?也不至于被台湾学者评为“不伦不类”了(注:鹿忆鹿:《海峡两岸的现代散文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版。)。

遵循学术规范,是做学问的基本要求,对有些人也许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把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做到无懈可击,是很不容易的。这既是学风,也是学品与人品。严谨求实的学风来源于自律严谨的人格。遵循学术规范,就要从这里做起。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记的左部右加于)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