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最新文章 丁香园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00-2025 DXY All Rights Reserved. Sun Jul 06 01:38:09 CST 2025 2.0 <![CDATA[AJE 高级润色服务]]> 2025-04-07 14:40:10.0 团体优惠处绑定丁香园的特别代码【DXM4351】,全线产品享 9 折优惠!

咨询电话:18658143450(分机号:8107)

01、高级润色服务都包含哪些语言检查?

  • 纠正语法、用词、语言和标点符号

  • 保持作者的原意、结构和逻辑

  • 优化写作风格和流畅度

  • AJE 编辑证书

02、高级润色服务包含哪些售后服务?

  • 无限次、不限期限的免费重新编辑

  • RCP 科研交流合作伙伴  Q&A

  • 解决文稿完成后的后续问题,直到您满意为止

03、何为无限次、不限期限的免费重新润色?

「免费重新润色」,是润色公司给作者的质保承诺。即「如果论文被期刊指出存在语言问题,润色公司将免费提供重新润色」。要是给这份「免费」前面加个期限,我们都希望是「无限期」。但有的润色公司机智地加上了一个「一年期有效」。

投稿到见刊有时及其耗时,稿件通常要经历 with editor,under review 及 await decison 阶段,而不同的学科领域需要的时间比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说论文发表出来时已经是一年后了,尚且接受;那么「等了 12-14 个月才得到一个 No 或是开始第一轮审稿」真是让人无力承担。这个时候作者因为期刊指出「需要修改语言问题或者修改内容」,润色公司惋惜又不失礼貌地回复:我们对您的遭遇深表同情,但是因为这个服务有效期是 1 年,所以您如果需要重新润色,就要再次付费。

04、AJE 科研交流伙伴(RCP)都能为您解答什么?

科研交流伙伴是由我们的美国编辑团队组成的,他们都具备多年的编辑经验,可以为您的文稿进行一对一的咨询,解答整个润色过程中的任何问题:

  • 服务项目

  • 论文写作

  • 发表流程

  • 其他疑问

05、如何使用代码?  

  • 进入 AJE 官网注册/登陆账户

  • 在「团体优惠码」处绑定代码

  • 上传文稿选择「高级润色」服务,享受 9 折优惠


我们的保证

经过 AJE 编辑的完整稿件享受我们的质量保证。我们承诺,如果您对稿件的编辑不满意、或在投稿后期刊提出还有英语语言错误,我们将免费重新编辑您的文件。

如果您寻求为您的稿件提供更高级别的支持,我们的高级编辑服务能够为您提供更强大的编辑支持。我们将对文稿提供不限次数免费重新润色直到发表。

如果期刊提出我们编辑的稿件有英语语言问题,请联系我们并附上您发送给期刊的文档以及期刊的全部意见。收到您的文档后,我们将在 1 个工作日内为您答复。

如果您对我们的润色质量不满意,我们将与您一起合作并解决问题,直到您满意为止。请举出一两个例子或一些详细说明,以便我们正确理解您不满意的具体原因。



客户感言  

在 AJE 润色服务的帮助下,我和我的同事发表了几篇 SCI 文章,今后凡是有语言润色需求,我都会第一时间想到 AJE。现在我们的科研论文   '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a neurotensinergic periaqueductal gray-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spinal dorsal horn descending pathway in rat'  成功发表在期刊  Frontiers in Neuroanatomy 上,再次感谢 AJE!
Dr. Jian Wang

编辑很细致、很耐心负责的多次编辑了我的稿件,最终论文顺利接受,发表在 ACS AMI 杂志(IF = 5.900)这是一个很好的杂志,我在   论文致谢部分感谢了 AJE。我会继续选择你们的服务,并向我的同事推荐。谢谢
Dr.  嘉   杨


❓常见问题

谁是你们的编辑人员?

我们的编辑都拥有(或即将得到)美国 top 大学的硕士、博士或医学博士的学位。他们都以英语为母语,并且符合严格的选拔条件。AJE 的工作团队由 2000+ 专业资深编辑和翻译人员组成,涵盖了 420+热门研究领域。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AJE 团队页面。

什么是 AJE 编辑证书?

AJE 将提供一份证书,确认您的论文是由 AJE 编辑的。假设我们建议的任何更改均已被纳入稿件,该证书保证您的稿件的英文质量适合进行同行评议。如果您的论文在一轮编辑后未获得证书,我们将乐于与您合作,以改进语言,直到论文有资格获得证书为止。


]]>
<![CDATA[打破校史,「双一流」首篇 Nature]]> 2025-02-07 17:41:37.0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

据北京林业大学官微消息,近日,北京林业大学庾强教授联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 3 个国家 19 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在 Nature 发表最新科研成果,发现了中美草原生态系统截然不同的干旱敏感性,并揭示了响应机制。该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对长期干旱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草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庾强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兴国教授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Melinda Smith 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董世魁教授、顾倩博士为共同作者,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为第一单位。据悉,这是北京林业大学建校 70 多年来首篇 Nature 正刊论文。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78-7

极端干旱通常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进而削弱自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不同类型的草原在经历多年极端干旱时,这种负面影响会有多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随时间如何变化尚不清楚。

该研究通过极端干旱联网实验模拟了连续四年生长季干旱(降雨量减少约 66%),比较了欧亚草原和北美草原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干旱敏感性。发现在欧亚草原中,干旱导致植物地上生产力大幅下降,下降的程度随着干旱的年限而增加,表现为累积效应;而北美草原中,植物地上生产力的下降幅度较小,下降的程度随着干旱的年限没有显著增加,表现为适应效应。干旱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在欧亚草原从增加转变为降低,但在北美草原则从降低转变为增加,这些不同的变化是由非优势物种的变化驱动的。物种丰富度尤其是非优势物种的丰富度相反的变化,导致欧亚和北美草原具有截然不同的干旱敏感性。

该研究结果表明,欧亚草原对极端干旱的敏感性高于北美草原,而非优势物种在决定极端干旱对草原生产力的影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
<![CDATA[中国科学院:做好 2025 年院士增选工作]]> 2025-02-07 17:23:21.0 来源:中国科学院1 月 20 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一图读懂:中国科学院 2025 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其中在 「2025 年重点工作安排 」 部分提到:全面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各项任务,认真做好院士增选工作。中国科学院 2025 年重点工作安排部分内容如下: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2407】细胞培养手册【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
<![CDATA[滴两滴就能「长」出牙釉质?浙大团队发明仿生修补液]]> 2025-02-07 17:19:46.0 来源:丁香学术


说起补牙,大家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甚至宁愿忍受蛀牙的折磨,都不愿意去补牙。而牙齿的损坏往往是源于牙釉质的破坏。牙釉质就像牙齿的「保护伞」,但是自恒牙长成的第一天起,牙釉质就开始不断地缓慢消耗,比如细菌酵解食物中的糖类物质释放出酸、酸性饮料里的物质都会加速它的消耗。因此,修复牙釉质堪称是仿生领域一项最「硬」的挑战。


图引 牙齿的剖面结构(图源:浙江大学)


1、浙江大学神奇发明,两滴药水就能「长」出牙釉质!

图引 人牙修复实验(图源:浙江大学)


此前,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在 Science Advanc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pair of tooth enamel by a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frontier ensuring epitaxial growth」的文章(图 1),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药水」- 仿生修补液,在牙釉质的缺损处滴上两滴,结果发现 48 小时内缺损表面就能够「长」出 2.5 微米晶体修复层,其成分、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天然牙釉质几乎一致,并与原有组织无缝连结。总的来说,种全新的牙釉质修补材料,滴在牙齿上就可以「长」成全新的牙釉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修复策略,有望将牙修复从「填补」时代带入到「仿生再生」 阶段。


图 1  相关研究(图源:Science Advance)


之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谢志坚、陈卓教授团队联合唐睿康教授在 Australian Endodontic Journal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 「The effect of calcium phosphate ion clusters in enhancing enamel conditions versus Duraphat and Icon」 的文章,该研究强调了磷酸钙离子簇(CPIC)材料在牙齿表面形成有序的晶体,其硬度和弹性模量与天然牙釉质相似,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牙釉质再矿化材料。总的来说,该研究认为 CPIC 材料有望在预防牙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牙釉质再矿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图 2  相关研究(图源:Australian Endodontic Journal )


2、北航联合北大团队 Science 发文:史上最强人造牙釉质!


2022 年 2 月 4 日,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雷院士、郭林教授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邓旭亮教授团队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Multiscale engineered artificial tooth enamel」的文章,研究人员通过双向冷冻对齐组装形成了羟基磷灰石(HA)纳米线与聚乙烯醇交织的无定形晶间相(AIP)涂层,设计出一种具有多尺度高度有序的 HA 层次结构的人造牙釉质(ATE),实现了天然牙的成分、结构(紧密有序)以及性能(力学及再矿化)的完美复刻。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 ATE 表现出出色的机械性能,实现了高刚度(105.6 ± 12.1 GPa)、硬度(5.9 ± 0.6 GPa)、强度、粘弹性和韧性的完美组合,不仅超过了已报道的 HA 基复合材料和陶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甚至超过了天然牙釉质。总的来说,该研究为人造牙釉质的宏观组装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设计基础。


图 3 相关研究(图源:Science)


3、浙江大学最新研究:颗粒组装与融合实现牙釉质再生!


2023 年 9 月 24 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陈卓教授团队在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ACP-Mediated Phase Transformation for Collagen Mineralizatio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的文章,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无定形磷酸钙(ACP)介导的胶原纤维矿化途径,并利用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技术,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 ACP 纳米颗粒可以渗透到胶原纤维内部。随后,ACP 介导的相变在胶原原纤维内发生,形成羟基磷灰石(HAP)微晶,与磷酸钙离子(CPI)介导的矿化实现的机械性能相比,显著增强了矿化胶原原纤维的机械性能,并且与天然对应物相似。


总的来说,该研究提供了通过颗粒介导的相变进行胶原蛋白矿化的新范例,加深了对胶原原纤维矿化背后机制的理解,并为硬组织修复提供了有前景的新策略。


图 4 相关研究(图源: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4、牙齿再生不是梦:单细胞分析助力干细胞衍生类器官产生牙釉质!


2023 年 10 月 23 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的  Ammar Alghadeer 团队在 Developmental Cell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Single-cell census of human tooth development enables generation of human enamel」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组合索引 RNA 测序(sci-RNA-seq)技术,构建了人类牙齿发育的时空图谱,并鉴定了成釉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此外,该研究也确定了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参与支持细胞和成釉细胞之间的关键信号通路,并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中成功实现了人成釉细胞的分化。总的说来,该研究为未来牙齿再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 5 相关研究(图源:Developmental Cell)


5、修复牙釉质:空军军医大学制备仿生自成熟矿化系统!


2024 年 1 月 4 日,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牛丽娜教授团队在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Derivation of Dental Epithelial-like Cells from Murine Embryonic Stem Cells for Tooth Regeneration」的文章,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仿生自成熟矿化系统,包括 RNA 稳定的无定形磷酸钙(RNA-ACP)和 RNase。研究发现,RNA-ACP 以外延晶体生长的形式诱导初始矿化,而唾液中存在 RNase 则可自动触发仿生自成熟这一过程。除此之外,研究结果也表明,RNA 降解可促进 RNA-ACP 的构象重排,并且能够有效排出先前引入的有机物。同时,这一排挤过程也能够促进横向晶体生长,从而产生更致密的珐琅状磷灰石晶体。总的来说,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临床中有效修复牙釉质的仿生矿化策略,并为生物矿物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图 6 相关研究(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6、苏黎世大学最新发现:牙齿釉质形成的关键调节蛋白 Nogo-A!


2024 年 10 月 20 日,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口腔生物学研究所的 Thimios Mitsiadis 教授团队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An unexpected role of Nogo-A as regulator of tooth enamel formation」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探讨了 Nogo-A 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结果表明,Nogo-A 在牙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牙源性上皮中的缺失会导致牙釉质形成缺陷。同时,该研究也强调了细胞内 Nogo-A 对调控成牙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起到重要作用。总的来说,该研究揭示了 Nogo-A 在调控牙齿特异性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为探索牙釉质缺陷的发生机制及牙齿组织再生的潜在治疗应用提供新视角。


图 7 相关研究(图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成果为牙齿釉质形成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也为牙釉质修复和牙齿再生带来了光明前景!

参考资料:

  1. Shao C, Jin B, Mu Z, et al. Repair of tooth enamel by a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frontier ensuring epitaxial growth. Sci Adv. 2019 Aug 30;5(8):eaaw9569. doi: 10.1126/sciadv.aaw9569.

  2. Zhao H, Liu S, Wei Y, et al. Multiscale engineered artificial tooth enamel. Science. 2022 Feb 4;375(6580):551-556. doi: 10.1126/science.abj3343.

  3. Shan S, Tang Z, Sun K, et al. ACP-Mediated Phase Transformation for Collagen Mineralizatio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Adv Healthc Mater. 2024 Jan;13(2):e2302418. doi: 10.1002/adhm.202302418.

  4. Alghadeer A, Hanson-Drury S, Patni AP, et al. Single-cell census of human tooth development enables generation of human enamel. Dev Cell. 2023 Oct 23;58(20):2163-2180.e9. doi: 10.1016/j.devcel.2023.07.013.

  5. Lei C, Wang KY, Ma YX, et al. Biomimetic Self-Maturation Mineralization System for Enamel Repair. Adv Mater. 2024 Apr;36(16):e2311659. doi: 10.1002/adma.202311659.

  6. Pagella P, Lai CF, Pirenne L, et al. An unexpected role of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 A as regulator of tooth enamel formation. Int J Oral Sci. 2024 Oct 20;16(1):60. doi: 10.1038/s41368-024-00323-x.

  7. Jiang W, Wang G, Wu W, et al. The effect of calcium phosphate ion clusters in enhancing enamel conditions versus Duraphat and Icon. Aust Endod J. 2023 Sep;49 Suppl 1:46-57.


通讯(合作)作者:

唐睿康,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求是特聘)。1991-1995 年就读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获学士学位;1995-1998 年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8-2001 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5 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系研究助理教授;2005 年 2 月到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2021 年 1 月起担任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2006 年入选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1 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是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骨骼肌肉退变与再生修复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成员。围绕生物矿化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内容包括:材料合成、生物材料、仿生修复以及材料调控生物等,涉及化学、材料、生物和医学等多个领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


陈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牙体牙髓学科常务副主任兼华家池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法国里昂第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健康科学中心博士后,浙江省医坛新秀。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牛丽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口腔修复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常委、陕西省口腔修复专委会候任主委、J Dent 编委等。长期从事口腔修复学的医、教、研工作,围绕牙、骨等硬组织的缺损修复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先后荣获国际牙科研究协会百年新兴领袖奖、第四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奖项。长期从事仿生矿化机制及牙、骨等硬组织修复领域科研工作,提出仿生矿化修复的全新机制,成功构建系列胶原支架材料,形成仿生钙化、硅化及杂化 3 项新技术,解决了矿化技术修复骨缺损的关键难题。先后主持国家青年 863 项目、国科金优青项目等 18 项基金;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Nat Mater、Adv Mater 等国际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授权国家专利 11 项,获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 3 项;指导研究生 20 余名;出版及参译专著 5 部,参与制定 2 项国家临床标准和 2 项专家共识。


江雷,教授、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家,纳米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在交叉科学领域从事仿生界面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的研究,在功能界面材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光电转换材料、SPM 技术等方面都取得过重要成就,在仿生特殊浸润性界面材料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担任《Small》国际顾问编委会主席、《材料科学》副主编、《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Mater. Interfac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001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校长直聘教授,现为教育部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学科带头人,英国皇家化学会 Fellow。研究方向集中在非晶/晶体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仿生可控组装技术、纳米材料生物应用技术等。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 「863」 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在 Science, Nature,Nat. Catal., Chem. Soc. Re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PNAS 等国际刊物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00 余篇,2013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邓旭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科研副院长,北京大学跨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国家药监局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获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三届 「 树兰医学奖 」 青年奖,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等。近年来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和口腔再生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 180 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获系列国药局 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Thimios Mitsiadis,苏黎世大学医学院口腔生物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性疾病与口腔面部发育;干细胞在稳态、病理和再生中的作用;颅面复合体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化;纳米技术、「 芯片上的器官 」 技术与治疗等。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下方二维码,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2407】细胞培养手册【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图片来源:浙江大学、作者团队/期刊等如需代发文章宣传、新闻稿、招聘等;或有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有意愿应聘兼职作者的老师,请后台回复【学术】添加小编


]]>
<![CDATA[申恩志课题组招聘启事]]> 2025-02-07 15:14:40.0 申恩志,河北秦皇岛人。2014 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2015 年至 2019 年在麻省大学医学院 RNA 治疗研究所、诺贝尔奖得主 Craig C. Mello 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得到 Charles King 奖学金支持。申恩志博士主要致力于非编码 RNA 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研究,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Cell, Nature,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Cell Report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申恩志课题组致力于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生物信息学, 遗传学, 结构生物学等),以线虫和小鼠为模式生物,主要聚焦小核酸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和小核酸工具开发。热烈欢迎有志青年跟我们一起探索非编码 RNA 的奥秘。目前尚有多个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及科研助理职位虚位以待!非常期待你的加盟!


招聘岗位要求及待遇:


一、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工作内容:

1. 在课题组长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2. 独立或协助申请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

3. 协助指导实验室、学生和科研助理的研究工作;

4. 协助实验室管理工作。


应聘条件:

1. 具有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

2. 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丰富实验经验;

3.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4. 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优良学术道德、严谨科学态度、强烈探索兴趣。


薪酬与福利待遇:

1. 根据西湖实验室相关规定以及申请人工作能力,实验室将在规定范围内从优发放。享受高标准五险一金及西湖实验室的相关福利待遇。具体待遇面议。

2. 课题组和西湖实验室(西湖大学)将全力支持并鼓励个人事业发展,配备科研助理和博后等科研助手予以工作支持,实现共同发展和提升,公平享有科研成果。

3. 将会直接聘用至西湖实验室。


二、科研助理


工作内容:

1. 协助实验室日常维护;

2. 协助实验室成员完成科研项目,或根据个人兴趣可自主承担课题项目。


应聘条件:

1.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本科或硕士;

2. 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做事有条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对核酸生物学有强烈兴趣,具有探索精神。


薪酬与福利待遇: 应聘人员一经录用,与西湖实验室签署劳动合同。根据西湖实验室相关规定以及申请人工作能力,实验室将提供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科研条件,享受五险一金及西湖实验室的相关福利。具体待遇面议。实验室根据兴趣与需求支持个人自我提升机会与职业发展。


申请程序:

副研/助研应聘方式请将以下材料以 PDF 形式发送至邮箱 shenenzhi@westlake.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岗位-本人姓名」,对于符合要求并通过初审者,将会通知安排面试。招聘启事长期有效,请有意应聘者从速投递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

(2)求职信:讲述参与过的项目,个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方向,及未来职业规划;

(3)2 个推荐人的联系方式,同时请联系推荐人将推荐信直接发送。


科研助理应聘方式请将以下材料以 PDF 形式发送至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应聘科研助理-本人姓名」。招聘启事在岗位招满前有效,请有意应聘者从速投递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

(2)求职信:讲述参与过的项目,个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方向,及未来职业规划;

(3)1-2 封推荐信(非必须,如有,请联系推荐人将推荐信直接发送至邮箱)。


]]>
<![CDATA[用 1 公斤 DNA 装下全世界?北大团队又发 Nature]]> 2024-11-01 18:02:53.0 来源:光明网、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1 公斤 DNA 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 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 「 印刷 」DNA 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 DNA 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相比于目前基于序列合成的主流 「 逐字写入 」DNA 存储,该技术实现了快速、低成本的大规模分子数据存储,为未来实用型 DNA 存储发展提供了破局新路。相关成果 23 日深夜以《基于表观分子比特打印的并行 DNA 分子数据存储》为题发表于《自然》。

从甲骨到竹简,从纸张到光盘,从闪存到云存储 …… 时代向前发展,关于信息与数据的存储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今,全球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但它们储存在哪儿,始终是一个现实难题。经过多年探索,科学家们发现,DNA 存储技术或许是一个正确选项。

记者了解到,主流 DNA 存储多以化学合成的方式逐个加入代表信息的碱基,过程烦琐耗时,在成本和速度上面临巨大挑战。「 不同于传统技术路线,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我们开发的 『 表观分子比特 ’dNA 存储技术,利用预制的 DNA『 白纸 』 和 『 活字块 』,通过 DNA 自组装介导的分子信息 『 排版 』,再由酶催化 『 转印 』,实现了分子级 『 活字印刷 』。」 论文通讯作者张成介绍,与传统 DNA 数据存储方法相比,这种活字印刷并行写入方式只需通过排版有限的 「 活字块 」,就可以实现任意信息写入,不仅避免了复杂烦琐 DNA 序列编码过程,而且大幅降低了分子信息写入复杂度,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操控灵活性。

张成告诉记者,由于首次引入并行的分子排版和转印机制,团队在实验中成功将中国汉代虎纹瓦当和国宝大熊猫飞云的高清图片信息,通过 「 表观分子比特 」 并行写入 DNA 分子中,数据量超过 27.5 万比特,存储规模较以往同类工作提升超过 300 倍。「 同时,信息读取可使用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实现了对 DNA 模板上复杂修饰比特信息的高通量读取,并通过并行解析无损还原了原始数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这项创新型分子存储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还展示了 『 表观分子比特 ’dNA 存储的稳定性。」

最值得关注的是,团队还展示了这项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应用潜力。论文通讯作者钱珑透露,在个人定制 DNA 存储实验中,团队邀请了 60 名背景广泛的青年志愿者,由他们在日常环境下,将私人数据亲手写入 DNA 并由个人保存,相关数据直到他们想使用时才被读取,可有效保障个人数据的隐私与安全。「 可以说,这种便捷的分布式 DNA 存储方式,不仅能极大降低 DNA 存储的使用门槛,而且具有高隐私性,有望实现 DNA 存储的个人应用。」

「在 DNA 这张白纸上批量打印信息,代表着 DNA 存储技术的重要突破与革新,为大规模数据存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突破 DNA 存储的成本和速度壁垒,并为未来其他相关分子信息系统的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钱珑表示,「 可预见的是,在未来,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将无须依赖大型实验仪器,就能实现简单、准确、高效的 DNA 数据存储。」


]]>
<![CDATA[eLife 被「On Hold」后,中国投稿量大降 50%]]> 2024-11-01 18:02:51.0 来源:饶议科学、科研大匠

当地时间 10 月 23 日,国际顶级期刊  eLife  被科睿唯安(Clarivate)运营的 Web of Science 平台预警,标记为 「On Hold」。科睿唯安表示,将对  eLife  期刊的论文质量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可能导致该期刊不再获得每年更新的影响因子(IF)。

10 月 31 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发文称,elife 主编给其来信 「 称自从 Web of Science 把它搁置后,因为担心影响 SCI 分数,来自中国的投稿降低 50%,而来自欧美的没有改变 」,饶毅对此表示:「 请接受我祝贺你们避免中国来源垃圾文章的成功。」 全文如下:

祝贺主编:可以少评审忽悠和造假文章

接科学期刊 elife 主编来信,称自从 Web of Science 把它搁置后,因为担心影响 SCI 分数,来自中国的投稿降低 50%,而来自欧美的没有改变。

(评价 SCI 的公司不过是一个国外赚钱的民营企业,它试图统治全世界的科学标准,以及任何认同其标准的人和机构,都是幼稚可笑的)。

我的回复是:祝贺。

亲爱的 Detlef,

在我以不同形式相关的每一所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脑科学研究所、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以及最新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院),从来不允许 SCI。

十年前,我写过多篇文章批评用 SCI 之愚蠢。

我自己在 elife 发表过 3 篇文章(笔误,好像是四篇)第一篇的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冷泉港实验室和 Duke 大学的博士后、现在任教于北大(我唯一在北大任教的学生,在北大与我不同学院,聘任决策过程我完全没有参与,得到多个竞争性职位后选北大,现在研究领域完全不同于我)。也就是说在 elife 发表文章并未负面影响他在中国的事业机会。

虽然我可能再写文章劝诫中国新一代科学家(好像吴仲义在写),我建议你们不用担心:让投稿下降的一般是那些特别关心 SCI 的人,通常并不关心科学。虽然不能责怪其百分之百,但他们对于造假和选择性资料的贡献更为显著。

所以,请接受我祝贺你们避免中国来源垃圾文章的成功。

请相信我,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科学文章会越来越多,虽然其过程可能不如我们喜欢的那么快。

Dear Detlef,

In every institution I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 different ways (NIBS,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Chinese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latest Shanghai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SCI is never allowed. 

I have written about the stupidity of using SCI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I have published three papers in eLife and will continue to do so. The first author of the first paper w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my lab, a postdoc at Cold Spring Harbor (and Duke), and now a faculty member at Peking University (the only former student of mine at Peking University, not in my college, in a process from which I was completely excused from, after declining other competitive offers and  and working in a field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my own). It did not seem to affect his career opportunities in China.

While, at some point, I may write again (as I know that Chung-Yi Wu is doing now) to alert the new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do not need to worry: the decrease of submission would be from those who care about SCI and thus (usually) not about science. While it is not true that 100% of them are to be blamed,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more to fake and selective data than those who do not care about SCI.

So, please accept my congratulations for your success in avoiding garbage papers from China.

I assure you that China will continue to have more and more papers of high quality science, though it is a process that may not be as fast as we would like.

Yi



]]>
<![CDATA[院士直言:青年科学家 5 年拿不出成果就面临淘汰,连坐冷板凳的机会都没有,青椒感慨 2 年就被刷掉了]]> 2024-11-01 18:02:50.0
2020 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到,有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政策导向与评价机制,让青年科学家连想坐「冷板凳」都没机会。图片来源:上海市政府官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振民教授也曾提到,有的单位对青年科学家在 5 年内拿不出成果或晋升不了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就要被淘汰走人;有的单位出现个别奖励的「马太」效应,重复给某一个人奖励,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这些发言距今已几年了,可青椒们的境遇似乎并没有改变多少。不少高校教师感慨:现在 2 年就择优,三年就淘汰,哪里还等得了 5 年,被卷走的就不提了,单就留下来的,大多数也只能艰难前行。无奈走掉的,奔波去业界求职;留在高校的难,苟延残喘。下面就是学霸君身边的两位教师留在高校的真实经历。
你拿到了编制,就得做得比别人多张涛在 985 高校本硕博连读,没出国求学的原因是他读的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出国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凭着勤奋和对平台的熟悉,张涛博士顺利毕业,是本校极少数不需要延期的博士。带着导师强力的推荐信,张涛的工作也顺利搞定。之所以选择一所西部省会城市的省属二本,一方面是因为离家近,再一个原因是他不想在人生地不熟的东部卷。虽然刚入校没编制,是人事代理,但入职合同里写得很清楚,能拿到高级职称就有编制,而升副高的条件在张涛看来没啥难度。他想尽快拿到编制,做点转化,赚钱补贴一下贫困的原生家庭。刚开始,事情还算很顺利。因为张涛是 2019 年毕业后的暑假入校工作,等到「两年后评职称」的时候,实际已是第三年 2022 年的年底。虽然第一次没评上,但找对关键点外加花点心思打点之后,张涛在入校的第四年顺利评上副高,也拿到编制。只是没想到,拿到编制后,反而更忙了。院长很爱才,夸张涛很优秀,是同批入职博士里最早评上副高的,科研做得尤其突出 …… 然后给张涛压担子,给两个没有任何额外收入的虚名,一个是学院研究生导师组秘书,说是让张涛为上硕导做铺垫;另一个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说是为了让张涛借机会认识些大佬,为将来拿项目评教授做准备。学院的科研一直是短板,老同志基本没人做科研。张涛主持完成一个省科技厅的青年项目和一个省重点实验室的面上项目后,院长在公开和私下就总让张涛努力拿国家级项目。张涛并不是没试过,但学院的平台比较差,也没有人能联合,这样的省属二本实在没啥竞争力。张涛多次向院长表示自己能力不够,院长说:职称和编制你都有了,你得做得比别人好,至少也要比别人多。科研让年轻人担纲也算说得过去,但教学方面,学院给张涛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教学比赛的副教授组,张涛是主力;虚拟仿真教学的建设,老同志们不懂,张涛是院长项目的实际完成人;常做常新的课程思政,张涛也当仁不让;明年学校将迎来本科教学评估,学院的小组秘书又是张涛,上千份课程建设文本都需要他阅读和检查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张涛就开始严重失眠,别说科研和教学的项目,就连正常的基础教学都受到影响。他怀疑自己抑郁了,却没时间请假去看病。他怕见领导,更怕见医生。当然,张涛不是没有退路,反正编制在手,他可以转行政管理岗,比如去科研处坐班什么的,但基础薪资会随之变少,绩效工资因为没有科研的加成,也会比现在少。他刚谈女朋友,正计划结婚。未来的房贷咋办?孩子上学咋办?更揪心的是,他是真舍不得搞了小半辈子的研究呀!
像候鸟一样奔波

李红博士一毕业就来到老公家省会的省属「双非」高校,最初挺满意。高校平台虽然比较差,但李红算人才引进,有编制。这一点让夫妻双方都很满意。

入校后,生育问题自然提上日程。学校很对李红也很照顾,加上她刚入校对工作也不熟悉,基本上从备孕开始就很少安排工作,一直到孩子周岁。

两年里,学校和学院对李红的要求是做科研,这本来也是高校人才引进的目的。这段时间里,李红基本没上课,时间自由度很大,只要有精力就做科研,但可惜,成果有限,文章也越来越难发;学校没什么名气,也没有大牛。

去年,学院领导找李红谈话,传达学校的意思,准备给李红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不算啥,麻烦的地方就在于,学校有两个校区,距离近 300 公里,李红的课,需要给两个校区的学生上。学院跟教务处一番协调,最后是每个校区上一个学期,在本学院上课的这个学期,顺带把自己学院的专业课搞定。

李红对此意见很大,多次找学院领导。领导的态度很坚决,不可能再做任何调整,而且还假装神秘地给李红「透个底」:入校后李红前两年没怎么工作,连人都见不到,学校和学院都意见很大,不少老师也很不平衡;李红一年靠论文,一年靠课题,科研绩效拿到及格,但没亮点,跟学校人才引进的期望不符;

教务处那边的反馈,李红前两年参加教培次数少,拉低了部门绩效,而且因为没上过课,学生评教数据空白 …… 

总的意思很明白:学校已经给了李红机会,现在既然科研没出成果,那就多上课吧。

李红并不是不想上课,只是觉得一下子压下来这么多课,自己刚刚铺开的研究,势必马上中断。

她也想过在教学上摆烂,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可这点小心思被学院分管副院长看穿,还提前「打预防针」:出了教学事故不仅影响评职称,还跟收入有关,而且学校绝不可能因为出了教学事故就少排课甚至不排课。

学院书记则代表组织谈话,要服从组织安排,切实为高等教育服务 ……

没办法,李红只能答应下来,开始了自己候鸟一般的生活。

李红的孩子是自己母亲帮忙带,每年上半年她在省会的新校区授课,住自己的房子,每周 15 节课;下半年则到 300 公里之外的老校区授课,祖孙三代租同事的房子,每周 21 节课,周末老公过来团聚。

未来该怎么办,李红还没有细想。一起来的理工科博士已经有人转行政,到科研处工作。李红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打算,她觉得既然答应了上课,那就先把课上好。而上好课,无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现在是走一步算一步,实在不行死半路。」李红自我解嘲地说。

结语马克思 · 韦伯曾说过,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高校青椒们面对的选择不多,留不下的,是愿赌服输;能留下的,也得向死而生。似乎谁都知道是什么把青椒们逼成了这样,但又似乎谁都拿那个「什么」毫无办法。当「青椒」有风险,上「赌桌」需谨慎。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ina.com.cn/txt/2020-06/15/content_76163077.htm

[2]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4_05_13_734629.shtml


注:文中张涛、李红均为化名题图来源:图虫创意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基金委:7 个「项目主任」考察名单公布]]> 2024-10-31 17:33:49.0 来源:国自然基金委
近日,基金委公布了 2 批固定编制工作人员考察名单,涉及生命科学部、化学部、国际科研资助部等 3 个学部项目主任考察人选名单,具体名单如下:

202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固定编制工作人员考察人选名单(一)
根据招聘工作相关程序,按照成绩确定 2024 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察人选如下:

    部门
    岗位名称
    考察人选
    身份证号
    生命科学部
    农学与食品科学处
    项目主任
    瞿昊
    342425********00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事局
    2024 年10月15日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固定编制工作人员考察人选名单(二)
根据招聘工作相关程序,按照成绩确定2024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察人选如下:
部门
岗位名称
考察人选
身份证号
化学科学部
化学科学四处项目主任
万莹
362330********0225
国际科研资助部
国际科研资助一处、二处项目主任
朱东兴
342425********6714
孙林皓
420104********0456
孙珲
370783********3314
沈薇
330521********3027
国际科研资助三处项目主任
宋生强
421022********5131
  (注:同一岗位人选按姓氏笔画排序)
国际科研资助部国际科研资助三处项目主任岗位因合适人数较少,减少招聘人数1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事局
2024年10月17日


根据报名情况,经资格审查和各招聘工作组研究,确定以下61位同志为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一般工作人员等7个固定编制工作人员岗位的专业能力评估人选,具体名单见附件。
由于应聘人员较多,以上岗位未进入专业能力评估人选范围的人员恕不另行通知。
联系电话:010-6232698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事局
2024年10月16日

]]>
<![CDATA[杨小飞研究组招聘博士后]]> 2024-10-31 17:33:48.0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小飞研究组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小飞研究组聚焦于 RNA 结构及功能研究。现因研究发展需要,公开招聘博士后 2 名。


1. 研究组长简介


杨小飞,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CEMPS)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约翰英纳斯(英国)植物与微生物联合研究中心 (CEPAMS) 研究组长。201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植物学博士学位。2015 年至 2022 年于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 (John Innes Centre,JIC)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 年 3 月受聘为 CEPAMS 研究组长及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组建植物 RNA 生物学研究组。近年来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ucleic Acids Research 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2. 招聘岗位要求


具有或即将获得生物学、计算机、数学等相关方向博士学位;具有出色的中英文读写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过或即将发表 SCI 论文;工作认真负责,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3. 个人待遇


入选者按照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相关规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课题组将鼓励并全面支持入选者申请各项博士后人才计划及青年人才项目;作为 CAS-JIC 国际合作中心的一员,研究组将为入选者提供诸多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4. 申请材料


本启事长期有效,有意应聘者请提供个人简历、研究论文及自荐信 Email 发送至 xfyang@cemps.ac.cn。

]]>
<![CDATA[IF 81!转录组学又登 Nature 综述,一次讲透流程、重难点与数据分析]]> 2024-10-31 17:33:47.0
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录组学在生物表型和基因表达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近,Nature Reviews 发表综述,全面讨论了转录组技术在样本处理、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及挑战[1]。转录组是研究必备工具之一,然而如何进行实验分组设置及个性化建库?为保证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如何获取高质量的核酸?海量数据如何深入挖掘分析及后续验证?


为了更好进行转录组研究,天根生物将于 11 月 6 日 15:00 开展《从实验设计、分析到验证,轻松掌握转录组研究》线上课程,从技术流程、实验设计、样本核酸提取、建库到分析验证,一站式全解析。还有针对重难点和常见问题,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全面助力转录组研究。现在报名直播,还有机会获取保温杯、小米背包、U 盘等 50 份惊喜好礼!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预约直播 ▼ 


精彩内容抢先看:


1

样本核酸提取注意事项:


1)样本保存:

① 新鲜组织样本,生理盐水 or RNase free water 清洗,冰上切割,分装(50~100 mg/块),液氮速冻,-80℃ 保存,干冰运输。

② RNAlater 保存,新鲜组织样本切割成大小介于小米粒到绿豆之间(各面厚度 < 0.5 cm,肿瘤组织 RNase 活性极高,建议切成 2~3 mm),浸泡在 5 倍体积的 RNAlater,充分浸润后,-80℃ 保存,干冰运输。


2)RNA 提取纯化:

① 提取过程中避免剧烈操作以造成核酸降解。

② 充分洗涤,避免盐离子/乙醇残留。


2

个性化文库构建:


1)常见的 RNA 文库类型有 mRNA 文库、lncRNA 文库、小 RNA 文库和 circRNA 文库。根据研究目的选择。


2)RNA 文库构建基本流程:RNA 富集、RNA 建库、文库质控和定量。


3)RNA 富集策略及选择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海报预约直播

👇👇👇


内容策划:沈佳钰

内容审核:钟可可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Gulati GS, D'Silva JP, Liu Y, Wang L, Newman AM. Profiling cell identity and tissue architecture with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24 Aug 21. doi: 10.1038/s41580-024-00768-2.

]]>
<![CDATA[徐州医科大学施明/郑骏年团队提出使用CAR-T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新思路]]> 2024-10-31 17:33:46.0 来源:徐州医科大学
肿瘤耐药是限制抗肿瘤药物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导致患者无法达到预期疗效。目前虽有克服肿瘤耐药的策略,但收效见微,亟需寻找新的应对策略。
徐州医科大学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施明、郑骏年团队在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 Expand available targets for CAR-T therapy to overcome tumor drug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Trap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目前基于肿瘤 「 进化陷阱 」 理论设计耐药肿瘤治疗策略时必须靶向 「 生存必需基因 」 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使用 CAR-T 细胞靶向耐药肿瘤细胞 「 非生存必需基因 」 的思路,用于应对肿瘤细胞耐药。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初步证实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并且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进一步分析了该策略的普适性。
2002 年,Martin A. Schlaepfer 等人首次提出 「 进化陷阱 」 一词,它指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发生进化,但当人类突然改变环境后,原本有利的进化可能会变成不利因素加速生物灭绝。例如,蜉蝣通过水面上的反射光线来寻找栖息地,而商店橱窗玻璃所反射的光线与之类似,导致蜉蝣把玻璃当作水面来停留、交配、产卵,最终可能导致其灭绝。考虑到肿瘤耐药也是肿瘤细胞针对生存环境产生进化的一种表现,那能否针对肿瘤细胞耐药后的生存特性来设计 「 陷阱 」 消灭耐药肿瘤细胞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发现,当肿瘤细胞对一种药物产生抵抗后,可能会对其他药物敏感,主要原因是肿瘤在耐药过程中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可能产生新的可干预靶点。基于经典的 「 肿瘤进化陷阱 」 理论设计治疗策略应对耐药,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肿瘤细胞耐药后存在某种基因表达增强或信号通路激活;②该关键基因或信号通路为耐药肿瘤生存所必需;③最好有已经开发成功的靶向药来干预该基因或信号通路。
依据经典 「 肿瘤进化陷阱 」 理论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作者以拉帕替尼耐药细胞 HGC-27-LR 为研究工具,通过基因芯片对比其与非耐药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找到基于 CRISPR-Cas9 筛选确定的 HGC-27 生存必需基因,最后将这些基因与目前已有上市药物作用的靶点取交集,最终交集基因数量为 0。提示经典的 「 肿瘤进化陷阱 」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其中靶向耐药细胞生存必需基因既是关键的应用前提,也是其重要的限制因素。
与传统药物靶向肿瘤细胞生存必需基因不同,CAR-T 疗法最大的优势是无需靶向肿瘤细胞生存必需基因、通过识别膜蛋白杀伤肿瘤细胞,并且无 MHC 限制性。考虑到肿瘤细胞耐药后存在广泛的基因表达谱改变,那这些显著变化的基因中是否存在特异性上调的膜蛋白呢?如果存在,能否构建 CAR-T 细胞识别此类膜蛋白进而杀伤耐药肿瘤细胞呢?基于此想法,作者使用拉帕替尼耐药的 HGC-27 细胞作为研究工具验证了这一想法,通过对耐药细胞和非耐药细胞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特异性上调的膜蛋白,其中有 10 个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膜蛋白,其中有 3 个靶点目前已有报道适合用于 CAR-T 治疗,通过综合对比 3 个靶蛋白在耐药细胞、正常细胞的表达和定位,最终选择了 PDPN 作为 CAR-T 治疗耐药肿瘤细胞的靶点开展后续研究。
确定 CAR-T 治疗拉帕替尼耐药肿瘤细胞的潜在干预靶点后,作者构建了靶向 PDPN 的 CAR-T 细胞,体外功能和表型研究表明 PDPN CAR-T 细胞阳性率稳定、增殖活性高、活化水平好、以低分化表型为主、耗竭水平较低,是理想的 CAR-T 制备产物。体外共培养及皮下瘤模型研究结果均表明 PDPN CAR-T 无法控制非耐药肿瘤细胞生长,但对耐药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初步证实应用 CAR-T 治疗耐药肿瘤细胞的思路具有可行性。
为了进一步证实使用 CAR-T 治疗耐药肿瘤细胞思路的可行性和普适性,作者通过分析拉帕替尼耐药的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证实,拉帕替尼耐药的乳腺癌细胞同样存在适合 CAR-T 治疗的潜在靶点,有 12 个靶点已被报道开发成 CAR-T 用于多种肿瘤治疗。作者进一步对 GEO 数据库收录的 6 种肿瘤、21 种不同药物耐药肿瘤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每种耐药肿瘤细胞均存在表达显著上调的膜蛋白,并且每种耐药细胞至少存在 1 个成熟的 CAR-T 靶点。综合分析不同肿瘤细胞中可供 CAR-T 治疗的靶点发现,大部分靶点是比较成熟和常见的靶点,例如:MSLN、JAG1 等占据靶点总量的 50% 以上,而 JAG1、GPC3 等靶点在多种肿瘤细胞耐药后表达显著上调,提示靶向 JAG1 和 GPC3 等靶点的 CAR-T 细胞在多种肿瘤耐药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上述结果表明应用 CAR-T 解决肿瘤细胞耐药问题不仅具有可行性,还具有潜在的普适性。
该研究以拉帕替尼耐药细胞为研究模型,首次验证了应用 CAR-T 治疗耐药肿瘤细胞这一思路的可行性,突破了经典 「 进化陷阱 」 理论必须靶向肿瘤细胞生存必需基因的限制,为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案,扩大了经典 「 进化陷阱 」 理论在肿瘤耐药方面的实际应用场景和范围,对于临床肿瘤耐药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价值。同时,该研究也拓展了 CAR-T 细胞疗法的应用场景,为 CAR-T 细胞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全新方向。
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施明教授、郑骏年教授和刘丹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所青年教师王旭和 2021 级硕士研究生王璞为本文的共同一作。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隶属于徐州医科大学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学院。经过十余年建设,研究所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以免疫细胞治疗、溶瘤病毒治疗、靶向治疗为主攻方向,集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和临床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机构。

欢迎广大医学/药学/生物学类本科生和研究生报考本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
<![CDATA[医科大学,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4-10-31 17:33:45.0 来源:温医大附二院康复医学中心

202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康复医学会在厦门隆重召开 2024 中国康复医学会综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医疗产业博览会,并颁发了备受瞩目的 「2024 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经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全国共评出 2024 年度科学技术奖 54 项。

由王雪强教授牵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海体育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申报的《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疼痛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经过层层遴选、现场答辩和专家评审,从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4 年度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

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设立的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主要授予在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技术产品发明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旨在表彰在康复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是推动康复医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奖项,亦是中国康复医学领域的最高奖。

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王雪强,胡理,陈佩杰,张永会,吴爱悯,吕雪靖,郑依莉,王瑞,彭梦思

]]>
<![CDATA[被硬控了,无需离心居然也能纯化外泌体(免费试用)]]> 2024-10-31 17:33:44.0

和导师一对一的沟通每次都让我骤然红温

导师

小王,你外泌体那篇文章返修意见弄好了吗,截止时间不多了。

其它修改意见都弄好了,只剩外泌体的电镜观察一直做不好,可能是提取后的外泌体样品中含有蛋白质、脂质等杂质,影响了后续观察。而且拍出来的外泌体形态也有些怪,可能是离心的条件没摸好。

小王

导师

你可以试试层析法纯化外泌体,可以保证结构完整,也省得你整天霸占离心机,师弟师妹们都抱怨你专横呢


差速离心是目前最常用的外泌体纯化手段,通过高速离心将外泌体从样本中沉淀并纯化出来。该方法提取简单,提取过程中不会引入其它标记物,但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且操作过程中的高速离心可能会导致外泌体结构的破坏。一些生物样本中含有的死细胞释放的囊泡以及血清成分也会让得到的外泌体纯度远远不达标,影响后续的功能研究与鉴定。


如何快速纯化外泌体又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结构?可以考虑 ExoPura® Basic 外泌体纯化柱试剂盒!无需借助离心机,上样后仅需 30 min 即可有效去除样品中蛋白和游离核酸,蛋白去除率在 90% 以上,获得高纯度的外泌体馏分。更适用于澄清度高的非复杂生物样本(细胞上清、牛奶澄清液等)中外泌体囊泡的分离和纯化。好不好用试过才知道,点击下方图片申请试用

▼ 点下方图片申请试用 ▼ 


快速外泌体提纯法实验流程(建议收藏)


纯化操作视频(点击查看)




详细实验操作步骤



一、 样品准备

1、单次上样体积:0.5 mL ,上样前平衡至室温。

2、浓缩:建议使用 Umibio 外泌体提取纯化试剂盒(细胞 上清)【货号 UR52121】、Umibio 外泌体提取试剂盒(乳液)【货号 UR52146】对样品进行 100 倍以上浓缩 ,或采用超离、切向流、100 kD 超滤等方式,进行 50 倍以上浓缩。

注:谨慎使用超离,可能导致蛋白聚团影响分辨率。

3、推荐 BCA 浓度:含 10% 去外泌体血清的细胞上清粗提 外泌体 BCA 浓度大于 3 μg/μL ,无血清细胞上清粗提外泌体 BCA 浓度大于 1 μg/μL,乳液粗提外泌体 BCA 浓度大于 3 μg/μL。

注:ExoPura®  Basic 柱的主要作用为去除蛋白和游离核酸等小颗粒物质,纯化过程会对样本进行一定的稀释, 因此应尽量保证样品中有足够多的囊泡。如需拍摄电镜, 原样颗粒数浓度建议大于 8.0E + 10 particles/mL。


上下滑动查看



二、 样品预处理

1、使用推荐方法浓缩样品。

2、过滤:使用 0.22  μm 滤膜去除粗提外泌体中的大颗粒。 注:使用 Umibio 外泌体提取纯化试剂盒(细胞上清)【货号 UR52121】、Umibio 外泌体提取试剂盒(乳液)【货号 UR52146】提取,经 EPF 柱纯化后的样品无需再使用 0.22 μm 滤膜过滤。

3、准备 PBS:使用新过滤的 PBS(0.22 μm)以避免污染和引入大颗粒,确保 PBS 的温度与柱子相同(18~25˚C)。 

注:尽量使用当天新配的经过 0.22  μm 滤膜过滤的 PBS,或采购已过膜的 PBS,避免引入微生物及颗粒物污染。如果使用 4°C 冰箱保存的 PBS 溶液,必须平衡到室温后再用,否则有可能在柱子中引入大量气泡,影响分离效果。

上下滑动查看



三、 柱平衡与柱清洗

1、实验前确保 ExoPura®  Basic 柱处于 18~25˚C 的操作温度范围内,在达到操作温度范围之前,请勿取下柱盖。

2、先取下顶盖上黑色橡胶帽,平衡气压后,再取下顶盖。

3、将 ExoPura® Basic 柱垂直安装到铁架台上,将废液收集管(离心管或者烧杯均可)放置于柱下方,以备使用。

4、弃去筛板上方的填料保存液(取下底盖,待填料保存液自然流尽或用移液器吸去)。

5、填料保存液流尽后,使用 PBS 对 ExoPura®  Basic 柱的 上室进行 2~3 次洗涤,随后加入 20 mL PBS 清洗柱内填料(可分次加,也可连接适配器,每毫升 PBS 流穿时间约 1.5~2.5 min)。当所有 PBS 都进入柱内,液体将停止流出。

注:适配器的使用方式:绿色适配器上方连接 20 mL 规格注射器针筒。

6、PBS 流尽后直接上样,或加入 2 mL PBS 盖上底盖备用。

注:若使用适配器,待针筒中 PBS 流尽,柱内剩余约  2~3 mL 缓冲液,可取下适配器,等待剩余 PBS 流尽,随即进行上样或加入 2 mL PBS 盖上底盖备用。

上下滑动查看



四、 外泌体收集

1、上样前准备:使用推荐方法浓缩并过滤样本 ,准备若干标注好的 1.5 mL EP 管待用。

2、加入 0.5 mL 样品:一旦 PBS 不再流出,立即将室温平衡好的 0.5 mL 样品加至 ExoPura® Basic 柱筛板上(若样品不足 0.5 mL,用 PBS 补足)。

注:避免在过程中长时间停止柱流,确保囊泡分离效果。

3、流穿 2.87 mL 缓冲液*(空隙体积):当所有样品都进入筛板,底部出口无液体流出后,加入 2.37 mL PBS ,等待 PBS 流过直至无液体流出。此过程中,共流出缓冲液体积 2.87 mL(0.5 mL 样品体积 + 2.37 mL 缓冲液)

*该体积缓冲液是可丢弃的洗脱液,在含有高比例纯化外泌体溶液流出之前。

注:为准确确定流穿体积,仅加入固定体积溶液,等待其流过直至流动停止。

4、收集外泌体馏分:立即用新的 EP 管准备收集纯化体积, 分次在筛板上方加入 0.5 mL PBS,按 0.5 mL/馏分收集 2~3 个馏分(纯度最佳为前 2 个馏分即 1 mL 体积,推荐合并前 3 个馏分即 1.5 mL 体积),每次等待体积流过直至流动停止。

5、过滤外泌体 :将收集的外泌体馏分转入  Exosome Purification Filter( EPF 柱)上室中,于 4℃ 以 3,000 ×g(~6,200 rpm*)离心 10 min,离心后收集 EPF 柱管底的液体,此液体即为过滤的外泌体(注:EPF 柱不可重复使用)。

*为约 7 cm 有效离心半径的小离心机换算(≤ 2 mL 离心管)。

6、测定收集产物的颗粒浓度和蛋白浓度。如需要,可使用 100 kD 超滤管对收集产物进行进一步浓缩富集(选做)。

上下滑动查看



五、 柱再生和储存

1、柱再生:收集到所需体积后,用 10 mL 再生液进行清洗,再用 20 mL PBS 清洗,随后可进行第二次上样。

2、柱储存:如果要储存以备将来使用,先用 10 mL 再生液进行清洗,再依次用 20 mL PBS、20 mL 去离子水 和 20 mL 的 20% 乙醇清洗,清洗结束后盖上底盖,倒入保存液( 20% 乙醇),盖上顶盖密封储存。

注:再生液为碱性,避免再生液清洗后直接添加去离子水或 20% 乙醇来平衡纯化柱,防止树脂床内的盐沉淀并损坏柱。

去离子水清洗可进一步洗去平衡过程中产生的盐,防止盐与 20% 乙醇直接接触产生结晶。

可按每毫升液体流穿需 1.5~2.5 min 估算各步骤清洗时间,避免柱内液体流尽后,填料干放时间过长。

上下滑动查看


注意事项:


1、 当外泌体馏分用于后续高通量测序或者其他组学分析时,为避免交叉污染,建议使用新柱。

2、 再生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盐,盐沉淀影响填料性能,每根柱子重复使用次数建议不超过 5 次。

3、 请注意使用过程中勿将柱子从高处摔落或摔打,以免导致柱床碎裂。

4、 再生液为碱性,有一定腐蚀性,请务必小心使用!


按照以上步骤,通过采用尺寸排阻技术,根据颗粒的大小,在颗粒通过装有多孔多糖树脂的柱子时对其进行分离,快速、高效获得高纯度的外泌体,适用于从澄清度高的非复杂生物样本(如细胞上清、牛奶澄清液等)中分离纯化外泌体囊泡。宇玫博外泌体提取纯化试剂盒-柱纯化,助你搞定每一次外泌体提纯。

点击下方图片,申请试用

👇👇👇


产品优势


1)低剪切力无损分离:通过重力施加最小的机械应力,保留外泌体完整结构;


2)方便快捷:无需大型设备(超速离心机)上样到获得外泌体仅需 30 min;


3)可重复使用:每支纯化柱重复使用次数可达 5 次;


4)馏分纯度高:有效去除样品中蛋白和游离核酸,蛋白去除率在 90% 以上。


案例展示


ExoPura® Basic 纯化 293T 细胞上清(含 10% 去外泌体血清)


*样品预处理:50 mL 上清经 Umibio 外泌体提取纯化试剂盒(细胞上清)浓缩至 0.5 mL,过 EPF 柱

ExoPura® Basic 纯化牛奶上清


*样品预处理:50 mL 上清经 Umibio 外泌体提取纯化试剂盒(细胞上清)浓缩至 0.5 mL,过 EPF 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你也在为外泌体纯化而烦恼,赶快点击上方图片申请试用吧!


内容策划:王丹琦

内容审核:吴军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
<![CDATA[老牌 TOP 期刊跌落三区,影响因子一路直降,曾经的神刊到底还能不能投?]]> 2024-10-31 17:33:43.0


近年来,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老牌 TOP 期刊遭遇了跌落神坛的尴尬境遇,甚至影响因子下降,分区下跌。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些曾经的学术经典期刊,如今还能否成为我们投稿的首选?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些期刊的价值和地位?本期,我们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两本经典的老牌/顶级期刊,以帮助各位小伙伴们在投稿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1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期刊官网:
http://pubs.rsc.org/en/journals/journalissues/cc

核心选择理由:审稿速度快、编辑效率高、接受率高、国人非常友好、可免版面费、OA 模式版面费便宜、性价比高

出版社: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分区:JCR Q2、中国科学院化学 2 区(大类)、化学:综合 3 区(小类)

影响因子:4.3

审稿周期:稳定在 2~3 个月  

版面费:混合出版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可免版面费,OA 出版模式版面费为 2750 英镑(约合人民币 25378 元)

自引率:4.70%

国人发文状况:占比 39%

收稿范围

《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主要涉及分析化学、生物材料化学、生物有机/药物化学、催化、化学生物学、配位化学、晶体工程、能源、可持续化学、绿色化学、无机化学、无机材料、主族化学、纳米科学、有机化学、有机材料、有机金属、物理化学、超分子化学、合成方法、理论和计算化学等领域.


影响因子变化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的影响因子在最近两年有所下降,目前最新的影响因子为 4.3。

图片来源:IF 查与投


分区变化

在 JCR 分区方面为「化学:综合(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类别期刊 Q2 区;

图片来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在中国科学院分区方面则位于化学 2 区(大类)、化学:综合 3 区(小类)。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3 年的中国科学院 SCI 期刊分区中,其大类依旧位于化学 2 区,但小类分区却首次跌至 3 区,并且已经不再属于 TOP 期刊。

图片来源:LetPub 官网


审稿速度

在审稿周期方面,据期刊官网上显示:从提交到第一次决定的平均时间为 18 天;审查后作出决定的平均时间为 23 天,总体来说还是非常高效率的。

图片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期刊官网


发文数量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期刊的出版周期为周刊(Weekly),在 2023 年的发文量为 2458 篇。

发文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日本,中国学者发文最多,牢牢占据第一位,可见该刊对于国人还是非常友好的!

图片来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出版费用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为混合期刊,若是选择以 OA 的方式发表,需支付其版面费 2750 英镑(约合人民币 25378 元);如果选择传统订阅模式,则可以免版面费哦!

图片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期刊官网


自引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期刊 2023-2024 在年的自引用率为 4.7%,同时该期刊已连续 4 年不在预警名单之中,各位小伙伴可以放心投稿!

图片来源:LetPub 官网


网友评价(上下滑动查看


网友 1:

1.checking submission and files:18-jun-2024

2.with editor:18-jun-2024

3.in peer review:22-jun-2024

4. with editor:30-jun-2024

5. minor revision:14-jul-2024

6.checking submission and files:19-jul-2024

7.in peer review:22-jul-2024

8.minor revision:25-jul-2024

9.in peer review:26-jul-2024

10.accept:28-jul-2024

cc 整体还是很快的,很不错!

网友 2:期刊编辑效率很高,一般是两个审稿人,但初始意见相左,编辑又送了第三个审稿人,最后给的大修;大概 3 周后回完审稿意见,4、5 天就接收了,感恩期刊感恩编辑。

网友 3:

1.31 投稿,大约一周 in peer review

2.13 小修

2.24 修回

2.26 因为超过 4 页,重新调整后提交

3.6 接收

整体速度很快!

网友 4:

7 月 21 日投稿,次日送审

8 月 4 日小修

8 月 9 日返修

8 月 11 日接收

这是本人有史以来投稿最为顺利,也是最快的一次。当然,前面投稿过另外两个期刊,均被拒稿。

网友 5:前几年中过一篇,来评论是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 if 稳定下行是真的没想到,那边 acs energy/materials letters 作为后起之秀,这边咋起不来呢?cc 要继续加油啊!




总结概括

总的来说,Chemical Communications 的审稿周期较短、录用率较高,对于希望快速发表成果的科研人员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考虑到期刊的影响因子下滑趋势,以及其在 JCR 分区中的下降,目前更加适合中早期研究人员,或那些处于较为紧急的研究发布需求的学者。如果期刊后续能够在创新性和质量控制方面加强管理,它仍将有机会恢复其在化学界的领先地位,并重新争夺 TOP 期刊「桂冠」!


 

2

 

Laryngoscope


期刊官网: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28ISSN%291531-4995
核心选择理由:审稿效率高、接受率高、可免版面费、国人相对友好、业界权威性高

出版社:Wiley-Blackwell

分区:JCR Q1/Q3、中国科学院医学 3 区(大类)、医学:研究与实验 3 区(小类)、耳鼻喉科学 2 区(小类)

影响因子:2.2

审稿周期:平均 2 个月

版面费:混合出版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可免版面费,OA 出版模式版面费为 484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4423 元)

自引率:9.1%

国人发文状况:占比 4%


收稿范围

《Laryngoscope》期刊是一本专注于耳鼻喉科学领域的期刊,它接收的论文涵盖了该领域的多个子领域,主要包括:一般耳鼻喉科学(包括耳鼻喉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过敏/鼻科学(包括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耳科学/神经耳科学(包括听力和平衡障碍的研究,如耳聋、眩晕等);喉科学/支气管食管科学(包括喉部和食管疾病的研究,如声带瘫痪、食管炎等);头颈外科(包括头颈部肿瘤、甲状腺疾病等的研究);睡眠医学(包括睡眠障碍的研究,如睡眠呼吸暂停、失眠等);儿科耳鼻喉科学(包括儿童的耳鼻喉疾病的研究,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面部整形和重建外科(包括面部整形手术和面部重建手术的研究);肿瘤学(包括耳鼻喉部位的肿瘤研究);交流障碍(包括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的研究)。

图片来源:Laryngoscope 期刊官网


影响因子变化

从影响因子来看,Laryngoscope 的影响因子在最近几年有所下降,目前最新的影响因子为 2.2。

图片来源:IF 查与投

分区变化

在 JCR 分区方面,Laryngoscope 为 「 耳鼻喉科学(OTORHINOLARYNGOLOGY)」  类别期刊 Q1 区、「 医学:研究与实验(MEDICINE, RESEARCH & EXPERIMENTAL)」 类别期刊 Q3 区。

图片来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在中国科学院分区方面,Laryngoscope 则位于医学 3 区(大类)、医学:研究与实验 3 区(小类)、耳鼻喉科学 2 区(小类)。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Laryngoscope 在 2023 年的中国科学院 SCI 期刊分区中,其大类跌至医学 3 区,并且已经不再属于 TOP 期刊。

图片来源:LetPub 官网


审稿速度

在审稿周期方面,据期刊官网上显示:期刊的接受率为 29%,从提交到第一次决定的平均时间为 28 天;从提交到正式接受的平均时间为 112 天,总体来说接受率和审稿速度还是比较高效率的。

图片来源:Laryngoscope 期刊官网


发文数量

Laryngoscope 期刊的出版周期为月刊(Monthly),在 2023 年的发文量为 602 篇。其中,国内学者在该期刊的发文量排名位居第二(121 篇),总体来说该期刊对于国人还是比较友好的!

图片来源: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出版费用

Laryngoscope 为混合期刊,若是选择以 OA 的方式发表,需支付其版面费 484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4423 元);如果选择传统订阅模式,则可以免版面费哦!

图片来源:Laryngoscope 期刊官网


自引情况

Laryngoscope 期刊 2023-2024 在年的自引用率为 9.1%,同时该期刊也不在预警名单之中,各位小伙伴可以放心投稿!

图片来源:LetPub 官网


网友评价(上下滑动查看

网友 1:医学图像处理,深度学习方向,一审 3 个月返回大修。1 个月修完二审 1 个月返回后小修,半天修完 3 天后接收。非常 nice 的期刊,有信件必回,且对人工智能友好!

网友 2:投稿一个月回复大修,一个半月修完返回,又过了一个月返回小修,半天修完再投,过了一周被接受,今天刚被发表,距离接受一个半月,距离第一次投稿到被发表大约五六个月,总体来说审稿人意见不错,虽然审稿人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但是很有道理,意见也非常专业,编辑态度很好,不会像有些杂志你给他发邮件咨询问题不回复你,总体来说,是个不错的杂志。

网友 3:非常效率,一审 1 个月,修回去 9 天就接收了,堪称神速!

网友 3:

5 月 3 日 submit

5 月 4 日 with reviewers(reviewer 1)

6 月 15 日 with reviewers(reviewer 2)

7 月 15 日 下午 awaiting final decision

7 月 15 日 晚上 with reviewers(reviewer 3),应该是前两个审稿人意见不一致

8 月 7 日 awaiting final decision

8 月 8 日 minor revision

8 月 10 日 minor revision

8 月 15 日 minor revision 改了 3 次,还是比较折磨人

8 月 17 日 accept




总结概括

Laryngoscope 作为耳鼻喉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是创刊历史悠久的老牌权威期刊,近年来影响因子稳定且保持在 2+水平,尽管近期其在中国科学院的排名有所下降,但其严谨的审稿流程和高质量的论文仍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

此外,Laryngoscope 是可选的 OA 期刊,可选择无需版面费的非 OA 模式。如果各位小伙伴的研究领域与该期刊的接收范围相符,且您认同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那么,这个期刊仍然是值得投的。需要注意的是,最终的决定还需要根据大家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目标来确定哦!


写在最后

本期,我们重点为大家盘点了两本影响因子或分区有所下降的经典期刊和顶级期刊。这两本期刊虽然都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但其较快的审稿流程和高效的出版机制依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此外,这两本期刊都为混合出版模式,既可选择 OA 出版模式,也可选择无需版面费的非 OA 模式。如果这两本期刊能够在提高稿件创新性、扩大国际影响力、强化编委会运营、加强稿件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强管理,将有机会在未来恢复其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期刊,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也祝愿大家投稿顺利哦!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丁肇中、薛其坤、施一公等受聘,本博一体化,每年 40 人,西安交大启动「珠峰计划 」]]> 2024-10-30 18:31:55.0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10 月 23 日,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 珠峰计划 」 启动仪式暨智启未来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论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郭烈锦、孙军共同启动 「 珠峰计划 」。丁肇中及西安交大 11 位院士担任 「 珠峰计划 」 顾问专家,校长张立群为专家代表颁发聘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唐本忠担任 「 珠峰计划 」 顾问专家兼学生指导教师。

张立群代表西安交大向丁肇中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指导学校发展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表示,西迁以来,交大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启动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 创新工程,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中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立足办学优势,创设 「 珠峰计划 」(综改试验班),打造因材施教赋能、名师大家引领、重要课题牵引、优秀学生选育、重大成果产出的五要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希望 「 珠峰计划 」 导师们传承西迁前辈敢为人先的锐气,在科研道路上带领学生勇闯 「 无人区 」,努力实现更多从 「 从 0 到 1」 的突破。希望广大师生以丁肇中先生为楷模,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攻坚克难、不倦追求,胸怀祖国、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丁肇中与张立群共同签署了西安交大-丁肇中 AMS 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合作协议。丁肇中、张立群、维塔利、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宏共同为西安交通大学现代物理研究中心 AMS 工作室揭牌。

据悉,「 珠峰计划 」 是西安交大统筹推进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举措。该计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交叉的基础、前沿课题,聚焦学校优势专业,以 「 大师引领、优中拔尖、一生一策、科研为媒、产教融合 」 为特色,构建优秀科研人才深耕基础研究前沿的创新生态,探索科研牵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十年磨一剑、砥砺为科研,能够在本领域产出重大科研突破、具有国际影响力及引领未来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4 年 「 珠峰计划 」 已完成首届招生。

「 珠峰计划 」 面向全校大一末期的钱学森班、少年班 (理工科方向)、强基计划 (理工科方向) 的学生,每年招生人数不超过 40 名。被录取学生实行本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本科毕业转段后即转为直博生在本校攻读博士学位。「 珠峰计划 」 实施全过程 「 伴学伴长 」 计划,为学生 1:1 遴选匹配海内外院士、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作为导师,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 「 珠峰计划 」 学生不超过 3 人。

]]>
<![CDATA[宿强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2024-10-30 18:31:54.0 来源:深圳医学科学院宿强课题组


深圳医学科学院宿强课题组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后


宿强,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 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9 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西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24 年 5 月正式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组建结构免疫生物学实验室。


宿强博士在免疫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已经以第一/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 Science 发表论文 2 篇(2022,2018), Nature 发表论文 1 篇(2024),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论文 2 篇(2021,2018)。以共同第一作者及其他作者身份在 Cell Discovery, Cell Research,PNAS 等期刊发表论文 4 篇。


宿强课题组主要运用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探究重要免疫受体的工作原理。课题组将结合生化和结构分析,设计并筛选出能靶向免疫受体的抗体,以实现精确调控免疫细胞功能的目标。此外,课题组也将对这些靶向抗体开展具体的临床前研究,主要应用于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关键领域。除了以上目标,团队还将基于免疫受体的工作机制,设计并改良出具有新表型的免疫受体配体,期望能够将这些新型免疫受体配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以此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的发展。


宿强课题组致力于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鼓励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宿强博士非常看重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和进取心。深圳医学科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施,包括流式细胞仪,冷冻电镜等。在这里,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将得到他和同事们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宿强博士期待友好、上进的科研人员加入他的科研团队。


岗位要求及福利待遇


博士后(冷冻电镜方向)


1.工作内容


(1)在课题组长指导下带领实验室博士生和科研助理开展科研工作;

(2)协助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2. 应聘条件


(1)持有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博士学位,或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

(2)免疫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丰富实验经验;

(3)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3. 福利待遇


(1)按照本单位薪酬体系,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具体薪酬根据应聘者资历和成果面议;

(2)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福利,享受带薪年休假、员工体检等;

(3)提供国际水准的研究条件、充足的经费支持,可协助申请相关人才补助及相关配套待遇。


应聘材料及方式


应聘者请提供以下材料:


1. 完整的个人中文或英文简历,包括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成果、主要科研技能、所获奖项、个人科研兴趣等;

2. 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信网在线验证报告;

3. 代表性成果全文:包括文章、专利和著作等(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需提供);

4. 研究陈述:现阶段研究总结及未来研究计划,须详细陈述个人开展电镜技术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兴趣和具备的优势(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需提供,最多不超过 3 页);

5. 邀请 2-3 位推荐人,将推荐信直接发送至 suqiang@smart.org.cn(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需提供);

6. 其它能够说明科研和工作能力的材料。


注意


1. 应聘邮件请发送至 suqiang@smart.org.cn;

2. 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岗位-姓名-专业」;

3. 所有应聘材料应提供 PDF 版文件,作为附件发送;

4. 需要提供推荐信的,请在邮件中注明推荐人信息;

5. 推荐人应将推荐信直接发送至 suqiang@smart.org.cn 。


材料待审核后会尽快安排时间面试。应聘材料予以保密,待遇面议。

本招聘信息在职位未满前长期有效。


]]>
<![CDATA[为了找工作,985 研究生把简历「穿在身上」出街,网友惊呆:真行走的广告牌]]> 2024-10-30 18:31:53.0


不知各位在校的朋友们,有没有留意到近期身边发生的一点点变化?

不是,不是说变胖!

你看校园里那些最热闹的楼堂和广场,是不是多了一块块的宣传牌、一排排的摊位、一串串的行人 ——

没错,就像每年叶子从黄转绿、绿了又黄,属于 2025 届毕业生的秋招也即将结束了。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年的秋招市场,看起来可谓「一片繁荣」——

有在关注相关信息的朋友应该会发现,今年的秋招比以往更早启动,部分企业甚至在春季就开始了「预热」。

而诸如字节、京东、美团、阿里等多家大厂纷纷宣布扩招,甚至多家公司企业打出「行业最大规模」的口号。

而踏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种种相关招聘计划更是拔地而起,挤破了头也要把高新技术人才资源挖到手 ……

图片来源:美团

图片来源:腾讯校招
而新一批即将脱离苦海奔向未来的硕博牛马也是不甘示弱,跃跃欲试各显神通,赶大早排大队自然是常规操作,生怕白白错过「唾手可得」的机会 。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当别人还在磨破嘴皮子自我介绍、从文件袋里一张张掏简历时,真正的铁血 E 人早已化身「行走的简历」,面对 HR 的拷打,千言万语不如一句「Watch my back!」
图片来源:海报新闻
985 本、港大硕、有论文、有实习、有项目,这么漂亮的履历印在背上倒也挺有排面,有这背景、这创意找工作分分钟的事。
如此热火朝天欣欣向荣,想必大家的秋招战果一定收获颇丰吧?
但就和这世界上的一切其他事物一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程度的差距。
虽然「求职难」这个话题进入大众视野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但是,那些水平高、科研强、文章多、背景好的「优质」硕博们自然是不必愁的,高校、大厂恨不得挑花了眼,毫不意外,他们也拿到了秋招 offer 大满贯。
不过,也有不少普通科研人,只能默默加入「海归吐出来的 offer 被 985 吃;985 吐出来的 offer 被 211 吃;211 吐出来的 offer 被双非吃」的「人体蜈蚣」队伍当中,并最终在某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惊喜地捡回自己刚刚发出去的简历。
想当初刚刚进组的时候,设想未来也曾豪言壮语,工作,我有三不签:
工资少的我不签,因为它穷;加班多的我不签,因为它累;老板蠢的我不签,因为我善 。
而如今,简历发了几十张,邮件发了百多封,还不够!全体目光向我看齐,看我看我,我宣布个事!……
好不容易进了面试,正跟同一小组的同学们等面试结果,HR 反馈说公司还在讨论,而你反手打开牛某网搜该公司,看到某手握七篇顶刊的 985 博士五秒前刚发了个帖说「公司在逼签」。
原本觉得胜券在握,一轮下来越来越慌,想去跟 HR 大哥套话,套着套着,怎么大哥开始反过来套我话?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一轮下来,有的朋友已经竭尽全力海投却仍未收到 offer,道心破碎;还有乐观的朋友直接进入了无比美丽的精神状态,返璞归真。
图源:网络
更有人玩起了做梦接龙梗——一觉醒来,发现生物成了王牌专业,我带着简历来到招聘会的现场,在一家国企生物公司坐下,HR让我做个自我介绍。
您好,我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应届生,HR 一下站起身大喊:居然是学生物的,我们企业已经多久没有遇见生物的奇才了!这时,旁边其他企业也来抢我,问我一个月 30 万怎么样,最后,企业纷纷向我发来 offer,大家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一时竟不知如何选择......
再回到现实,眼看着「金九银十」转眼便是「金十银十一」,网申资料一遍又一遍填得头昏眼花,线上测试「找出下列图形与众不同的一项」看了半天还是啥也没看出来;
最终,又一次来到熟悉的选择环节:你更喜欢的工作方式是:A,有明确的指导和步骤;B,自由发挥,灵活多变 ……最后,你默默叹了口气:你倒是先给我来份工作试试啊。

开个玩笑,放轻松
其实,虽然学霸君毕竟不是干教培的,但也会留意到,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无比焦虑 —— 毕竟是真正意义上的「初次亮相」,理想与预期不符简直太正常了,大家对自身的情况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但再难的路,只要相信自己走下去,也总会遇到那么一个属于自己的路口的。毕竟再怎么说,咱们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也不是闹着玩的,是吧?
最后衷心祝福正在拼搏的各位 …… 等下,谁来电话?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求职现状,顺便接下 offer~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徐州医科大学施明/郑骏年团队提出使用 CAR-T 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新思路]]> 2024-10-30 18:31:52.0 来源:徐州医科大学施明/郑骏年团队

肿瘤耐药是限制抗肿瘤药物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导致患者无法达到预期疗效。目前虽有克服肿瘤耐药的策略,但收效见微,亟需寻找新的应对策略。

徐州医科大学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施明、郑骏年团队在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 Expand available targets for CAR-T therapy to overcome tumor drug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Evolutionary Trap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目前基于肿瘤 「 进化陷阱 」 理论设计耐药肿瘤治疗策略时必须靶向 「 生存必需基因 」 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使用 CAR-T 细胞靶向耐药肿瘤细胞 「 非生存必需基因 」 的思路,用于应对肿瘤细胞耐药。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初步证实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并且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进一步分析了该策略的普适性。

2002 年,Martin A. Schlaepfer 等人首次提出 「 进化陷阱 」 一词,它指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发生进化,但当人类突然改变环境后,原本有利的进化可能会变成不利因素加速生物灭绝。例如,蜉蝣通过水面上的反射光线来寻找栖息地,而商店橱窗玻璃所反射的光线与之类似,导致蜉蝣把玻璃当作水面来停留、交配、产卵,最终可能导致其灭绝。考虑到肿瘤耐药也是肿瘤细胞针对生存环境产生进化的一种表现,那能否针对肿瘤细胞耐药后的生存特性来设计 「 陷阱 」 消灭耐药肿瘤细胞呢?

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发现,当肿瘤细胞对一种药物产生抵抗后,可能会对其他药物敏感,主要原因是肿瘤在耐药过程中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可能产生新的可干预靶点。基于经典的 「 肿瘤进化陷阱 」 理论设计治疗策略应对耐药,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肿瘤细胞耐药后存在某种基因表达增强或信号通路激活;②该关键基因或信号通路为耐药肿瘤生存所必需;③最好有已经开发成功的靶向药来干预该基因或信号通路。

依据经典 「 肿瘤进化陷阱 」 理论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作者以拉帕替尼耐药细胞 HGC-27-LR 为研究工具,通过基因芯片对比其与非耐药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找到基于 CRISPR-Cas9 筛选确定的 HGC-27 生存必需基因,最后将这些基因与目前已有上市药物作用的靶点取交集,最终交集基因数量为 0。提示经典的 「 肿瘤进化陷阱 」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其中靶向耐药细胞生存必需基因既是关键的应用前提,也是其重要的限制因素。

]]>
<![CDATA[北京协和医学院,换帅]]> 2024-10-30 18:31:51.0 来源:极目新闻、协和医学院官网等
2024 年 10 月 28 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关于邓海华同志任职的决定。
经委党组研究决定,任命邓海华同志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邓海华简历:邓海华,男,1967 年 1 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医学学士学位,1991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 年 7 月参加工作。

1984.09-1989.07,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学习; 

1989.07-1993.11,铁道部北京二七车辆厂防疫站医师、副站长; 

1993.11-1996.11,铁道部北京二七辆厂医院副院长、主管医师; 

1996.11-1997.11,卫生部人事司公务员管理处干部; 

1997.11-1998.08,卫生部人事司公务员管理处主任科员; 

1998.08-2000.11,卫生部人事司干部处主任科员; 

2000.11-2002.09,卫生部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 

2002.09-2004.09,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2004.09-2009.07,卫生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 

2009.07-2013.03,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 

2013.03-2013.06,国家卫生计生委机构改革期间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2013.06-2013.10,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 

2013.10-2014.04,健康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 

2014.04-2015.07,健康报社党委书记; 

2015.07-2017.08,健康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2017.08-2017.09,健康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海口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挂职); 

2017.09-2019.09,健康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海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挂职)。 

2019.09-,健康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 

2021.02-,中国行业报协会理事会副会长。 

2024.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4 年 10 月 28 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 「 院校 」)召开干部大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雷海潮出席大会并讲话。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司长赵宁,人事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段勇等出席大会。院校长王辰主持会议。

赵宁宣读《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关于邓海华同志任职的通知》:经委党组研究决定,任命邓海华同志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雷海潮指出,此次院校领导班子成员调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从院校事业发展全局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出发,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坚持好干部标准,经过充分考虑、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委党组对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

雷海潮强调,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劲头贯穿院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要勇于开拓创新,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 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 " 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构建形成上下贯通、内外协同、功能合理、务实管用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推进高水平思政课建设,积极探索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养体系。要持续改进作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形成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邓海华表示,坚决拥护和服从委党组决定,不辜负委党组信任和重托,努力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求真务实敢担当,以身作则讲廉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 「 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 」 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院校 「 承启文化、健全体系、创立机制、拓展资源 」 工作方略,全面加强院校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与院校全体干部职工一道,为推动院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王辰表示,坚决拥护委党组决定,真诚欢迎邓海华同志担任院校党委书记、副院校长。这次院校党委书记调整,充分体现了委党组对院校的关心支持、对院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高度重视。作为院校长,将全力支持邓海华同志开展工作,着力强化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团结协作、同心同向,以此为新的起点,加快推进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好医学科技和教育支撑。




]]>
<![CDATA[Nature Human Behaviour | 中国的预聘长聘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10-30 18:31:49.0 来源:进化随想、Nature Human Behaviour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许多中国高校已经用 「 预聘长聘制 」(tenure track)取代了传统的 「 铁饭碗 」(iron rice bowl)干部管理制度。预聘长聘制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和可量化的科研管理,强调学术绩效。

在中国,「 铁饭碗 」 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高校教师享有与公务员相同的行政待遇,包括稳定的社会保障和薪酬待遇。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高校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始自主招聘和管理教职工。尽管这一新制度在一些顶尖高校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向该制度过渡,批评的声音也逐渐增多。

相比传统的高校职业晋升体系(缺乏退出和转岗机制),预聘长聘制以 「 非升即走 」 的模式为核心,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和可量化的科研管理体系,突出学术绩效。通过对教职工甄选阶段的严格绩效考核,新的制度为年轻学者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激励,也确保了优秀研究人员的留任。   

然而,预聘长聘制的引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激发教职工的学术探索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它增加了工作负担,导致职业满意度下降、工作倦怠以及身心健康的恶化。

近年来,学术过劳问题在中国高校日益突出,因超负荷工作引发的身心健康危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 「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 政策(即 「 双一流 」 建设)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将重点放在提升教职工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上。为了在与全球顶尖高校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教职工必须满足特定的量化科研评价标准,如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以及获得竞争性的科研项目资金。

根据我的经验,年轻学者尤其容易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包括失眠、抑郁、焦虑或强迫症。学术职业负担的增加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对他们的学术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反思和应对预聘长聘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客观、审慎地看待这一制度。它并不完美,自其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对此都有争议。例如,在预聘长聘制中,一旦教职员工成功获得终身教职,持续产出高质量学术研究的动力就会减弱。在诸多质疑中,预聘长聘制正面临合法性危机,改革压力倍增,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激励机制是绩效。因此,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到其内在的局限性。毫无疑问,中国高校借鉴 「 升即走 」 机制这一改革理念是合理的,它涵盖了当前学术聘用制度改革的关键部分。同时,我们需要更加强调该制度的核心价值,即关注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安全感。

其次,教职员工必须从自身角度直面而非回避科研压力,并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以保持心理健康并适应动态的职业环境。例如,教职员工需要通过积极的认知,避免认知绝对化,培养理性的自我意识,并保持现实的学术预期,来准确理解心理健康。这种心态可以增强他们的学术自信,将科研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

最后,大学需要更加关注教职员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以高级知识生产为使命,而知识生产是一项具有长周期和积累性的创造性脑力工作。高压且量化的预聘长聘制不利于激发教职员工的科研产出,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高校应当为教职员工创造安全的科研环境,以激发他们持久的动力。优秀且可持续的教职聘任制改革是高质量学术发展的基础。   

当高等教育机构从宁静的象牙塔走向激烈的竞争舞台时,它们也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稳健且平等的学术生态系统,并回归学术研究的初衷和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李健

Cite this article

Li, J. The 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the tenure track system in China. Nat Hum Behav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4-02022-3             


]]>
<![CDATA[谭蔚泓院士 2024 年连发 11 篇!影响因子累计高达 186.3]]> 2024-10-29 19:01:40.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谭蔚泓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生化分析和分子医学的教育和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核酸适体活细胞筛选的新概念,研制了特异性识别恶性肿瘤等病变细胞的分子探针与靶向药物,建立了多种基于功能核酸的重大疾病诊断治疗新方法与新技术,为诊断医学提供了新策略、新工具和新材料。谭院士凭借数十年磨一剑的「匠人」精神,为我国医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4 年至今,谭蔚泓院士及其团队连续发表分子医学领域高质量 SCI 论文 11 篇,累计影响因子高达 186.3!谭蔚泓院士强调了分子医学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分子医学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健康中国的实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学习下谭院士今年在分子影像、分子医学与健康等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

 

第一篇


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 & 张晓兵教授 & 宋国胜教授,发表论文:


图 1 相关研究(图源:Nature Photonics


题目:体内超声诱导发光分子成像

杂志:Nature Photonics

发表时间:2024 年 2 月


关键发现:


  1. 该研究实现了两种超声诱导发光成像模式,一种在超声激发停止后进行延迟成像,另一种在超声激发过程中进行实时成像。

  2. 研究发现,与水声发光相比,该技术将发光强度提高了 2000 倍,与荧光成像相比,信噪比提高了 10 倍,空间分辨率为 1.46 毫米,组织穿透深度可达 2.2 厘米。

  3. 该研究使用 TD-Grz-BHQ 可激活探针监测了免疫治疗期间活体小鼠的免疫反应,并区分了抗 PD-L1 治疗后不同肿瘤类型的免疫反应。


结论: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步粒子内能量转换的新型超声诱导发光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信噪比、深组织穿透力和辐射安全性等优势,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


湖南大学刘艳兰教授 & 谭蔚泓教授,发表论文


图 2 相关研究(图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题目:对分子纳米结构进行拓扑单链 DNA 编码和可编程组装以用于 NIR-II 癌症诊疗

杂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发表时间:2024 年 2 月


关键发现:


  1.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碱基的拓扑单链 DNA 编码策略,用于合成具有可调价态的 NIR-II 分子纳米结构,并通过空间组装这些纳米结构来调节它们在生物系统中的行为。

  2. 研究人员合成了具有强 NIR-II 吸收的三价 CuS 纳米点,并建立了 pH 响应、尺寸可调的 CuS-i 纳米结构,用于成像引导的增强光热治疗。

  3. 研究发现,CuS-i 在酸性肿瘤微环境中发生解组装并深入肿瘤组织,从而实现了肿瘤积累和穿透之间的精细平衡,克服了传统光敏剂治疗的局限性。


结论:该研究开发的基于 DNA 编码的策略为工程化具有良好 NIR-II 光学性质的分子纳米结构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平台,并实现了可编程组装和精确控制成分和表面价态,并将用于生物成像、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治疗等领域。


第三篇


湖南大学邱丽萍教授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3 相关研究(图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题目:DNA 纳米机器调控蛋白细胞膜分区分配

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发表时间:2024 年 3 月


关键发现:

  1. 研究人员通过凝胶电泳、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等技术证实了三个胆固醇标记顶点(Tcho3)和三个生育酚标记顶点(Ttcp3)的成功构建,并证明了它们可以有效地锚定在细胞膜上,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靶向性。

  2. 研究人员以 PTK7 为模型蛋白,证实了 Ap-Tcho3 可以将 PTK7 富集到脂质有序(Lo)区域,而 Ap-Ttcp3 可以将 PTK7 富集到脂质无序(Ld)区域。

  3. 该研究发现,PTK7 在 Lo 区域的富集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而 PTK7 在 Ld 区域的富集则会抑制细胞的迁移。

  4. 研究人员以 CD45 为模型蛋白,证实了 Ab-Tcho3 可以将 CD45 富集到 Lo 区域,而 Ab-Ttcp3 可以将 CD45 富集到 Ld 区域。

  5. 研究人员发现,CD45 在 Lo 区域的富集可以抑制 T 细胞的活化,而 CD45 在 Ld 区域的富集则会促进 T 细胞的活化。


结论: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DNA 纳米器件的膜分区调控技术,可以动态地调节特定蛋白质在 Lo 和 Ld 区域之间的分布,并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该技术为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疾病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


第四篇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韩达研究员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4 相关研究(图源:Science Advances


题目:基于 DNA 回路的分子事件记录

杂志:Science Advances

发表时间:2024 年 4 月


关键发现:

  1. 文章报道了一种名为「分子事件记录器」(MER)的新型 DNA 电路,能够记录分子事件的发生顺序、强度和持续时间。

  2. MER 能够以高精度记录分子事件的发生顺序(88%)、浓度(100%)和持续时间(75%)。

  3. MER 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具有高度的编程性,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定制。


结论:这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DNA 的分子事件记录器,它可以记录分子事件的顺序、浓度和持续时间。这种 MER 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网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五篇


湖南大学邱丽萍教授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5 相关研究(图源:Nano Letters


题目:基于DNA反应回路的多细胞群落生物行为调控

杂志:Nano Letters

发表时间:2024 年 5 月


关键发现:

  1. 研究人员使用 DNA 构建了膜锚定的 DNA 四面体(TDN)作为纳米支架,并将反应电路整合到三种不同的细胞中,以调节其感应和响应行为。

  2. TDN 被用作抗原感应受体(AR)并锚定在模拟 APC(mAPC)的表面,用于捕获抗原信号。

  3. TDN 被用作 T 细胞活性调节受体(TR)并锚定在模拟 T 细胞(mTC)的表面,用于感知和响应 mAPC 的激活信号。ATP 的释放导致 mTC 与 mAPC 解离,模拟了 T 细胞的激活和解离过程。

  4. 研究强调,杂交链式反应(HCR)被引入到激活的 mTC 中,能够赋予它们肿瘤靶向和杀伤能力。此外,Sgc8c 适配体用于靶向肿瘤细胞,而二氢卟吩 e6(Ce6)光敏剂用于产生单线态氧(1O2)杀死肿瘤细胞。

  5. 该平台具有模块化和特异性,可以用于编程细胞间的反应,并可以扩展到模拟和操纵不同的生物学过程。


结论:这项研究利用 DNA 构建了非遗传反应电路,模拟了 T 细胞介导的抗癌免疫反应,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该研究平台可以扩展到模拟和操纵其他生物学过程,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第六篇


上海交通大学杨宇教授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6 相关研究(图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题目:酶簇球形核酸通过缓解肿瘤乏氧增强铜死亡和抗肿瘤免疫反应

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发表时间:2024 年 5 月


关键发现:

  1. 通过滚环扩增技术,将过氧化氢酶(CAT)和富含 CpG 序列的单链 DNA 结合,构建了 CAT-ecSNA-Cu 纳米平台。

  2. 长链 DNA 保护的 CAT 通过催化 H2O2 转化为 O2 来增强线粒体呼吸,从而增强铜死亡的敏感性。

  3. 肿瘤氧合增加抑制了缺氧诱导因子-1(HIF-1)蛋白的表达,从而缓解了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

  4. 铜死亡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促进树突状细胞(DC)成熟,并通过 polyCpG 支持的 Toll 样受体 9(TLR9)激活增强抗原呈递。

  5. 铜死亡(Cuproptosis)诱导的肿瘤细胞 PD-L1 上调补充检查点阻滞剂(αPD-L1),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结论:CAT-ecSNA-Cu 纳米平台是一种高效、安全、多功能的治疗平台,可以缓解肿瘤缺氧,增强铜死亡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并诱导机体产生长期免疫记忆。该研究深入探讨了铜死亡与免疫治疗之间的联系,为基于铜死亡的治疗平台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七篇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韩达研究员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7 相关研究(图源: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题目:利用 DNA 编码的细胞模拟物实现环境适应性跨膜通道释放诱导的细胞死亡

杂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发表时间:2024 年 7 月


关键发现:

  1.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 ARTC 的 DNA 编码人工 T 细胞模型,该模型模仿了 T 细胞的行为,能够与生物细胞建立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2. ARTC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热诱导 DNA 自组装形成的全 DNA 细胞状微球,其作为人工细胞的基本框架。在其内部包含着一个特殊设计的双链 DNA 复合体(IG),该复合体包含三个功能区:一个 DNA 微球内部的桥接序列(m* 区)、一个对酸性 pH 值敏感的 i-motif DNA 段,以及一个能够与 i-motif 区结合的单链 DNA(LG4)。

  3. ARTC 能够在微酸性环境下诱导细胞凋亡,通过释放跨膜通道选择性地流出细胞内钾离子,产生强大的细胞毒性效应。

  4. LG4 能够有效地整合到邻近活细胞的膜中,并选择性运输钾离子,破坏细胞稳态,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结论:该研究通过利用 DNA 编码的细胞模拟物与活细胞之间的智能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未来这些细胞模拟物有望被用作靶向治疗剂,实现精确和可控的治疗以恢复细胞功能。


第八篇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吴芩 & 魏永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8  相关研究(图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题目:阻断剂 SELEX:一种结构导向的策略用于开发不可药物化转录因子互作的抑制性适配体

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时间:2024 年 4 月


关键发现:

  1. 该研究开发了 Blocker-SELEX 策略,通过结合结构导向虚拟筛选和竞争性荧光偏振分析,可以有效地筛选出能够阻断转录因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性 aptamer(iAptamer)。

  2. 通过 Blocker-SELEX 策略,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系列 iAptamer,它们可以阻断 SCAF4 或 SCAF8 与 RNAP2 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

  3. 该研究还开发了一种靶向癌基因 MYC 与 WDR5 相互作用的 iAptamer,该 iAptamer 可以阻断这种相互作用,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结论:Blocker-SELEX 策略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和筛选 iAptamer 的方法,可以用于阻断转录因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此外,iAptamer 具有在细胞内阻断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潜力,并可能用于治疗与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相关的疾病。总的来说,iAptamer 是一种有前景的药物发现工具,可以用于开发针对「不可成药」靶点的治疗方法。


第九篇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谭蔚泓院士 & 吴芩,发表论文:


图 9 相关研究(图源:Cell Chemical Biology


题目:化学筛选确定PRMT5是紫杉醇耐药三阴性乳腺癌的脆弱治疗靶点

杂志:Cell Chemical Biology

发表时间:2024 年 9 月


关键发现:

  1. 通过化学探针筛选,研究人员发现紫杉醇耐药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TNBC)细胞对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抑制剂具有获得性敏感性,这意味着抑制 PRMTs 可以有效地杀死这些耐药细胞。

  2. PRMT5 抑制会改变 RNA 剪接,尤其是 AURKB 基因的内含子保留,导致 AURKB 蛋白水平降低,最终导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分裂灾难,即细胞死亡。

  3. 抑制 I 型 PRMTs 与 PRMT5 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强对耐药细胞肿瘤生长的抑制,这可能为克服耐药性提供新的策略。


结论:该研究鉴定了 PRMTs 可作为紫杉醇耐药 TNBC 新的治疗靶点,并揭示了其调控剪接和细胞凋亡的新机制,为克服 TNBC 紫杉醇耐药提供新策略。


第十篇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张璟副研究员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10 相关研究(图源:Nano Letters


题目:mRNA 肿瘤疫苗新抗原发现方法和临床研究进展

杂志:Nano Letters

发表时间:2024 年 10 月


关键发现:

  1. 文章讨论了多种肿瘤新抗原的来源,包括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以产生新的蛋白质或肽段,从而激活免疫反应。

  2. 文章详细介绍了几种  mRNA 疫苗的递送系统,包括脂质纳米颗粒(LNP)、脂质复合物(LPX)和聚合物纳米颗粒。

  3. LNP 是目前最先进的递送系统,但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效率并降低毒性;LPX 和聚合物纳米颗粒也具有潜力,但仍需解决稳定性和细胞靶向等问题。


结论:该研究认为,基于 mRNA 的癌症疫苗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有效地治疗多种类型的癌症。此外,通过不断改进抗原发现和递送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  mRNA 癌症疫苗的临床疗效。同时,mRNA 癌症疫苗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个性化治疗、克服免疫抵抗以及与其他疗法的联合使用。总的来说,mRNA 癌症疫苗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策略,并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第十一篇


上海交通大学孙洋 & 徐海燕 & 谭蔚泓院士,发表论文:


图 11 相关研究(图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题目:利用细菌负载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治疗胰腺癌

杂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发表时间:2024 年 10 月


关键发现:

  1. 利用细菌负载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ApDC),将细菌的实体瘤穿透能力和 ApDC 的靶向和毒性作用结合起来,能够显著延长 ApDC 在血液中的稳定性,并从原来的 12 小时延长到 48 小时。

  2. 与游离药物组相比,ApDC 负载细菌组在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更高,且能够增强药物的靶向性。

  3. ApDC 的靶向结合能力使细菌在肿瘤部位的定植量增加了三倍,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4. ApDC 和细菌的协同作用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增加,包括坏死和凋亡。

  5. 细菌的定植和 ApDC 的释放导致肿瘤部位 T 细胞浸润增加,且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


结论: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胰腺癌联合治疗方案,通过将 ApDC 与 VNP20009 结合,将细菌的渗透能力与 ApDC 的靶向和毒性作用相结合。总的来说,该策略利用了细菌以及 ApDC 的优势,不仅实现了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同时也有效克服了胰腺癌治疗的难题。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查阅)

[1] Wang YJ, Yi ZG, Guo, J, et al. In vivo ultrasound-induced luminescence molecular imaging. Nature Photonics. 2024 Feb 16;18(4): 334-343.

[2] Wang Z, Wang L, Chen H, et al. Topological Single-stranded DNA Encoding and Programmable Assembly of 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for NIR-II Cancer Theranostic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24 Feb 12;63(7):e202316562.

[3] Ma YH, Zhu Y, Wu H, et al. Domain-Targeted Membrane Partitioning of Specific Proteins with DNA Nanodevices. J Am Chem Soc. 2024 Mar 20;146(11):7640-7648.

[4] Zhang MZ, Yancey C, Zhang C, et al. A DNA circuit that records molecular events. Science Advances. 2024 Apr 5;10(14): eadn3329.

[5] Zhang Q, Zhang Y, Wu L, et al. DNA Reaction Circuits to Establish Designated Biological Functions in Multicellular Community. Nano Lett. 2024 May 15;24(19):5808-5815.

[6] Huang Y, Liu X, Zhu J, et al. Enzyme Core Spherical Nucleic Acid That Enables Enhanced Cuproptosis and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Alleviating Tumor Hypoxia. J Am Chem Soc. 2024 May 22;146(20):13805-13816.

[7] Li C, Wang D, Gao H, et al. Leveraging DNA-Encoded Cell-Mimics for Environment-Adaptive Transmembrane Channel Release-Induced Cell Death.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24 Jul 22;63(30):e202406186.

[8] Li T, Liu X, Qian H, et al. Blocker-SELEX: a structure-guided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inhibitory aptamers disrupting undruggable transcription factor interactions. Nat Commun. 2024 Aug 8;15(1):6751.

[9] Zhang K, Wei J, Zhang S, et al. A chemical screen identifies PRMT5 as a therapeutic vulnerability for paclitaxel-resistan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 Chem Biol. 2024 Aug 21:S2451-9456(24)00323-4.

[10] Wu L, Yi W, Yao S, et al. mRNA-Based Cancer Vaccines: Advancements and Prospects. Nano Lett. 2024 Oct 7.

[11] Xiao Y, Pan T, Da W, et al. Aptamer-drug conjugates-loaded bacteria for pancreatic cancer synergistic therap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 Oct 14;9(1):272.

简介:

谭蔚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现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纳米   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美国化学会 J.Am.Chem.Soc. 杂志副主编,ACS Nano、Chem Sci、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期刊副主编或编委。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生化分析和分子医学的教育和研究, 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核酸适体活细胞筛选的新概念,研制了特异性识别恶性肿瘤等病变细胞的分子探针和靶向药物,建立了多种基于功能核酸的重大疾病诊断治疗新方法与新技术,为诊断医学提供了新策略、新工具和新材料。谭蔚泓教授在 Science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0 余篇,引用 95000 多次,H-index 170。2014-2023 连续十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研究成果分别获 2014 年和 2020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 年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2019 年美国 PITTCON 分析化学成就奖、2019 年 Ralph N. Adams 生物分析化学成就奖, 2022 树兰医学奖。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需代发文章宣传、新闻稿、招聘等;或有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有意愿应聘兼职作者的老师,请后台回复【学术】添加小编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丁香学术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丁香学术所拥有。丁香学术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
<![CDATA[论文发表中的平等,共同作者真的平等吗]]> 2024-10-29 18:32:00.0 来源:进化随想、Science Advances

我们都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 当你正在着手准备一篇论文的初稿时,你的博士生问道:「 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谁?」 你停顿了一下,想到这是和另一个团队的紧密合作的成果。你反问道:「 你认为谁应该是第一作者呢?」 接着又说:「 如果你和另一个团队的 Robin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怎么样?」 再一次停顿后,他说:「 我在这篇文章上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而且这对我的博士学位很重要。我们可以共同作为第一作者,但我希望我的名字排在前面。」 这个解决方案似乎对所有人都凑效。然而,后来你意识到,这个解决方案存在问题。为什么共同第一作者不被认为是真正平等的?为什么即使在名字旁边有星号标注了他们的平等地位,作者顺序仍然很重要?以上的例子展示了一个在实验室中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科学论文是通过协作产生的,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多个实验室。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在研究项目和由此产生的手稿中承认平等贡献的需求。在我们生物电子学领域,大多数研究涉及工程学和生物学的结合,没有这些,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相当一部分工作涉及至少两个共同第一作者和两个共同通讯作者。在典型的科学发表中,备受瞩目的第一作者位置通常分配给做出主要贡献的研究人员,通常意味着他完成了显著的实验或理论工作,随后是分析和写作。最后一位作者通常是研究导师,通常参与概念构思、资金提供和项目管理。当这位作者担任通讯作者角色时,他们负责整体统筹,并且越来越多地需要确保手稿符合科学惯例以及伦理和法律条件。在存在共同作者的情况下,共同第一作者占据第 1 和第 2 位,而共同通讯作者占据倒数第 1 和第 2 位。   

问题在于,对于时间紧迫的晋升、招聘、奖学金和奖项评审委员会,以及对记者和大众媒体来说,标示平等的星号(或其他上标)往往被忽视。理论上,共同第一作者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或共同通讯作者的名字排在倒数第二位时,可以在他们的简历或提案中颠倒顺序。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在当前科研诚信受到严格审查的时代,任何对已发表作者名单的篡改都会引起对作者和手稿中呈现的工作的诚信的怀疑。

论文发表在学术界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们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和兴趣,标志着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并提供了评估他们对科学贡献的有形手段。评估和排名人们的贡献对于研究成果评价至关重要,并且在决定手稿上的作者顺序时也应该在研究团队内部进行。承认个人在协作团队中的贡献是必要的;这样的团队才能持续吸引有才华的人,他们努力推动合作,知道自己的贡献会被重视。

然而,有些情况下,两个人对工作做出了同等贡献,并被认定为共同第一作者。我们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界应该允许科学家在简历、网站或晋升文件中以最佳方式展示自己。这并不是虚假陈述或科学上不道德的行为。毕竟,作者是平等的,名字的顺序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共同通讯作者。我们认为,承认作者身份的平等最终可能会导致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   

我们承认存在一个潜在问题 —— 过度依赖第一作者的论文来评估某人的能力。研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逐渐远离第一/最后作者的评估标准,这种标准继续助长有害的作者争议。例如,作者贡献声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一项工作的贡献。然而,解决根深蒂固的行为并不容易,正是指标的量化性质使其对评审/雇主小组很方便且有吸引力,尽管它们可能存在缺陷。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社区需要建立一个更公平的系统,使作者顺序在招聘、晋升、资助和奖项决策中能与其他特征一起公平考虑。

围绕作者顺序的激烈讨论直接导致了实验室内有害文化的产生。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看到了多次这样的例子,并且与世界各地的同僚咨询后发现,这是许多实验室中的一个紧要问题。同僚们没有意识到在简历上更改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顺序的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此在晋升过程中受到制裁或在面试中不得不应对棘手的问题。我们还注意到,像欧洲研究委员会这样的资助机构规定,在描述业绩时「应正确引用出版物,包括所有作者,并按发表顺序排序 」。然而,如果作者真的是平等的,那么更改具有平等地位的作者顺序就不重要。现在,所有的细微差别和背景信息都隐藏在一个可能看不见的上标注释中。

Cite as

Rόisín M. Owens et al.,Equality in publishing: Are joint authors truly equal?.Sci. Adv.10,eadq9382(2024).DOI:10.1126/sciadv.adq9382

]]>
<![CDATA[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和支撑岗位招聘启事]]> 2024-10-29 18:02:43.0 来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一、招聘计划
详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和支撑岗位招聘计划》(附件 1)
https://ib.cas.cn/2019 gb/zhaopin2019/202409/t20240920_7370059.html
二、应聘条件
1. 应聘者的学位情况须符合招聘计划具体要求,科研岗位原则上应具有不少于一个聘期的特别研究助理经历(其中博士后经历院内、外均可),技术支撑岗位原则上要求有博士学位(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硕士学位);
2. 热爱科研工作,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系统的接受过所需专业训练的申请者优先;
3. 身心健康,遵纪守法,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具有较好的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
5. 满足植物研究所应聘岗位的其他聘任条件。
三、福利待遇
1. 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享受公费医疗和住房补贴,可申请职工集体宿舍,其他薪酬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等按照国家及中国科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2. 在政策范围内,可为应届毕业生、出站博士后及新近留学回国人员解决北京户口,对于符合条件的可申请配偶及子女随迁。
3. 研究所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技术平台,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和培养培训体系,提供年度健康体检,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如体育健身、集体出游、年度联欢等集体活动。
4. 拥有优美的园区环境,让员工在繁忙的科研之余,时刻与大自然保持亲密联系。
四、应聘材料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公开招聘人员申请表》(附件 2);
2. 证明个人能力的材料,如:论文首页、专利证书、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3.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未获得学位可暂用培养单位证明代替);
4. 北京市体检医疗机构 (二级以上) 的健康体检表。
五、应聘程序
应聘者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将应聘材料 1、2(材料 3、4 可在部门初评时提供)发送至各岗位联系人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 「 姓名+应聘岗位+学历+专业+毕业学校+户籍所在地(非应届须注明)」。研究所各部门将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电话或 Email 通知初审合格者后续招聘事宜,资格审查未通过者,不再另行告知。应聘过程中如有政策问题请联系所人事处,联系人:李老师,电话:010-62836610。
 欢迎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CDATA[导师为了避嫌,拒绝女生单独找他汇报,出差一定要带上师母,网友:他这是在自我保护呀]]> 2024-10-29 18:02:42.0


提到男导师,大家偶尔会想到一些不好的新闻,比如霸凌、骚扰,或是嫌弃女生麻烦事多,一起交流、出差不方便,干脆不招女生 …… 但大部分导师并非如此,导师中的大好人也比比皆是!

导师这一岗位很难胜任,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因为他们不仅是科研的领路人,更是避嫌的高手。而最近几年迫于舆论风险,他们不只要应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挑战,还要在公众的目光下保持清白。

你的导师为了避嫌,有多努力?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家男导师的「所作所为 」——


为了避免误会,导师大声喊叫

有些导师在指导学生时,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误会,会刻意提高音量,确保整个实验室都能听到他们的对话。

图源:网络

「公开透明」的教学方式,有时会让旁边的同学感到尴尬,但至少可以确保不会有人误会他们之间有秘密。

图源:自己做的

为了避免尴尬,坚持让 3 个学生参与

为了避嫌,一些导师会组织团队活动,让至少 3 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既能增进团队合作,又能避免单独与某个学生相处的尴尬。

图源:自己做的

三个人减少尴尬,三个人各怀鬼胎。导师直呼:三折叠学生,怎么折都好用。

图源:网络

多人在场不放心的话,干脆就带上关键性人物,多一个中间人交流起来更大方。


有学生在,绝不关门

还有些导师在与学生讨论时,总是保持门敞开,确保透明度,让路过的每个人都能看到他们的互动。

图源:网络

不得不说,导师努力开门的样子,让人顿感心疼。

图源:自己做的

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有的导师会直接提醒学生:离我远点!哪怕在改论文、汇报文献时也要保持距离!

图源:网络

出门在外,有的导师开车或骑电瓶车,坚决不单独带学生,让学生在后面跟着跑,为了避嫌,就管不了学生累不累了。

图源:网络

这种「锻炼身体」的教学方式,虽然有时会让学生感到疲惫,但至少可以确保导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图源:自己做的

除了要保持面对面的社交距离,微信沟通的每条消息,每个表情包都暗藏着导师的良苦用心,有没有导师连表情包也不敢给学生发。


关于「避嫌」,导师有自己的看法

看到这儿的导师们估计也有话说。

外行人觉得导师的避嫌行为可爱,但只有做过导师的才知道,这已经成为现代导师的未成文规范。

我边感慨现在的师生关系如履薄冰,边提醒自己不能和学生独处,男女生都不行,必须独处的话一定得待在有监控的地方。

在有些导师的观念里,根本没有「避嫌」这个说法:

在我这里,压根不存在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注意事项,把学生完全当作牛马就行,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交付能力,一门心思搞科研,大家都会很安心。我并不在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关系才是最单纯的关系。

图源:自己做的

其实,这些看似「离谱」的避嫌行为,实际上是导师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对学生权益的尊重。很多人认为,在当前师生关系的敏感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导师的这些努力并不是多余的,而是比较正确且「保命」的。

当然,也不乏导师直言:

作为男导师我更倾向于招男生,因为女生相处起来也有很多不便,办公室不敢关门,更不敢乱发表情包 ……

至于,这类上来就因嫌弃女生事多,日常还要避嫌,从而选择不招女生的男导师,咱学生绕开他也罢。


复杂而微妙的师生关系

最后,学霸君想说,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一方面,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要求,以确保他们能够达到学术标准;

另一方面,导师也需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这种平衡并不容易,需要导师具备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更重要的是,需要导师有一颗「善意的心」。

根据 2017 年《自然》杂志对全球研究生的调查,大约有 12%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历过导师的霸凌行为,包括辱骂和骚扰。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大约有 20% 的研究生报告说他们遭受过导师的霸凌行为。

这些行为不端的导师不仅仅给学生带来严重伤害,还给同为导师的其他导师带来污名化,因此必须避嫌。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个别导师的行为,就全盘否定整个导师群体。大多数导师都是兢兢业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的导师待你如何?会刻意避嫌吗?请在评论区留言吧~


参考资料:
1、Moss, S & Mahmoudi, M. (2021). Academic bullying: Too often ignored—Here are some targets' stories. Science.
2、Nature. (2022). Global PhD survey reveals pressure and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3、小红书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读博都这么穷了,版面费还要付 6 万,网友:发一篇 SCI 吃土 3 年]]> 2024-10-29 18:02:41.0 在学术界,发表研究成果是研究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许多知名的学术期刊都会收取版面费,这对于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的博士生或课题组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科研人而言,版面费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投稿选刊参考指标。
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一些知名学术期刊的版面费信息。本期,我们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不同期刊的版面费究竟多少钱!


带头大哥 CA

神刊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一年就发表不超过 50 篇的文章,国人在上面的发稿量更是屈指可数,版面费为  4120 美金。

图源:自制


医学四杰:NEJM、Lancet、JAMA、BMJ

众所周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被合称为 「 四大顶级医学期刊 」,其发文量相对 CA 多点儿,每年在 200 篇左右,国人的发文量占比在 0.5% 左右,且版面费还是比较高的。

图源:自制


三大主刊 CNS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科研经费的持续增加,国人在三大主刊上的发文量也逐渐增加,甚至有个别的在读硕士或博士都能够手握一篇 CNS 顶刊。

图源:自制


国人热衷的 OA 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也是一个奇迹,短短几年,刊文量接近 8000 篇,版面费为 6790 美元。

图源:自制


柳叶刀子刊

「柳叶刀系列」 期刊可谓是医学中类别最为齐全的出版商了,其版面费主要集中在 6000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也得 42613 元!

图源:自制


Cell 子刊

Cell 系列中的医学类期刊也不少,其版面费主要集中在 9000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也得 63920 元!

图源:自制


国产期刊

目前,国产期刊的版面费相对较低,通常稳定在 3000 美元上下,折合人民币大概为 21306 元,且影响因子也比较高,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性价比的!

图源:自制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因期刊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通常收取较高的版面费,而中等影响因子和国内期刊的版面费相对较低。

图源:自制

研究人员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不仅要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声誉,还要考虑到版面费的负担。对于经济状况有限的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一些版面费较低的期刊进行投稿哦!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假如鼠界也有选秀综艺,当红顶流竟是「呆胖虚」鼠团?]]> 2024-10-29 18:02:39.0

电子日记:

2024 年 10 月 29 日,天气阴,心情 down,一个月前投出去的大作今天被无情拒绝,理由是:动物实验结果不全,建议大修。冲刺百天发顶刊的梦再次破碎!


不知各位实验室同仁是否也有类似遭遇,细胞实验做的炉火纯青,动物验证却总是差点意思,比如无法充分说明关注靶点的组织/细胞特异性功能…… 不过,刚刚大师姐给了我一张「鼠界顶流」名单,许诺靠这个可以助我登上顶刊之位。



⭐️精选评论:


以上实验小鼠都是老网红了。如何做好实验小鼠的研究?如何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其实很多顶刊研究已经告诉你答案啦!例如,在上个月国内团队发布于 Nature 正刊的研究成果中 [1],基因敲除小鼠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哦。


基因敲除鼠的三重因果论证,推动论文研究思路


一重验证:GsdmdCKO 小鼠揭示巨噬细胞 GSDMD 对于肌肉损伤后修复能力的影响


在这篇研究中,为了实现特定细胞类型中 GSDMD 的特异性敲除,研究人员使用了 Gsdmd-flox 小鼠,并与髓系细胞 cre 小鼠杂交,生成了 Gsdmdf/f-Lyz2-cre(GsdmdCKO)小鼠模型。这种模型允许研究人员在髓系细胞(如巨噬细胞)中特异性地敲除 GSDMD,从而研究 GSDMD 在这些细胞类型中的具体作用。通过 GsdmdCKO 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 GSDMD 在巨噬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肌肉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的影响。



二重验证:GsdmdKO/Ephx2CKO 小鼠 + 三重代谢组学揭示 11,12-EET 调节肌肉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


基于 GsdmdKO 小鼠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的体外共培养研究及三重代谢组学验证策略,研究人员预测出 11,12-EET 是巨噬细胞 GSDMD 激活后的代表性分泌代谢物。通过构建 Ephx2-flox 与 Lyz2-cre 小鼠杂交,生成了 Ephx2f/f-Lyz2-cre(Ephx2CKO)小鼠模型,这种模型允许在髓系细胞中特异性地敲除 Ephx2 基因,从而积累 11,12-EET。通过 Ephx2CKO 小鼠模型,研究人员研究了 11,12-EET 的积累对肌肉损伤后修复过程的影响,包括对肌肉干细胞激活和增殖的影响。



三重验证:GsdmdCKOEphx2CKO 杂交模型阐释 GSDMD 及代谢产物 11,12-EET 共同调节肌肉干细胞再生能力的内在联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 GSDMD 和 11,12-EET 在组织修复中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还生成了 GsdmdCKOEphx2Het 和 GsdmdHetEphx2CKO 等杂交小鼠模型。这些模型允许研究人员同时研究 GSDMD 和 11,12-EET 在肌肉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协同作用。通过灵活使用这些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究 GSDMD 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通过调节代谢物交流来影响肌肉干细胞的行为。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对 GSDMD 在组织修复中功能的理解,也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可靠模式动物,助力高水平研究登顶 CNS 正刊


高分文章产出离不开精细的体内实验设计和可靠的模式动物支持,经统计,2024 年第三季度,集萃药康(Gempharmatech)的引用研究在顶级学术期刊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旗下基础品系、免疫缺陷鼠和斑点鼠模型同步荣耀登顶 CNS 正刊 [1-4]


第三季度 CNS 正刊级别文章列表,来源:集萃药康


作为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集萃药康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支持发表 SCI 文献数量 687 篇,影响因子 5 分以上占比 67.54%,文章累计被二次引用 86 次,发表文章中 JCR1 区及 2 区占比 95.34%,支持 152 项研究成果在 CNS 系列子刊上发表,各项数据均位列行业领先地位。


集萃药康,国产模式动物的璀璨之星,正以骄人的成绩照亮科研之路。其模式动物产品在 SCI 文献中的发表数量维持在高位,显示了产品的高科研效率和学术认可度。公司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了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科研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优质的售后服务,增强了用户信任,保障了研究进度。集萃药康的产品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高发表率反映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公司的高技术壁垒产品,覆盖代谢,肿瘤,免疫,神经,感染,野化鼠,基因编辑等多个领域,对复杂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推动了高水平成果的发表。这些因素共同支持科研人员取得显著成果!








内容策划:沈佳钰

内容审核:周育红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Chi, Z., Chen, S., Yang, D. et al. Gasdermin D-mediated metabolic crosstalk promotes tissue repair.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022-7

[2] Li, H., Liu, C., Li, R. et al. AARS1 and AARS2 sense l-lactate to regulate cGAS as global lysine lactyltransferase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992-y

[3] Yang Li et al. ,The landscape of RNA binding proteins in mammalian spermatogenesis.Science386,eadj8172(2024).DOI:10.1126/science.adj8172

[4] Kang et al., m6A-modified cenRNA stabilizes CENPA to ensure centromere integrity in cancer cells, Cell, 2024. Sep 20.


]]>
<![CDATA[Michael Maes 教授团队神经心理学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4-10-28 22:01:40.0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 


【博后招聘】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 

Michael Maes 教授团队神经心理学方向博士后招聘启事


全球领先精神病学和分子神经科学专家 Michael Maes 教授团队诚聘神经心理学方向博士后。主要招聘专业方向: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


一、导师简介


Michael Maes 教授是电子科技大学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2022 年入选国家领军人才计划。他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6,2017,2019,2020,2021,2022 和 2023 年)。


Michael Maes 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肌痛性脑脊髓炎。他在多个著名期刊上发表了超过 1000 篇 SCI 论文,包括(n 代表发文数量)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n = 4, IF = 25.6), JAMA Psychiatry (n = 1, IF = 25.8, Arch gen psychiatry),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n = 1, IF = 24.1), Brain , Behavior and Immunity (n = 6, IF = 19.2),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n = 3, IF = 17.7), Molecular Psychiatry (n = 13, IF = 13.4), Biological Psychiatry (n = 26, IF = 12.8), Psychiatry Research (n = 52, IF = 11.2), BMC Medicine (n = 10, IF = 11.2), Psychological Medicine (n = 15, IF = 10.6),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n = 10, IF = 8.3),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n = 27, IF = 7.7),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n = 99, IF = 6.5), Molecular Neurobiology (n = 58, IF = 5.68)。


二、团队介绍


1.  研究领域


团队致力于研究分子神经科学、抑郁症分子精神病学、心身疾病、自杀、睡眠障碍和焦虑症。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深入探索这些疾病背后的生物和分子通路(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athway),定义新的药物靶点,从而为抑郁症、自杀和心身疾病患者提供更准确、高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开发这些疾病的新机器学习模型。


2.  团队成员


临床方面:团队拥有 Michael Maes、周波、李静三位教授,邹志礼、黄雨兰、李洁颖三位副教授,主治医师周晓波博士、闵文蛟博士、何影博士、张旭博士、张耀尹博士,他们在临床方向上都有深厚的研究背景和广泛的经验。

实验方面:王晨辉教授合作,并拥有分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莹茜博士,专门从事生化实验方向的研究。

其他专家:与国际顶级脑成像专家 Bharat Biswal 教授、人工智能方向程洪教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方向 Stefania Ferraro 特聘副研究员、脑电(EEG)方向 Pedro Antonio Valdes Sosa(裴德乐)教授合作。


3. 平台简介


团队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我们拥有约 3078 平米的实验空间。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占地 4.3047 万平方米,设有 360 张床位。从 2020 年 10 月至 2024 年 4 月,门诊量已达 189591 人次,出院 20881 人次。提供涵盖心境障碍、焦虑/强迫/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网址:https://www.scsjsyxzx.com/)


在人工智能方向,我们与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该工程中心于 2019 年 10 月批复成立,依托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在依托单位前期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研究基础上,联合产业化和示范应用基地,建成 3 个技术研究室、2 个工程技术转化基地,促进 2 项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开展成果推广及行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依托单位的人机智能技术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建设,完善基础实施、管理和运行机制。工程中心主任由程洪教授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由李骏院士担任。(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网址:http://uestcrobot.net/)


三、工作内容


1. 在站期间全职从事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

2.  参与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表现;

3.  使用剑桥自动化神经心理测验包 (CANTAB) 收集、分析、整理认知功能数据;

4.  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共同承担重要的科研课题,在本领域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5.  与多学科研究团队合作,推动跨领域科研项目的发展。


四、岗位要求


1. 年龄 35 周岁以下,全日制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2. 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有志于在课题组既有研究方向上继续深入;

3. 以第一作者 (共一需排第一) 在 JCR 分区 Q1/Q2 或中科院分区 1 区/2 区发表 SCI 论文 1 篇以上。

4.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工作态度勤奋、主动、严谨、负责,具有创新意识并能独立开展相关研究。


五、在站待遇


1. 基础年薪。35-40 万元/年(税前,含地方资助及单位缴纳五险一金)。

2. 叠加项目资助。享受各级博士后资助项目,奖励金额上不封顶。

(1)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其中国家「博新」 计划资助 64 万元,B 档资助 36 万元,C 档资助 24 万元;

(2)" 香江学者计划」「 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资助约 72 万元;

(3)四川省「博新」项目资助 40 万元;

(4)成都市补贴「博新」项目入选者 40 万元。

3. 科研经费。根据评议结果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4. 项目激励。支持在站博士后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享受本院职工同等的科研激励。

5. 留院政策。优秀者出站后,按医院相关规定,优先申请留医院,享受事业编制。

6. 其他待遇。按相关规定,享受医院职工体检、子女入托入学等福利。


六、应聘方式


请提交以下材料至邮箱:cmhpublishing@uestc.edu.cn,邮件主题栏内请注明 「Postdoc Application+姓名」。

1.  英文简历(包括学习和工作经历、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列表、照片、联系方式等);

2.  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 5 年代表性成果电子档(英文版)。

工作地点: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成都市温江区芙蓉大道二段 33 号)

热情欢迎您的加盟!

]]>
<![CDATA[9 位 PI 入职西湖大学]]> 2024-10-28 22:01:39.0 来源:西湖大学
迄今,西湖大学已面向全球选聘了 232 位博士生导师。
他们,或是具有顶尖学术造诣的领军人才,或是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他们从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院所汇聚而来,怀着对教育、对科研的满腔热忱,投身西湖大学这一全新的事业。
全球英才的不断聚合,汇成西湖大学奔涌逐梦的力量。
新人驾到栏目,将聚焦速览最新加盟西湖大学的科研新面孔。
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做怎样的研究?在此,即刻了解。(以下按入职时间排序)

汤雷翰


理学院/交叉科学中心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实验室


汤雷翰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1981 年经李政道教授组织的 CUSPEA 项目赴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读研,1987 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后期间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物理所及科隆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工作。1996 年任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Blackett 实验室讲师,1997 年加入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历任副教授、教授。2020-2024 年,他担任香港浸会大学计算和理论研究所主任。2010-2020 年期间,他在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管复杂系统研究部。2024 年受聘于西湖大学,任理学院及交叉科学中心讲席教授。
2010 年,汤博士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曾在多个国际专业委员会任职,包括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 C3 统计物理委员会(2014-2021),亚太物理学会理事(2014-2016),亚洲生物物理学会执行委员会(2010 年至今)以及 ICAM-I2CAM 指导委员会(2020 年至今)。2014 至 2016 年间,他担任香港物理学会理事会主席。

学术成果
汤雷翰博士主要从事平衡和非平衡系统统计物理学研究,包括铁磁,准晶体,超导体,薄膜、生物大分子及蛋白凝聚体等体系的相变问题和动力学特性。他巧妙运用重整化群的思想和方法解决了多类含杂质系统序的奇异标度特性。
近年来,汤博士的注意力逐步转向生命系统的内在有序运动、自组织行为及其生成过程的研究。他的团队与实验科学家合作,开发定量工具和模型,分析微生物代谢、蛋白质凝聚体的形成和润湿、细胞群体运动及与发育相关的生理过程等,寻找跨尺度组织原理,取得若干原创性成果。下一步研究将聚集传统统计物理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生命科学及合成生物学的需求,开发分析高维多模态系统动态演化的计算和理论方法。目前团队开展的研究课题有:
• 活性液体膜的自发集体行为
• 多组分蛋白质溶液中的凝聚体形成机制和润湿特性
• 退火玻璃体系中的类 Mattis 序及其演化动力学
•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动力学
• 基于个体活动路径的疫情控制模型探索

林海松

工学院

生物芯片与生物传感实验室


林海松,西湖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于 2016 年获得爱荷华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2016-2021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Sam Emaminejad 实验室学习,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2021-2022 年在 UCLA 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2024 年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科研助理教授,香港先进医学生物仪器研究中心 Co-Principal Investigator,其间获 Hong Kong UGC General Research Fund、NSFC Young Scientists Award (Hong Kong) 等重要项目资助。2024 年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任特聘研究员 (博导,独立 PI),建立 「 生物芯片与生物传感实验室 」。

学术成果
林海松博士的研究致力于推动去中心化健康检测,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动化数字化健康检测生态系统。目前,研究内容基于两个主要平台:液滴机器人平台和可穿戴微流控平台,以及三个核心方向:1)生物液和生物样本的自动化驱动和操纵; 2)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试剂的研发和集成;3)非侵入式生物液和生物标记的临床相关性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 Nature、Science Robo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

张驰

工学院

通用人工智能(AGI)实验室


张驰博士,江苏徐州人,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 年,他加入西湖大学工学院,任助理教授(PI,博导),并创立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实验室。攻读博士期间,他专注于高效且鲁棒的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算法研究。2022 年至 2024 年,张博士在腾讯担任研究科学家。目前,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多模态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 CVPR、ICCV、NeurIPS 和 TPAMI 等国际顶级人工智能会议和期刊上,张博士发表了 30 余篇学术论文。2023 年和 2024 年,他连续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术成果
张驰博士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专注于高效低成本的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算法,例如小样本学习、弱监督学习、增量学习等。他在小样本学习领域的代表工作如 DeepEMD 和 CANet 被广泛用作基线模型。在腾讯公司担任研究科学家期间,他专注于研究兼具产业价值于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例如全场景通用的单目深度估计模型 Metric3D。目前他的研究聚焦在多模态大模型方向和生成式 AI 方向, 产出了许多具有产业影响力的开源算法, 如多模态智能体 AppAgent、3D 编辑算法 GaussianEditor、3D 生成模型 MeshAnything。张驰博士曾在 CVPR、ICCV、NeurIPS、TPAMI 等顶级人工智能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 30 余篇学术论文。
郑冶枫

工学院

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郑冶枫,1975 年生,浙江江山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 Fellow),1998 年和 2001 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分别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5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2006 年至 2017 年在西门子医疗美国研究院工作。2018 年至 2024 年在腾讯工作,担任腾讯杰出科学家和天衍实验室主任。他是 IEEE 医学影像杂志副编,曾经担任医学影像 AI 的顶会 MICCAI 2021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和多个人工智能顶会的领域主席(包括 NeurIPS, AAAI, IJCAI 和 MICCAI)。2024 年 7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工学院教授,创立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学术成果
郑冶枫博士长期在工业界从事医学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他是最早一批将机器学习引入医学影像分析的开创者,在西门子工作期间发明了投影空间学习法,用于医学影像中器官的快速检测与分割。该发明于 2011 年获美国专利授权,当年即获托马斯. 爱迪生专利奖。相关的研究成果于 2014 年由 Springer 结集出版《医学影像处理的投影空间学习法:器官的快速检测与分割》。投影空间学习法被广泛应用到西门子内部 50 多个的项目中,集成进多个产品(比如 syngo.via Cardiac Function and Coronary Analysis 用于 CT 冠脉分析, syngo AutoAlign 用于 MRI 的规范化扫描, syngo eSieValve 用于超声心脏瓣膜分析,和 syngo Aortic ValveGuide 用于主动脉瓣膜置换的手术规划和术中导航)。其中,syngo Aortic ValveGuide 获得 2010 年欧洲心胸外科手术年会(EACTS)的技术创新奖(Techno-College Innovation Award)。投影空间学习法也被授权给多家外部公司,比如 Biosense Webster 和 DePuy Synthes,集成进它们的产品。
在担任腾讯天衍实验室主任期间,郑冶枫博士负责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医疗影像)的研发。该平台获得 2023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领先科技奖,多款医学影像 AI 产品(比如 CT 肺炎和青光眼)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实验室也积极探索医学大数据分析在新型传染病预警监测(获得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领先科技成果奖)和医保基金监管(获得 2022 年国家医保局智慧医保大赛第一名)中的应用。实验室研发的医学自然语言处理相关产品,比如智能导诊、预问诊、辅诊、用药助手、院务客服问答,落地 1000 多家医院;医学大语言模型在医学知识查询、病历生成、医患对话自动生成上取得不错的效果,已经在多家头部医院落地应用。
郑冶枫博士发明了 500 多件专利(其中美国专利 90 多件),发表论文 300 多篇,被引用 21,000 多次,h-index 指数 74。他曾于 2003 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方凌澜


理学院

RNA化学生物学和小分子识别实验室

方凌澜,博士生导师,于 2020 年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师从 Dustin Maly 教授。随后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展活性小分子靶点探测和 RNA 合成后修饰技术,师从 Eric Kool 教授。将于 2024 年 8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并组建 RNA 化学生物学和小分子识别实验室。部分研究成果以第一或共同作者多次在 Nat. Chem.、Mol. Cell、JACS、Cell Chem. Biol. 等期刊发表,拥有数项国际专利。

学术成果
方凌澜博士长期致力于发展活性小分子靶点探测相关的平台技术,在复杂生物系统中寻找外源小分子的活性结合位点,并在分子水平揭示外源小分子对于靶点的结构、功能以及所在细胞稳态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包括:
1. 建立高通量测序手段,首次在实现以单核苷酸分辨率大规模侦测小分子与人类转录组的相互作用。发现药物分子在转录组中存在普遍的 「 脱靶 」 现象,并揭示了药物-RNA 互作诱发药物副作用的新机制。
2. 发展生物正交反应,利用小分子在活细胞中实现对蛋白质激酶的构象控制。并建立化学蛋白质组学手段,首次实现对受激酶构象控制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系统性表征。
3. 开发 RNA 合成后修饰反应,利用酰基咪唑小分子实现对 RNA 稳定性、信使 RNA 翻译和免疫效能的控制。

曾文锋

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兼聘)

计算多维蛋白质组学(FennOmix)实验室

曾文锋,1988 年生,福建霞浦人。曾文锋博士 2010 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7 年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担任计算所助理研究员;2020 年加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 Matthias Mann 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Systems 等 SCI 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十余篇论文。2021 年被杂志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评选为 「40-under-40 Rising Stars in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曾文锋博士现已加入西湖大学,受聘工学院和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任助理教授。

学术成果
曾文锋课题组主要从事基于质谱技术的计算蛋白质组学和糖蛋白质组学。开发了糖蛋白质搜索引擎 pGlyco 系列,和肽段谱图等属性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 pDeep 与软件 AlphaPeptDeep。pGlyco 系列在领域内率先提出糖链鉴定的质控问题并提出使用诱饵糖链的算法进行糖链质控,解决了糖肽鉴定的精度问题;接着提出了 「 糖链离子倒排索引 」 的快速糖肽检索算法,解决了速度问题。pDeep 系列是国际上首个使用深度学习进行肽段理论谱图预测的模型;后来 AlphaPeptDeep 框架将模型拓展到任意肽段属性预测问题上。曾文锋博士已在 SCI 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 30 余篇,包括 Nature Methods 等十余篇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的论文。现担任 BMC Bioinformatics 编委,并担任 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和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付海林


工学院

大分子物理化学(MPC)实验室

付海林,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于 2018 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取得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共价和非共价聚合中的协同聚合动力学以及聚多肽的链折叠热力学行为,指导老师为林遥教授。此后,她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徐婷课题组(2019-2020 年)和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E. W. Meijer 课题组(2021-2024 年)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无规共聚物高分子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超分子的液液相分离。2024 年 9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助理教授,独立 PI。

学术成果
付海林课题组主要开展超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方向的研究,包括超分子和高分子的聚合生长、溶液中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超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的聚集和相分离行为。其中在聚多肽的聚合动力学和超分子聚合物的液液相分离方向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代表性成果发表在 Natur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 等期刊。


汪徐家


理学院/理论科学研究院

偏微分方程

汪徐家 1979 年 9 月进入浙大数学系学习一直到 1990 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留校任教。1995 年 9 月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聘任为研究员(Research Fellow),2005 年升为教授,并于 2007 年获得晨兴数学金奖,2009 年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13 年获得澳大利亚桂冠学者(Laureate Fellowship)称号。2024 年 9 月入职西湖大学,任数学讲席教授。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非线性椭圆抛物方程理论及其在几何与物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和他人合作):建立了 Hessian 方程的位势理论,证明了 Monge-Ampere 方程自由边界的正则性,并把 Monge-Ampere 方程边值问题的正则性推进到最优。解决了陈省身的仿射 Bernstein 问题猜想,并对平均曲率流的奇性刻画做出突破性工作。解决了 Monge 在 1781 年提出的最优传输问题解的存在性问题,并获得了一般成本函数的最优传输问题的正则性,解决了 Villani 提出的正则性问题。

Emmanuel  Lecouturier


理学院/理论科学研究院

数论

Emmanuel Lecouturier 1991 年出生于法国。2011 年至 2015 年就读于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于 2014 年在巴黎第六大学 (现索邦大学) 获得硕士学位,并于 2018 年在巴黎第七大学 (现巴黎城市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师从 Loïc Merel 教授。博士毕业后至 2021 年 1 月,他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助理教授。自 2021 年 2 月起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副教授,同时被聘为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兼职)。2024 年 9 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担任理学院、理论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Emmanuel Lecouturier 被法国学院授予 「Cours Peccot」(2020-2021)。他还在 2020 年秋季和 2022 年春季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研究方向
Emmanuel Lecouturier 一直致力于 研究代数数论领域,特别是与 Eisenstein 同余相关的问题。他的博士论文专门研究了 Mazur's Eisenstein ideal,部分论文发表于 [1]。他的论文引入了 「Higher Eisenstein elements」 的概念,这是 Eisenstein ideal 的一种 「 广义特征向量 」。最近,他致力于 Eisenstein ideal 理论的算术应用,如 L-函数的算术 (与 J. Wang 教授合著 [4])。他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 A. Venkatesh 教授关于 「derived Hecke operators」 的猜想。他研究了 [3] 中权重形式的案例,目前正在与 L. Merel 教授合作研究相关课题。

[1] Higher Eisenstein elements, higher Eichler formulas and ranks of Hecke algebra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223, pp. 485–595, 2021.
[2] On the Mazur–Tate conjecture for prime conductor and Mazur's Eisenstein ideal,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Volume 145, Number 5, pp. 1365-1387, 2023.
[3] On triple product L-functions and a conjecture of Harris–Venkatesh,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search Notices, Volume 2023, Issue 22, pp. 19476–19506, 2023.
[4] (With Jun Wang) On the arithmetic of special values of L-functions for certain abelian varieties with a rational isogeny, 2023, https://arxiv.org/abs/2305.00643

]]>
<![CDATA[毕业后还留校补实验,导师却将我 25 分文章的一作给别人,我该怎么办]]> 2024-10-28 22:01:38.0 感谢丁香达人 @WOrange 的分享~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朋友的事情。意在提醒作为研究生这么个弱势群体,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毕业后,我仍留校帮导师补实验

这事主人公朋友小 S。坐标南京某双非院校,女正高博导 L 。

小 S 硕士三年一直在做一个大课题,从自己单枪匹马设计课题去医院收样本,再到数据处理和文章撰写一直都兢兢业业。那会儿虽然导师非常 push,让小S同时给博士博后开课题,对小 S 课题不闻不问,但 S 想自己课题最终能憋一篇大文章也是动力满满。

硕士毕业前将文章投到 cell 大子刊,被杂志建议修回重投。那可是 cell 大子刊,影响因子 25+,给了修回的机会还是很珍贵的。

小 S 恰逢那会儿毕业,便自愿每隔一段时间回学校指导师弟师妹们补充这一块的实验。毕业后,L 导师也没有停止对小 S 的 push,小 S 不仅承担了指导师弟师妹做实验的教学任务,也另外承担了科研设计和数据处理等一系列繁杂琐事。同时,L 导师也叫毕业了的小 S 不要把私下替她补实验的事告诉小 S 现在的上司。小 S 都照做了,只想着文章能早点投稿早点发出来。

今年 10 月,L 导师突然叫小 S 将原始数据都找出来发给她,并且一直允诺第一作者给小 S。恰逢那会儿,我跟小 S 吃饭听了这事,就提醒小 S 一定要留个心眼,然而小 S 说,自己还在回复修稿意见,应该没问题的。她还是高估了人性,选择信任自己衣冠楚楚的导师。


文章投出去了,一作却没了?

12 月份,文章投出,小 S 收到了投稿确认邮件。

稿件上清楚显示了自己排名(第四),收到邮件的那一刻,小 S 没有按捺住自己直接去问导师。导师似乎也措手不及,先是承认了自己的欺骗,L 确实在不告知的情况下安排了署名顺序。紧接着 L 也跟小 S 说,从来没有谁会把一作安排给已经毕业了的学生,这样后面谁会给我干活?文章是我的,我愿意给谁就是谁,不用告诉你。

小 S 完全懵了,连连指出了文章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数据问题,说到这里,L 也开始质问「你是要举报我吗,数据有问题是之前你硕士毕业的数据问题。小 S 答「我没有想过要举报你」。双方僵持了很久,L 还要求提供所有的原始数据去对峙。小 S 手机当时没电了关机了。

第二天,L 没有亲自找小 S ,而是派了手下的科辅 X 来跟小 S 「谈心」。与 L 导师不同的是,科辅从头到尾都是在温柔的「耐心开导」,坦言一周前就知道,但不敢让小 S 知道。小 S 一开始感觉到了久违的温暖,然而紧接着 X 强调,现在的文章数据都和小 S 无关了,并且关怀地给小 S 提出要主动给她点个外卖,让把家庭地址给发过去。

小 S 立马警觉起来,丝丝凉意涌上心头,给 X 回复自己还住在学校里不方便。X 紧接着的回答也应证了其打听住址的动机:「啊?我还以为你住在外面呢」。

经历了义务付出、欺骗、威胁和假意的关怀之后的小 S ,回想起硕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曾经的良师 L 益友 X,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是那么的嘴脸丑陋。听说也有师妹为自己鸣不平,但是在导师面前也只能选择闭口不严。


学霸谈一谈

辛辛苦苦做实验发文章,却得不到自己满意的结果。网友纷纷为楼主朋友表示愤慨。

有人表示学生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保护自己,也有人认为导师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大可不必搞得这么互相防备......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网友关于此事法律援助的解说,或说说你的看法。

]]>
<![CDATA[17 年来首次!国自然基金重大调整;高校发生化学品爆炸,3 人受伤入院 | 学霸快报]]> 2024-10-28 18:02:50.0  学霸快报 每周一准时更新
追踪科研热点、分享行业资讯


 

1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

2024 年 10 月 25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这是自 2007 年 2 月 14日以来的第一次调整,非常值得关注!。会议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图源:CCTV 13 新闻联播

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大对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项目资助力度,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投入资金开展联合资助,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依法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健全绩效评估机制,严惩违背科研诚信等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作风学风。

信息来源:新华社、国自然基金委



 

2

 
顶尖大学发生化学品爆炸,3 人受伤入院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生一起化学品爆炸事件,3 人送医。
据 9 号新闻网消息,事发地是悉尼大学达林顿(Darlington)校区的达林顿巷(Darlington Lane)。一名工人在运输两种化学品时,酸性化学品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小型爆炸并产生「蒸汽云」。该工人和另外两名在现场的工人接触到了蒸汽云。
急救人员将三人送往 Royal Prince Alfred 医院,伤势均较轻。一人手部烧伤,另外两人则因吸入烟雾接受了预防性的检查。消防队员穿着防护服在现场进行清理,目前化学品已处于稳定状态。

信息来源:9 号新闻网



 

4

 
清北博士入职县级中学,补贴高达 105 万

近日,浙江绍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公布了《2024 年嵊州市教育体育局下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拟聘用人员公示》。

公示名单显示,此次拟聘用的教师均来自全国顶尖名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的毕业生及博士研究生。相关工作人员证实,名单中三名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已经正式入职。

清华、北大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本科非清华、北大)将获得 50 万元的房票补贴,硕士研究生额外享有 5 万元的安家补贴,以及每年 15 万元至 20 万元的人才奖励。

对于清华、北大博士研究生(本硕阶段均要求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原 985 高校),房票补贴高达 105 万元,人才奖励为每年 25 万元至 30 万元。人才奖励可持续领取 5 年,经费来源于市人才办。

信息来源:海报新闻



 

5

 
Nature:施一公团队联合宿强团队免疫学领域创突破性研究成果


2024 年 10 月 23 日,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施一公团队和深圳医学科学院宿强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IgE 介导的高亲和力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人源 IgE 高亲和力受体 (FcεRI) 的二聚化结构,并通过多种生化、细胞和流式实验,证明了 IgE 结合能诱导受体从二聚体转变为单体,同时揭示了这种构象变化对受体激活的影响。

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 IgE-FcεRI 在过敏反应中的关键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开发新型抗过敏疗法开辟了新的方向。


信息来源:丁香学术




6

 
金 20 万美元,科学家竞相寻找最能追踪人体衰老的生物时钟

据 Science news 报道,由非营利组织和慈善机构资助、一个名为「衰老生物标志物联盟」组织运营的衰老生物标志物挑战赛中,第一轮估计受试者实际年龄的竞赛结果已公布,前 3 名分享了 3 万美元的奖金。这轮比赛有 37 个研究团队参加,提交了超过 550 个生物学时钟,其中预测最为准确的生物学时钟,已经将实际年龄的预测误差缩短到了两年多。

这次挑战赛共进行 3 轮,研究人员会相互竞争以获得共 20 万美元的奖金。11 月 1 日,第二轮的预测结果将公布,这一轮参与者需要预测 15%~20% 的已死亡受试者的死亡年龄,奖金为 7 万美元。最后一轮比赛将于明年结束,参赛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预测数据集中的人何时患上多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信息来源:Science news,PR Newswire


7

 
大学校长因过度自我引用,被撤回 75 篇论文


据 Science News 消息,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校长胡安 · 曼努埃尔 · 科尔查多被指存在引文操纵行为,目前已导致 75 篇与其有关的会议论文被撤稿。该国学界人士评价称,如此大规模的撤稿在西班牙是「史无前例的」。

科尔查多在 Usal 的一名同事称,这场大规模撤稿可能不会给科尔查多带来任何后果。由于他本人是该校校长,除非自己选择辞职,否则大学无法罢免他的最高领导职位。目前西班牙研究伦理委员会建议采取纪律处分,但这也要由科尔查多本人发起才能生效。西班牙大学校长会议理事会发布的最新声明显示:该组织「呼吁其所代表的研究群体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信息来源:Science News



8

 
在家也可进行的大脑刺激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一项大规模二期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一种在家进行的脑刺激疗法能改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研究发现表明,患者能从这种在家进行的治疗中获益,无需定期前往诊所就诊。

这种非侵入性疗法被称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旨在刺激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大脑区域,并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发出无痛的微弱电流。对于超过三分之一对抗抑郁药或心理治疗等标准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这可能会改变游戏规则。

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杂志上的这项试验发现,经过 10 周的常规治疗,接受 tDCS 的参与者比对照组的参与者表现出更大的抑郁症状减轻。之前的研究已经探索过使用 tDCS 治疗抑郁症,但这项研究的突出之处在于它的长时间跨度和远程、基于家庭的设计,它不需要参与者每天去专门的诊所。

信息来源:Nature Medicine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1 分钟有奖调研,小米手环、蓝牙耳机、鼠标、颈枕等 500 份好礼包邮送]]> 2024-10-28 18:02:49.0

师妹

师兄,我的质谱分析三次重复三个不同结果,我的开题怎么办?

细节决定成败,要想质谱结果稳定,样本前处理非常关键,就拿样本的破碎来说,匀浆前是否提前预冷,匀浆时是否完全低温,匀浆是否充分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

师兄

师妹

师兄,再多讲讲样本前处理的细节!

先别慌!这些实验虽然磨练人心态,但只要方法得当,难题自会迎刃而解。你先做个调研「自查」一下,再「对症下药」就好啦!

师兄



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这些实验磨练人心态,但只要方法得当,难题自会迎刃而解。安捷伦聚焦生命科学科技创新,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多年,这些年来推出了一系列自动化平台,其中 AssayMAP Bravo 作为一款自动化蛋白质和多肽样品前处理平台,集精密液体处理与微量色谱于一体,减少了人工操作,更不易出错且更具可扩展性。为进一步了解大家在样品前处理过程遇到的难题及需求,开展有奖调研,只需 1 分钟完成问卷,小米手环、蓝牙耳机,无线鼠标、颈枕、保温杯、加湿器等 500 份好礼包邮送!



活动说明:


1,即日起至 2024 年 11 月 8 日,完整填写问卷并成功提交即可参与抽奖;

2,本次调研严格保守隐私信息,请放心填写,如出现问卷错填、乱填等现象,默认放弃礼品;

3,每位用户不重复中奖(以手机号或邮箱为评判标准),重复中奖用户以最高值礼品为准;

4,礼品将于活动结束后 15 个工作日内安排寄送(预计 11 月中下旬陆续寄出),礼品邮寄信息不支持修改,请正确填写邮寄信息(实物寄送)和邮箱(京东卡发放);

5,问卷咨询,礼品发放即快递信息咨询可添加下方「实验菌」微信;



6,如遇部分礼品库存有限,丁香园(丁香通)有权使用同等价值礼品替换;

7,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丁香园(丁香通)所有。


问题找到了!再来和我学习一下样本前处理中的的那些小细节吧~

师兄

样本前处理的步骤包括样本的收集与保存、破碎、蛋白提取、还原烷基化、蛋白酶解以及除盐。每个步骤都可能影响样本前处理的效果,例如样本收集:组织样本、细胞样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组织样本可以采用灌流的方式去血,而细胞样本需要用 PBS 多次清洗。总的来说前处理的其最终目的主要是将蛋白尽可能的酶解为肽段,过程中因避免样本的自然降解及杂质的混入。



内容策划:邹礼平

内容审核:朱晓芳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
<![CDATA[官宣:支持这些高校,进「双一流」]]> 2024-10-28 18:02:48.0 来源:软科

「双一流」 是国家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所在,是诸多高校提高实力、竞相发展的焦点。如今,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到中后期,还未入选「 国家队 」 的高校持续发力,以期实现学校发展上质的突破。

10 月 18 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温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7 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到 2035 年,学校综合水平位居国内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

除了温州医科大学外,多所双非高校获得地方的重磅支持,陆续召开一流建设推进会,复盘建设成果、重申目标,剑指下一轮 「 双一流 」。


锚定目标,剑指一流

近期,各高校纷纷释放信号,力争冲击第三轮 「 双一流 」。

9 月 27 日,山东农业大学召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解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加快提升作物学学科的整体实力,确保率先实现省属高校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突破。同时会上再次提到,山东省明确最优先支持学校进入 2026 年国家第三轮 「 双一流 」 建设范围。

入选浙江省 「 双一流 196 工程 」 的浙江工商大学,在 9 月发布了《浙江工商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4 版)》,其中提到,2027 年,进入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2035 年,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一流高校前列;2050 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今年迎来一位院士校长的河南农业大学,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打好 「 双一流 」 创建攻坚战,确保冲 A 学科成功晋级,在新征程的起点,校长周卫院士更是立下了军令状:河南农业大学在下一轮要进入 「 双一流 」 行列!

刚度过 110 周年校庆的嘉兴大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提前锚定 「 双一流 」 建设目标,擘画新的发展蓝图:2027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达到教育部学科评估 A 类;2030 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35 年,学校整体达到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水平。

作为 「 双一流 」 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各省遴选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被寄予厚望,成为 「 突围 」 的关键。

吉林省从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入手,在 10 月 16 日召开的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推进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 双一流 」 建设取得实效,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支持 3 所省属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冲击 「 双一流 」。

福建省则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将 10 所省 「 双一流 」 高校 22 个学科纳入计划,包括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涉及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技术、中国语言文学等专业。

除此之外,江西、广东、重庆、安徽等,纷纷开始冲刺下一轮 「 双一流 」 高校的筛选与培育,在这个起承转合的重要时间点,加大布局力度,助力高校在 「 双一流 」 建设浪潮中迎头赶上。


发力学科,稳步铸基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特别是在 「 双一流 」 建设时期,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想要在全国高校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自己的 「 真本事 」,作为本省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被 「 点名 」 的高校无疑是拥有强劲学科实力和无限潜力的。

围绕药学登峰学科建设的温州医科大学,在 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首次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奖背后,温医大学科实力彰显。李校堃院士负责的药学先后入选浙江省一流 A 类学科、浙江省登峰学科,拥有 3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形成 「 大药学 」 学科发展体系。在 2024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温医大药学学科提升到前 7%,全国排名第 8,较 2023 年提高 4 个位次,学科水平和实力进入全国药学学科第一方阵,这无疑给温医大的 「 双一流 」 建设带来新机遇。

在建校 70 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提出力争早日入列 「 双一流 」,建成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昆明理工大学,在冲击 「 双一流 」 建设上取得了不少实绩。冶金工程作为昆工的王牌学科,也是云南争创 「 双一流 」 的核心学科,2023 年,学校实现 A 类学科零的突破,牵头的项目成果获 202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进一步夯实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两大学科群发展基础上,构建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整体提升的学科发展新格局。


获奖代表杨斌教授,图源:昆明理工大学

在河北省 「 十四五 」 规划中,河北大学作为本省冲击 「 双一流 」 的好苗子,备受重视。为持续推进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10 月 18 日河北大学举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副校长陈红军表示,学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学科实力快速提升,关键指标不断实现突破。特别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 2024 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中再创佳绩,一次获批 3 项重点项目,是学校单个学科在重点项目立项数上的突破,对一流学科建设将起到推动作用。

在 「 双一流 」 动态建设的大背景下,有进有出,不搞终身制,代表着每一所有潜力、有能力的大学,都可能进入更高水平的队列。高校设定的目标有他们过往的成绩做证明,他们有底气、实力和信心去攀登高峰。哪些高校能把握住冲刺 「 双一流 」 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破局突围,拭目以待。

]]>
<![CDATA[Nature/Cell 连发:浙大团队揭示小肠生理调节机制,再次证实早餐重要性]]> 2024-10-27 18:00:59.0 来源:丁香学术


小肠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生态系统,负责营养吸收、激素分泌、与共生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以及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害等。小肠既能够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分泌的激素输送到体循环,也可以利用浆膜侧的血管作为另一个营养供给渠道,为小肠提供来自宿主的营养供应,这种双向(肠内和浆膜)供应系统为小肠提供了独特的营养环境,并且每个供应系统都被认为对小肠的空间区域特化功能和细胞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影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两种系统对小肠生理的贡献有何不同。


2024 年 10 月 18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教授联合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刘琬璐 Cell 杂志发表了题为 A two-front nutrient supply environment fuels small intestinal physiology through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nutrient absorption and host defense 的研究论文 [1](图 1),该研究生成了一个全面的、高分辨率的小肠双向营养供应全景图,并对绒毛内营养吸收及不同绒毛亚区域代谢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可视化,确定了营养供应模式对肠上皮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总之,本研究的新见解提高了人们对小肠如何被其独特的营养供应系统调节的理解。


图 1 相关研究(图源:[1])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个月时间,王迪教授相继在顶级期刊 Nature、Cell 发表研究论文。今年 9 月 11 日,王迪教授就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池哲勖在 Nature 杂志发表了题为 Gasdermin D-mediated metabolic crosstalk promotes tissue repair 的研究论文[2],揭示了 GSDMD 与组织再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发现组织损伤状态下的巨噬细胞会在细胞膜上形成 GSDMD 孔来释放特定脂质分子 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来促进组织损伤修复。


图 2 相关研究(图源:[2])


小肠双向营养供给全景图


为了全面研究双向营养供应系统的生理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三种小鼠喂养模型:假手术组、全胃肠外营养组(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和饥饿组,即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小肠供应营养物质,并基于差异分析区分每种营养供给侧的优先效应。通过对肠间质液(Gut interstitial fluid,GIF)代谢物分析,他们发现肠内侧优先富集脂质相关代谢物,而浆膜侧诱导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相关代谢物积累(图 2)。值得注意的是,空肠组织中的乳酸菌和牛磺酸都被肠内供应侧富集。


此外,通过将微生物组、转录组数据集与 GIF 代谢组和蛋白质组数据集整合,他们发现肠内供应侧对脂质吸收和代谢、上皮屏障功能和激素产生具有跨尺度影响;相比之下,浆膜侧似乎对肠道组织结构和细胞适应性的基本支持以及免疫调节有更大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了绒毛内荧光标记营养物质的时空动态分布,发现两者在营养吸收模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图 2  小肠双向营养供应系统的解析(图源:[1])


绒毛内高分辨率代谢异质性和功能特化的空间特征


两种营养供应系统对小肠的生理功能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为了回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应用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MSI)技术在接近单细胞的分辨率下同时进行代谢物的空间定位和定量,以用于小肠组织的原位代谢分析。结果发现,在假手术组中,杯状细胞与邻近的肠细胞相比,谷氨酰胺积累更高,而 TPN 组显著减少了这种积累,饥饿组进一步减少(图 3)。通过给小鼠喂食无谷氨酰胺饮食,他们还发现饮食中的谷氨酰胺在促进杯状细胞粘液产生中有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他们探讨了不同摄食方式对不同亚区域代谢特性的影响。他们将空肠组织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区:隐窝、固有层、上皮和管腔区。两种营养供给方式在所有亚区域都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差异富集代谢物(Differentially enriched metabolites,DEMs)。对上调 DEMs 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脂质代谢相关的途径在所有亚区都因肠内营养而显著富集。同时,他们还对三个饲养组在这些不同空间分布上的代谢差异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将代谢特征与其自身的功能关联起来。随后,研究人员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对双向营养供应系统的特征进行解析,发现肠内营养供给对小肠生理基础上各种细胞类型之间的协同互作表现出更深远的影响。


图 3  绒毛内高分辨率代谢异质性和功能特化的空间特征(图源:[1])


不吃早餐的混乱喂养模式会导致全身代谢稳态的损害


既然不同营养供给模式会对小肠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那么缺乏或者打乱肠道的营养供给是否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后果呢?研究人员经过实验发现,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缺乏肠内营养供给会重塑染色质可及性、相关转录机制以及组织的吸收功能,随后触发小肠上皮脂质吸收的持续适应性变化,最终扰乱小肠的脂质摄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早餐常常有着「可吃可不吃」或者「随便吃点」的态度,前期的人群队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吃早餐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鉴于过量脂质摄取和积累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在不吃早餐(Breakfast skipping,BSF)或对照喂养模式下给动脉粥样硬化易感性 Apoe 缺陷小鼠(Apoe-/- )进行高胆固醇喂养(High-cholesterol diet,HCD)。结果发现,BSF 导致 Npc1l1 的上皮表达及其从细胞表面向细胞质区域的内吞作用急剧增加,考虑到 Npc1l1 能够促进肠细胞对胆固醇的摄取,因此,这一结果表明 BSF 条件下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并且 BSF 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而使用 Npc1l1 的特异性抑制剂  ezetimibe 后,上述现象均被逆转。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 BSF 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明显增加,病变内脂质和胶原蛋白积累明显增多,而 ezetimibe 则有预防这些病变的能力(图 4)。


图 4  不吃早餐的混乱喂养模式会导致全身代谢稳态损害(图源:[1])


本研究基于综合、全面和多组学系统生物学方法,生成了小肠的高分辨率全景图,描绘了代谢异质性和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等,强调了微生物组在参与消化、营养吸收、上皮细胞更新、粘膜免疫形成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而无组织的喂养模式,类似于不吃早餐的生活方式,则可通过诱导脂质吸收增加代谢疾病的风险。总之,这项研究提高了人们对小肠如何被其独特的营养供给系统调节的理解。

通讯作者:(上下滑动查阅)

王迪,2003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8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进入法国南巴黎大学联合培养,并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交流学习。2008 年起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2012 年底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跟随美国科学院院士 Diane Mathis 和美国科学院院士 Christophe Benoist 从事免疫代谢学研究。2014 年底,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组建免疫代谢研究组。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 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JEM,PNAS,JBC 等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刘琬璐,现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2013 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国家基础医学理科基地班;2018 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并于 2018-2019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生物信息算法开发。在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干细胞等领域以第一及通讯(含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于 Cell, Cell Stem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PNAS, Bioinformatics 等高影响力杂志。


参考资料:

[1] Zhang et al., A two-front nutrient supply environment fuels small intestinal physiology through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nutrient absorption and host defense, Cell. 2024 Oct 18.

[2] Chi, Z., et al. Gasdermin D-mediated metabolic crosstalk promotes tissue repair. Nature. 2024 Sep 11.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需代发文章宣传、新闻稿、招聘等;或有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有意愿应聘兼职作者的老师,请后台回复【学术】添加小编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丁香学术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丁香学术所拥有。丁香学术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
<![CDATA[这些国自然技术路线图大家都在用,审稿专家看一眼就喜欢]]> 2024-10-27 18:00:58.0
来源:好本子




本文及图片源自:好本子,作者转载仅供学术分享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与同行、国自然资深讲师交流,并获取一手动态和热点方向,可以加入「国自然基金撰写交流社群」哦。群内也会定期为大家分享优质课程、撰写经验、模板资料等。

因加群火爆,达到 200 上限后无法直接进群,
麻烦先加小助手企微再拉你~

]]>
<![CDATA[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柯岱飞教授招聘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研究助理]]> 2024-10-27 18:00:57.0 来源: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招聘信息

柯岱飞教授课题组现正招收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助理

大学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理工大)是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座右铭是 「 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 」。QS 2025 全球排名 57th。香港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材料科学以及工程技术转化和商业化方面实力雄厚,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详情请参阅

https://www.polyu.edu.hk/about-polyu/university-ranking/及下文)。

QS 全球学科排名中,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32nd,工程与技术 97th,材料科学 97th。生物医学工程系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工程系,始创于 1987 年,当时名为赛马会康复工程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在四大研究课题上具有优势:(1)生物医学成像、仪器、传感和人工智能,(2)分子、细胞和组织工程,(3)运动和神经肌肉骨骼工程,以及(4)假肢、矫形器、智能老龄化和康复工程。

招聘方向

研究项目专注于使用计算机视觉(AI 深度学习)和 3D 打印生物材料对肌肉骨骼系统进行多组织修复和再生。具体研究内容取决于申请人对项目的适合度以及柯教授与受训人员之间达成的共识。例如:

1. 用于硬组织到软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开发

2. 肌肉骨骼组织工程

3.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生物材料开发

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药物研发等

导师简介

柯岱飞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的副教授。他于悉尼大学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学士学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骨科系接受博士后培训。其研究领域包括肌肉骨骼生物材料开发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细胞追踪,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于著名期刊和会议上(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Biomaterials,NPG Asia 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Biomaterials Advances,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Medical Image Analysis,Medical Image Computing and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Scientific Data,Stem Cell Research Therapy)。

导师主页

https://ker-lab.weebly.com

招聘要求

(i)积极进取、独立;(ii)具有生物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或人工智能研究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iii)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iv)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大学最低要求为 IELTS 6.5 分或 TOEFL 80 分)。

博士研究生招生时间

第一学期: 9 月 1 日至次年 5 月 31 日,第二学期: 1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夏季学期: 5 月 1 日至次年 1 月 31 日

以上信息可能会发生变化,更多更新信息可在此处获取:

https://www.polyu.edu.hk/study/pg/research-postgraduate/admission-requirements-rpg

申请与聘用

申请人相关资料,比如简历和推荐人相关联系方式,可直接发送至课题组负责人柯教授电子邮箱 elmer.ker@polyu.edu.hk。电子邮件主题标题应为: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助理/博士研究生申请_申请人姓名。

拥有 QS 或 TIMES 高等教育排名前 100 名机构的学士和/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员也可以申请著名的奖学金,例如香港博士奖学金

(https://cerg1.ugc.edu.hk/hkpfs/index.html)和香港学者计划

(https://www.hkscholars.org/a-list/10545-eng)。

福利待遇

学生:实习生津贴根据大学的指导方针确定。博士学位的期限可能为 3 至 4 年,具体取决于申请人的资格。

博士后和研究助理: 薪资和职级由申请人的资格和工作经验决定,任命将以合同为基础,为期一年,在表现良好且双方有意愿的前提下可续约。

所有学员将有机会进行世界领先的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研究,有机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严格的实验设计,通过各种计算机模拟、离体、体外和体内技术的实践学习,在柯教授的密切监督和指导下,并通过柯教授与英国和美国的合作获得广泛的国际视野。

]]>
<![CDATA[教育部:每年遴选一批 40 周岁以下的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给予最长 10 年稳定支持]]> 2024-10-27 18:00:55.0 本文来源:教育部、科奖中心

强化教育的战略属性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周大旺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认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拔尖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使命定位,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在供给侧发力,夯实国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战略基座。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在若干跨学科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任务,一体化设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突破学科、学院、学校边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出新,夯实基础学科的根基,探索形成头部高校强强联合,校地企协同与校内改革一体联动的高校有组织科研新模式,在科技创新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以 「 小切口 」 撬动 「 大改革 」,及时总结重大任务实施经验,向高校牵头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拓展,集聚头部高校的优势力量,主动与行业部门和领军企业精准对接,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 「 两条腿 」 走路,在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长周期、原创性、非共识创新研究,在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领域进行前瞻布局,每年遴选支持一批 40 周岁以下的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给予最长 10 年的稳定支持,统筹学校资源给予综合保障,实行长周期、国际化的评价方式,让他们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原始创新,坐稳坐住 「 冷板凳 」,勇闯科学 「 无人区 」,抢抓未来发展主动权,用 「 十年磨一剑 」 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培养一批高水平师资和学术大师。

二是强化输出端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枢纽、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加快构建 「 中心+节点 」 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有组织地服务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战略作用突出的区域,系统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区域重点产业为牵引,联合相关领域优势高校,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公共转化平台,建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集聚转移转化。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质量。通过优化重塑和新建新立相结合,强化大学属性和科技属性,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深度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重构相关课程和培养方案,实施项目制教学,开展真实应用场景的体系化创业教育,营造环大学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师生创新创业的 「 双中心 」。同时,综合施策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加快高校专利转化运用。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探索突破科技成果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难题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加快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潜能,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有力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硬条件支撑,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高校科研硬件生态。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实现强强联合、跨校协同,要通过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科研硬件条件作为底层支撑。优先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支持建设高水平科技资源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公共支撑平台,开展科研数据、资源和标本的集中存储、系统研究和公共服务,加强跨校、跨区域的资源集成和互联互通,提高资源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设备研用一体化创新,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能,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和原创性研发。

四是提高国际化水平,主动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大局。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支持各国科研人员来华交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为全球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
<![CDATA[读博,一定要懂的 50 件事情]]> 2024-10-27 18:00:54.0

选择了读博的你,还记得最初的动机吗?它不是逃避就业压力的港湾,也不是实现发家致富的独木桥。它是你人生的重要选择,只有你能为你的选择负责。

读博,导师不一定会告诉你,但你一定要懂的 50 件事


关于学术

1. 每天阅读文献,最初要广泛涉猎课题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文献资料,课题明确后应专一深入一到二个研究方向,把握好文献精读和泛读的尺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阅读本研究领域大量文献后,写一些专题读书报告,整理成综述发表,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


3. 能踏入博士这一门槛,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差不多,比拼更多的是对事情的专注、投入和持续程度,不钻研文献、没有时间和工作量的积累、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位置,不能算作名副其实的博士生。


4. 能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和各类搜索方法,获取最新的文献信息。


5.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要加大执行力度,切勿空想,一个实验从头到尾地坚持做下去,肯定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完成之后再不断完善修饰。


6. 不做拖延症患者,实验做完第一时间分析数据、整理结果,根据结果设计完善实验设计,动用一切力量推进实验,掌握实验节奏,能缓解读博的精神压力。


7. 英语写作能力很重要,文字一定要精准。写科研文章不是文学作品,看论文的人也没空去做阅读理解,千万不能让别人有自己的理解,一定只能看到你的想法。


8. 面对拒稿或文章大修,请相信大部分审稿人都是在帮你完善论文,每一个 comment 请直接正面回答疑问,不能无视。


9.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认识本领域的科研牛人,有机会要争取学术报告,提高个人科研表达能力,不少用人单位会看重读博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10. 一定要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即使是新生入学,也要先自己查询,不会再询问,什么问题都问,实验室同门不会觉得你勤学好问,只会觉得你很懒惰。


11. 科研方面要勇于尝试和探索,不怕出错,要有「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精神。


12.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制定科研进度计划,何时完成实验、撰写文章、投稿要有时间节点,这样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


13. 导师真的很重要!读博前设法多方面了解导师的为人、实验室运行情况、科研氛围、课题组人员延期原因,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14. 对导师降低期待值,读博的你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依靠导师耳提面命、事事指导,没有导师不喜欢课题独立能力强和执行力强的学生。


15. 学术道德不容侵犯,不论任何原因,学术造假都是不可被原谅的,这意味着学术前途的断送和科研人员基本素养的丧失。


关于成长

16. 学会独处,享受孤独。回寝室时和忙碌的室友没有交流,节假日无人相伴是常态,学会和自己相处,就是和人生所有的迷茫、失落、孤单相处。


17. 读博时要注意人际关系建设,做不到人人喜欢,起码不要被讨厌。和导师相处和谐,做课题时主动找导师讨论,向导师提出具体要求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师兄师姐搞好关系,有时他们一句话可能会帮助你少走弯路;和同门互相帮助,学会欣赏对方,合作共赢。


18. 有意识地锻炼个人领导能力,比如实验室举行团建活动、安排实验室大扫除、带领小组完成课题、筹备会议等,这会为自己日后成为独立 PI 打下基础。


19.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读博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终需踏入社会,了解个人优势与短板,为进入职场做好技能建设。


20. 作为博士一定要掌握本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知晓研究热点和行业未来走势,锻炼敏锐的科研感知力。


21. 不要怕吃亏,万事能量守恒。实验室成员互相帮助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在这件事情上看似吃亏,另一件事情上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给你。


关于社交

22. 主动加随缘。学术圈的人脉很重要,有时候主动点交流,说不定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点子就出现了。


23. 学会与人保持距离,不要因为一时孤独敞开心扉,说了不该说的话,造成潜在矛盾。


24. 学会聆听,理解包容别人的观点,不要随意评判一个人。


25. 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自己,不管是师兄师姐还是师弟师妹,最可靠的永远是自己,别人帮助你,要表示感谢,别人拒绝提供帮助,也不要抱怨。


26. 人与人要有基本的尊重,身在学校,不要过于社会化。切忌势利眼、拜高踩低、挑拨离间,真诚靠谱的人能获得更多信任,这是无形增值。


27. 学会拒绝实验室成员不合理的要求,捍卫个人利益,不卑不亢地吸引相同磁场的人交往。


关于心态

28. 不要焦虑,不要盲目攀比。有人月薪翻倍,有人有房有车,有人发 paper 到手软,但每个人生活轨迹不同,转移注意力,立即行动起来是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


29. 正确面对困境,学会为自己打气,心情低落时回忆以前的成功事迹,再憧憬一下美好未来,告诉自己我可以。


30. 任何时候都不要自卑和自我攻击,保持心情愉快不抑郁,读博的困难考验只会让你更强大,而不是判定你是否适合做科研。


31. 不要被毒鸡汤成功学洗脑,不要以牺牲身体健康的方式去做科研,平衡好科研和休息时间,人生几十年,我们跑的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


32. 读博时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一定的情怀能让清贫的生活不再难熬,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专注于学术。


33. 凡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抱怨,团队里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嘴炮和键盘侠。


34. 适当的时候自私一点,关注内心的需要和诉求,尽可能地让自己快乐轻松一点不是坏事。


35. 在实验室中直系领导是导师,生态位是周围实验室伙伴环绕,竞争、猜忌、批评和压力随时会有,要建立稳定的自信和一定独立的是非观,不要轻易被某些不客观的言论影响。


36. 读博并不意味着进入神圣的学术殿堂,可能会遇到文章署名问题、利益分配不均、小团体等问题,请始终保持清醒,读博也是进入职场的另一种形式。


37. 不管你的专业有多冷门小众,不要随波逐流,业精于勤荒于嬉,在专业内做到极致,毕业后的你一样会过得很好。


关于生活

38. 交几个非本实验室的知心好友,不丧失对外界的好奇。


39. 保持一项能给予个人快乐,没有任何功利的爱好。


40. 关于理财,控制好花销和存钱,一定的资金积累能够帮助我们远离生存威胁,更加专注于学习。


41. 疯狂做兼职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不要被眼前一时的物质利益蒙蔽,影响研究工作。


42. 不要让科研成为生活的全部,空闲时多关心父母,父母老去的速度远比你想象得快。


43. 生活需要仪式感,保持寝室的干净整洁,无异味、无灰尘的房间,会让你结束一天的实验之后,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44. 读博的人最好有稳定的、积极的、温暖的感情牵挂,让你有所依靠寄托,有时候并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坚强。如若没有,宁缺毋滥,更要好好爱自己。


关于身体

45. 每天吃早餐,不要落下胃病,一顿美味营养的早餐能够提供一天的好心情和充足能量。


46. 每周的运动必不可少,不仅能释放压抑焦虑的情绪,还可以强身健体,健康工作五十年是良好的身体状况做支撑。


47. 少吃油腻高糖食物,良好的身材管理能让你更加自信,据说有的实验室不招胖子。


48. 心情低落、身体困倦时,好好睡一觉,不要依赖咖啡和酒精提神。


49. 情绪发生重大变化且持续很久时,记得去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


50. 生命面前,区区学位不算什么,该放弃就放弃,学会与自己和解。

]]>
<![CDATA[鼓励在校硕博生结婚生育,研究证明婚后可以多发 SCI,学生:这就去找对象]]> 2024-10-27 18:00:53.0


最近,学霸君发现一张梗图在网络上走红,里面巧妙地将婚姻与博士学位进行了对比,细看相似性还真的很高。

图源:小红书博主 AI Dance

婚姻与博士学位的「保质期」类似,婚姻的平均时长为 7.5 年,而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长为 7 年。

婚姻通常始于浪漫的求婚,而博士学位则始于严谨的论文开题。

50% 的婚姻以痛苦的离婚结束,而 50% 的博士学位以痛苦的悔恨结束。

而科研网友看了这个帖子,也不禁开始调侃其中的苦涩。

有人略感好奇。

图源:网络

有人看了比喻觉得 Ph.D. 是脑部疾病。

图源:网络

部分同学更悲观,开始诅咒自己!(呸呸呸)

图源:网络

不过,婚姻 & 读博士,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名词,居然擦出了不小的火花。其实除了这些「皮毛」,婚姻和博士的必经过程也有很多相似性,一起来看看婚姻和读博,具体都有哪些共性?


都会拥有一个「老板」

在婚姻中,你的另一半可能就是你的「老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能让你立刻进入「备战状态」。

而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战场上,你的导师就是那个决定你科研命运的人。

无论是家里的「老板」还是学术的「老板」,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准备应对各种重大项目和鸡毛蒜皮。

图源:自己做的


都可能会养一些「宝宝」

婚姻里是可爱的人类宝宝,读博过程中则可能会「抚养」 一些非常特殊的 「宝宝」—— 实验中的小鼠和细胞。

这些小生命虽然与人类宝宝在形态和需求上大相径庭,但它们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却丝毫不减!

图源:自己做的


生活都会围绕一些 data

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可能会为了家庭的经济管理而进行各种「考核」,比如,谁做家务、谁带孩子、谁负责家庭的财务。

而在博士生涯中,你永远在为 data 而发愁,做几个 PCR?养几只鼠几盘细胞?再做几次实验能有 P 值。

图源:自己做的


都对论文有正向激励

读博士对论文产出有严格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不过婚姻可能也对论文发表有促进作用。

《结婚影响博士生科研发表吗 —— 基于 2016 年首都高校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主要探讨了婚姻状况对博士生科研发表的影响,发现了结婚对博士生科研发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比未婚博士生,已婚博士生论文发表总篇数高出 0.4 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高出 0.47 篇。

图源:自己做的

在性别差异方面,结婚对男性博士生科研发表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女性博士生科研发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已婚女性博士生论文发表总篇数比未婚女性博士生高出 0.75 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高出 0.71 篇。

总结来说,婚姻和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在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在「保质期」「老板」的角色、数据的重要性还是论文发表的激励上 ……

你结婚了吗?你觉得读博和婚姻两者之间还有什么共性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参考文献:

1、罗蕴丰. 结婚影响博士生科研发表吗 —— 基于 2016 年首都高校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研究生教育研究.No.4 Aug.,2020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吴芩课题组招聘公告]]> 2024-10-26 18:01:42.0 来源:吴芩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吴芩课题组招聘公告


吴芩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核酸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优青(海外),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长期)。课题组致力于利用化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绘制肿瘤的单细胞时空分子图谱,鉴定肿瘤治疗新靶点,解析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预测药物效果的生物标记物,开发肿瘤治疗新策略,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课题组近两年以通讯作者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Chemical Biology, Advanced Science,ACS Nano 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并授权多个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浙江省重点研发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项目。


研究方向/拟从事工作


1. 核酸适体等功能核酸开发新方法:针对细胞膜表面蛋白,发展细胞筛选及靶标鉴定新方法,高通量获得大量核酸适体,为细胞图谱绘制提供分子工具。针对难成药蛋白及其相互作用,发展核酸适体筛选新方法,获得功能性核酸适体,探索其成药可能性;


2.  单细胞组学前沿技术及多组学数据分析: 通过开发核酸适体等功能核酸新工具,发展单细胞表面蛋白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空间多组学新技术,并整合现有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技术,系统解析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深入理解肿瘤演进机制。


3.  肿瘤治疗新靶标发现及细胞治疗前沿研究: 利用课题组发展的单细胞及空间多组学技术,对临床肿瘤样本(聚焦胰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进行系统表征,鉴定肿瘤治疗新靶标,发展 CAR-T 等细胞治疗新策略。


招聘岗位


博士后等研究人员


招聘专业


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学、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有组学数据分析经验优先。


课题组公众号


吴芩课题组


招聘要求


1 . 遵纪守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2 . 年龄一般不超过 35 岁,应届博士毕业生或获博士学位不超过 3 年 。

3 . 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基础,富有发展潜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4. 专业需符合课题组要求,且能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


博士后薪酬待遇


1. 年薪 30 万元(税前),享受科研奖励;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或「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者,在国家资助期内年薪提高至 40 万元(税前)。

2. 享受所内正式员工同等福利,含食堂餐补(6600 元/年)、工会物资福利、三甲医院 VIP 体检套餐。

3. 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五险一金。

博士后期间成果突出者,同等条件下优先留所发展,并按人才引进政策待遇执行;医学所与多家医院建立人才战略合作关系,博士后出站后可优先支持其工作发展。


申请方式


请发送简历至 wuqin@him.cas.cn, 邮件主题为「博士后+姓名+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http://him.cas.cn/) 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医学研究所,也是浙江省重点引进和打造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主平台。杭州医学所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体系化建制化优势、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创新生态优势,努力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国际一流原始创新策源地,打造一流成果、广聚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事业。医学所已迈入高速发展通道,诚邀志同道合的您来共同打造医学所的明天!


来源|吴芩课题组

编辑|余端

审核|何敏 方临明


]]>
<![CDATA[中国科学院院士,受聘地方高校]]> 2024-10-26 18:01:41.0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据河南科技学院官微消息,10 月 16 日,陈润生院士聘任仪式在河南科技学院办公楼 206 会议室举行,校长阚云超为陈润生院士颁发讲席教授聘书。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河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马丰收出席聘任仪式,校领导宋亚伟、阚云超、姚刚、胡铁柱参加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姚刚主持。



校党委书记宋亚伟在聘任仪式上致辞。他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长期以来支持学校发展的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和新乡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谢,对陈润生院士加盟本校表示诚挚的欢迎。他表示,陈润生院士的加盟将极大推动学校及全省在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的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坚定不移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厚植群贤毕至、争先进位、人才辈出的土壤,不辱使命,勇挑重担,以优异成绩回报省委、省政府和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厚爱,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在聘任仪式上致辞。他代表新乡市委、市政府对陈润生院士受聘河南科技学院表示祝贺,指出新乡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完整、科教资源丰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尤其是在血液制品、疫苗等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陈润生院士到新乡工作,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落户新乡,将极大促进医学科技发展与创新,带动新乡市、河南省医学发展再上新台阶。他希望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发挥生物医药优势,积极推动与中原农谷的融合发展。新乡也将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承接实验室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用各环节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高效融合;持续做优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为专家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营造一流的科研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在新乡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

陈润生院士在聘任仪式上讲话。他感谢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信任,感谢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河南科技学院党委、行政的盛情。他介绍了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的战略谋划、建设思路和工作计划,表示将带领团队在医学大数据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整合及非编码 RNA 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生物医药发展和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河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马丰收在聘任仪式上讲话。他代表省委组织部向陈润生院士受聘为河南省中原智能医学实验室主任和河南科技学院讲席教授表示祝贺,希望河南科技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院士聘任为契机,把握机遇,开辟学科建设新方向;聚焦创新,瞄准前沿领域重难点;厚植沃土,优化用人单位小气候。广大教师要按照 「 四个面向 」 要求,以院士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科教融合的独特优势,坚持把学术和育人作为第一价值追求,主动瞄准基础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中的 「 卡脖子 」 难题,开展持续攻坚,争取获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陈润生简历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核酸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64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200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 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陈润生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 RNA 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三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 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 1% 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 RNA 及其基因的数据库 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 RNA 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 NPInter,这两个数据库也已成为了国际在非编码 RNA 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1996 年获得 「 小谷正雄 」 奖(「Kotani Prize」,生物领域);2008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 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013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CDATA[如何在一周内完成一篇 SCI 初稿,师兄宝藏经验分享]]> 2024-10-26 18:01:40.0 来源:丁香科研


SCI 写作,新手除了不会写,就是不愿意动笔写,导致 SCI 一直胎死腹中...


除去不会写的部分,新手该怎么拒绝拖延,清清爽爽地在 1 周内完成一篇(不管是否粗糙)的初稿呢?



一、定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心里有目标:1 周内(甚至 4 天)完成。怎么也得定目标,列计划,知道自己每天该完成哪些「指标」才行。


首先,写作顺序:「Results」-「Introduction」-「Abstract」-「Methods」-「Discussion」(只要写完这些,其他小细节后面再说),对应难度不同,时间安排也不同。


比如,4 天写作的可以大致这样安排:


  • Results 是一篇 SCI 的主要内容,用时 1 天;
  • Introduction 需要引用参考文献,简单 3 段落书写,加点参考文献,用时 1 天;
  • Abstract 比较简单,半天足够,可以再补充 Figure Legend;
  • Methods 也比较简单,就是有点繁琐,半天也足够;
  • Discussion 是最难的,用时 1-2 天。


当然,每个人擅长的 Part 不同,根据自己需求来安排就行,而且别安排太紧,比如一秒都得不到休息那种,只会徒增压力。


本人实际只用了 4 天完成一篇初稿,累计时长为:12.25h,具体写作顺序和时长如下:


周一:Results+Figure Legend:3h;

周二:Methods:45min;Introduction 下载 3h,写作 2h;

周三:Abstract:0.5h;

周四:Discussion:3h。


初稿完成后,可以自己先改 2 遍(会蛮痛苦),再找同专业的好友帮忙看一遍,再发给导师,当然这个需要看别人的时间安排,不过至少你自己暂时完成任务解放了~



二、心态调整 & 目标拆解


不要觉得 1 天写完 Results 不可能,那是你没用对方法,心态没调整好。初稿而已,不是让你一口气写完直接投稿,初稿到投稿之间还有好几轮的修稿呢。


不要一口气想着完美,先想着完成,目标定的不一样,你的行动力大不相同。


现在就问你,一天的时间,写完 Results,ok 不?


具体做法:


要提前告知身边人,要闭关写作了,找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自己安排好学习时间。


比如,9:00-11:00 是学习高效期,再提前半个小时做好准备,如打开软件,准备素材等。上午,你只需要安心写 2h 就够了,先安心写,不管写得怎么样,你只需要专注过完这 2h 就解放。


同样,下午 14:30-16:30,也就写 2h,写完就走人。晚上 19:30-21:30,再简单改一下,尽善尽美,最多也就 2h,一天合计 6 个小时,就写 Results,哪怕你合计 6 段小结果,一段 1h 写也足够了,1 个小时,一段结果,难么?


所以你看看,把目标细致地分解下来,就成了 1h 写完一段(可能才 100-200 个单词),会比一天写完 Results,让人更容易接受 ~



三、我的写作:具体任务安排及完成时间


周一:Results+Figure Legends


步骤:


1)整理完自己全部的结果,看归纳为大概哪几个 Figures(一般 6-8 个 Figures)


2)先找类似相关的 SCI 导入模板文献(3-5 篇),进行模仿写作。文献的挑选:文章结果用到的实验方法/工具和你的差不多。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3)对应结果找对应的 SCI 的 Results 段落,分析其句子的写作结构,借鉴到自己的 Results 里;

4)基本框架:
为何展开此分析——结果具体描述(详细点)——小结本结果;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我的结果写作框架很简单,基本就是:

为了分析什么结果,用了什么工具分析,其结果为(详细描述图表结果),最后一段小结本结果,符合该结果小标题。

以上的结果大概写了 3h,一口气写完的,不然思路容易断。

周二:Introduction+Methods 写作

步骤:

1)准备最新最全的参考文献,下载原文(勿改名)过程大概 3h,因人而异,因网速而异。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2)并导入 Mendelay 或 Endnote。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下载过程比较费时,可以先写 Methods,方法跟 Results 差不多。核心的描述在于:用什么工具,具体标准,方法,算法等,致力于得到什么结果。

Methods 用时 45min 差不多。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3)准备工作结束,可以开始写作,先定好 3 段论的 Introduction 要写什么,再往框架里填充写作素材(即参考文献)即可。

框架:

第一段(确定研究的重要性+文献综述):如膀胱癌的研究现状,引出亟需 XX 方面靶标。

  • 第一句:主题重要性;
  • 第二句:主题相关信息介绍(来源、成分等);
  • 主题目前研究情况(重要性);
  • However;

第二段(提出现有研究的问题、不足、空白):如 XX 方面的靶标研究现状如何,还缺什么(缺的正好本课题能提供)。

  • 第五-第七句:举例子;

第三段(本文的研究工作):如正式引出本课题工作简单介绍,做了什么,目的或意义是?

  • 第八句:本篇目的;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Introduction 差不多用了 2h 写完。

周三:Abstract+Title

特意安排比较轻松的任务,休息休息,为了明天的「重任 Discussion」~

Abstract 直接按框架写就行,4 个要点: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用时半小时左右(这部分的方法要详略得当,结果可描述多一些,字数控制 300 左右)

周四:Discussion

写作难点在于讨论什么,所以,需要先定框架。

常规思路,如果是多基因,那就总分总结构讨论。总:疾病+靶标现状;分:每个靶标现状+结构;总:小结研究意义与不足。

如果是单基因,那就针对疾病多方面研究,也是总分总结构。总:疾病+靶标现状;分:每个疾病方面现状+结构;总:小结研究意义与不足。

讨论的结构一旦定下(本次写作的框架还是多基因的总分总框架,讨论直接对每一个重点的基因分段展开其分析结果和参考文献结果对比的分析),就可以找对应结构需要的素材(也就是参考文献),这样写起来是比较快的。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Ok,这样一篇初稿算完成了,后续还得修改,再修改,然后查重,润色,修改格式等,最后再选刊投稿。

图片来源:电脑截图

其实 SCI 写作不算难,细化后比四六级写作还算简单(毕竟长难句 SCI 写作不推荐),尤其写多了后,其实就是列好框架填充内容,思路越写越顺,难度越写越低。

这也是个熟能生巧的步骤,比如大佬们写作一晚上就能搞定。但前提是你有内容可写,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至于 SCI 写作新手,自然有难度,但不是不能解决的,端正好心态,慢慢写,只要你拖延症不要太严重,SCI 总能完稿 ~ 

最后,祝大家 SCI 都能顺利发表!


]]>
<![CDATA[Cell Discov:周斌团队合作开发邻近细胞遗传操作新技术]]> 2024-10-26 18:01:39.0 来源: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继登上国际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 Cell 后,近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周斌教授工作室合作研究成果「Intercellular genetic tracing by alternative synthetic Notch signaling」又在国际学术期刊  Cell Discovery  在线发表!该研究结合合成生物学技术与遗传学技术,构建了体内邻近细胞遗传标记新技术,并揭示在胚胎发育及器官生成过程中存在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细胞通讯现象。该工作为人们了解早期器官发育及对临床早期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治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开展体内邻近细胞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细胞与细胞交流参与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因此,开发用于研究细胞与细胞交流的遗传操作新技术,对于更好了解体内复杂生物学事件的微环境调控及其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周斌团队基于 Notch 信号通路工作原理,在体内构建人工合成的 Notch 信号通路,称为 Synthetic Notch(synNotch),利用 synNotch 首次在哺乳动物体内创建了邻近细胞遗传示踪技术(genetic tracing of cell-cell contact,gTCCC)。


该技术原理是将 Notch 配体的胞外段替换为 synNotch 配体 mGFP;将 Notch 受体的胞外段替换为 synNotch 受体 anti-GFP,而胞内段替换为 tTA,跨膜域保持不变;再结合 tetO-on 与 Cre-loxP 系统,当表达 synNotch 受体的细胞与表达 synNotch 配体的细胞发生接触时,就可以实现对受体细胞进行遗传标记及操作(Science,2022;Dev Cell,2023)。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多种基于 synNotch 技术的邻近细胞标记新技术。首先根据 mCD19 和 anti-CD19 构建 synNotch 技术用于邻近细胞标记,简称为 gTCCC2。研究人员构建了两种诱导型 mCD19 配体工具小鼠:R26-L-mCD19 和 R26-R-mCD19,以及一种 anti-CD19 内皮细胞受体工具小鼠:Cdh5-aCD19NtTA-tdT。研究人员以心肌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为例对 gTCCC2 技术进行鉴定。


研究人员首先获得 Tnni3-Dre;R26-R-mCD19;Cdh5-aCD19NtTA-tdT;tet-Cre 四基因型小鼠检测心肌细胞是否与内皮细胞发生直接接触。在四基因型工具鼠中,心肌细胞表达 mCD19,与内皮细胞接触时 mCD19 会识别内皮细胞膜表面的 anti-mCD19,从而释放 tTA 入核启动 tet-Cre 表达从而介导 Cre-loxP 重组,将内皮细胞(受体细胞)标记为 tdT+。通过对新生期小鼠进行鉴定,研究人员成功检测到心脏内皮细胞被高效率标记,以上说明 gTCCC2 技术构建成功。


类似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利用 mCherry 和 anti-mCherry 构建第三种邻近细胞标记技术 gTCCC3。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研究人员发现成纤维细胞与内皮细胞邻近分布。为验证这两种细胞类型是否发生细胞接触交流,研究人员构建了 Pdgfra-mCherry 小鼠可使成纤维细胞表达 synNotch 配体 mCherry,同时构建了两种版本表达 anti-mCherry 的内皮细胞工具小鼠,Cdh5-amCh2NtTA-BFP 和 Cdh5-amCh4NtTA-BFP。


理论上,在 Pdgfra-mCherry;Cdh5-amChNtTA-BFP;tet-Cre 小鼠中,当内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发生接触时,内皮细胞被标记为 BFP+。通过体内验证,研究人员检测到新生期小鼠多种器官中内皮细胞被标记,这说明在胚胎发育中,成纤维细胞与内皮细胞会发生直接接触交流从而参与器官生成。另外,研究人员也在体内成功验证了三种基于 synNotch 的邻近标记技术:gTCCC,gTCCC2,gTCCC3 不会发生交叉识别,可以正交使用。


综上,研究人员基于 synNotch 成功构建出两种体内细胞邻近遗传操作技术,结合 Cre-loxP 系统可对接触细胞进行特异性遗传学操作,以上三种 gTCCC 技术为进行体内复杂的细胞与细胞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技术支持。


杭高院为该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杭高院周斌课题组副研究员刘扩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少华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利新教授与杭高院周斌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动物平台和细胞平台的大力支持。该工作得到基金委、科技部、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杭高院基金等支持。


图注:邻近细胞遗传操作技术 gTCCC2 和 gTCCC3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4-00721-9


本文及图片来源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作者转载

]]>
<![CDATA[有奖直播|单细胞测序 + 时空组学的经典研究方案解析]]> 2024-10-26 18:01:38.0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在Nature Plants上发表研究成果 A spatial transcriptome map of the developing maize ear。研究利用时空组学技术 Stereo-seq 构建了首个玉米雌穗空间转录组图谱,最终共获得12 种细胞类型的转录组及其空间位置信息,发现两个对小花分生组织分化起到关键作用的基因。这项研究不仅为玉米雌穗的建成提供了新的基因发掘方法,也为植物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

时空组学技术 Stereo-seq 被 Nature 评为年度技术,截至 2024 年 8 月,该技术在 NCS 等期刊上已发表文章80+ 篇

2

Stereo-seq 技术可实现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四尺度」同时进行空间转录组分析。通过时空芯片捕获组织中的 mRNA,并通过时空条形码还原回空间位置。

3

在应用方面,Stereo-seq 技术可适用于人类、小鼠的多种组织器官以及斑马鱼、果蝇、蝾螈、拟南芥、大豆、水稻、洋葱、花生、玉米等物种。



根据自身实验需求,如何将空间组学技术引入研究方案设计并开展试验?又该如何更好的利用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实现 1 + 1 > 2 的效果?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空间组学的全球最研究进展,全面掌握空间组学技术在动植物中的应用。智数生物将于 10 月 29 日 14:00~15:30,开展线上专题讲座「时空多组学在动植物中的研究与应用」,共同探讨空间组学技术全球最前沿的发展,空间组学的技术原理与应用,研究思路与经典案例。直播间更有多个惊喜环节,有机会获得 WPS 超级年会员和各种精美礼品!

👇👇👇

 

精彩内容抢先看



1. 空间组学在动植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以近 20 年间动植物领域发表的高质量文章,介绍空间组学关注的常规物种,帮助您整体把控研究动向。



2. 空间组学解决动植物研究中的关键性难题


植物原生质体提取困难且易引入基因表达偏差怎么办?冷冻切片制作困难怎么办?不同物种或组织实验条件难统一且缺乏可靠 marker 基因及数据库又该如何? 


Stereo-seq 技术通过获得单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组数据,助力发育和分化研究、共性机理或表型研究、解码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多种研究。



3. 案例解析:跟高分文章学习常规思路


研究空间组学热点文章,进行文章共性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分享,跟着成功案例学习,让您事半功倍。



4. 动植物空间组学研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详细介绍现在农业抗病空间多组学计划、畜禽流行病抗病项目方案、经济物种空间转录组与空间代谢组多组学研究计划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让您的科研领先一步。


还想了解更多前沿应用

与更详细的研究思路报告

扫码或点击下方海报报名学习!



内容策划:沈佳钰

内容审核:朱卿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
<![CDATA[真香!博士一毕业,直接回老家县城大专任教,事业编、副教授待遇,外加几十万安家费]]> 2024-10-26 18:01:37.0


近日,一位知乎用户匿名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引发网友关注。

今年博士刚毕业直接回老家县城了。县城的专科学校给大几十万的安家费,事业编制,目前是副教授待遇,两年内提副教授,市里还有 20 万的购房补贴,每个月几千块钱的补助连发三年,还给安排周转房,出门可以刷人才卡,公交地铁免费,当然去市里才有地铁。

目前在家里等开学中,没事走走亲戚,跟以前的同学吃吃喝喝,钓鱼,晒得乌黑。

县城的房子就五六千,不过家里有房也不着急买,房价还在跌,目前准备买个车,考虑整个宝马 x30,但又觉得没必要,想要支持国产买个比亚迪。

之前在上海合租四年,晚上吵死白天挤地铁,现在的日子比起来在上海,简直就是天堂。


 

关于安家费能不能落实

这个我真不清楚,各地的政策不一样,我听到过很多安家费不能落实或者不能完全落实的消息,但我周围的师兄师姐从来没遇到过,所以这点我不能给明确回答。


关于选择问题

我不能说我的选择就是正确的,这只是我个人的选择罢了,我在上海工作过,工资也不低,但是每天上班挤地铁,下班回到出租屋,看不到未来。很多想回来的人都是工作后才想回来,这些事情工作了才会理解。


关于个人眼光

好几个人说我读了博士就 这点眼光这点追求,我更想说一句,博士之间亦有差距,一个普通博跟名校博士、留洋博士没得比,导师的资源也是重要问题,还有前天热榜清华老哥今年十几篇 SCI,我作为一个博士里 lol 段位最高的学渣,眼光高也没用,能力达不到,出身又低,资源也不行, 所以属实是卷不过。 


为啥读博还要租房?

这个属于导师比较常见的操作,我在上海学习但我学籍属于沪外高校,这边人手不够所以我被安排过来了。


关于未来父母医疗问题

好几个说在大城市方便父母看病,首先我虽然在县城,但离中心真不远,其次我当初留在上海工作那段时间,是我父母最累的时候,他们天天辛苦工作省吃俭用,就为了掏空未来的养老钱帮我出个首付,然后在家眼巴巴等着我一年回来那么一两次,在家呆不到几天,还得抢票回去。所以比起看病,身体健康才最重要不是么。


以后小孩教育问题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好,这点我不否认,但首先我目前没孩子, 其次我要牺牲父母的养老钱和健康、我背上 30 年房贷每个月 1w+的房贷、我起早贪黑坐地铁、可见的未来 n 年只能每年在家陪父母呆个位数的时间等等就为了 20 年后我孩子考个好大学,我觉得不值。

关于孩子教育我再补充一点,有人还说我眼光低,未来孩子上学我会后悔,你还指望京沪教育好高考简单,京沪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你了解么?

你有那么多钱?还有你看看海南 70%+的本科率,你还觉得京沪是好的选 择么?另外哪怕是考试考北京卷,也不是人人都能考 600+是不是?

你就那么确定你孩子有那个能力,万一搭上你下半辈子,你发现孩子就四五百分的水平,你怎么办?

还有,高中或者大学给孩子买几个专利、SCI 包装一下送出国或者保研一个名校,比你扣扣搜搜搭上半辈子性价比高多了,这些渠道你了解么?

孩子教育的赛道有很多,普通经济水平的家庭搭上下半辈子强留北上广,几乎是回报率最低的操作,成功率也不算高。抱歉谈到教育有点激动。吃早饭去了。  


关于专科学校的问题

首先专科也有公办院校,所以是正规学校不是啥野鸡大学,其次最近好多学校引进博士,包括包装菲律宾博士,都是为了未来升本科,我这个学校貌 似也有这个打算,但我其实不在乎。


对此,有网友表示:

有的,我就是在县城里的专科学校的老师。确实是这个情况,放假多,而且轻松,没有课就回家了。要是图安逸的话,不要太舒服,回家也不堵车,因为下班时间还没到我就下班回家了,我觉得这样真的很好,一辈子不是只为了孩子未来教育,还有自己,还有自己的父母。


文章来源:知乎、paperRss、学术志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
<![CDATA[施一公团队&宿强团队合作揭示过敏反应关键机制]]> 2024-10-25 16:01:34.0 来源:西湖大学

也许是生命本身就是敏感的,才会有那么多过于免疫的反应。

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这些过度免疫引发的疾病无疑经常会出现在你我身上,或者身边。

北京时间 2024 年 10 月 23 日 23 时,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施一公团队和深圳医学科学院宿强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IgE 介导的高亲和力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人源 IgE 高亲和力受体 (FcεRI) 的二聚化结构,并通过多种生化、细胞和流式实验,证明了 IgE 结合能诱导受体从二聚体转变为单体,同时揭示了这种构象变化对受体激活的影响。

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 IgE-FcεRI 在过敏反应中的关键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也为开发新型抗过敏疗法开辟了新的方向。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29-8


IgE 与过敏反应   |    TITLE


IgE 介导的过敏反应概略示意图


IgE 是过敏反应的核心免疫球蛋白,其与高亲和力受体 FcεRI 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FcεRI 由 FcεRIα、FcεRIβ 和 FcεRIγ 亚基组成,其中 α 亚基负责识别 IgE,β 和 γ 亚基则在受体激活后启动下游信号通路。FcεRI 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高表达,形成 αβγ2 四聚复合物。

过往研究认为,过敏原诱导 IgE 结合的 FcεRI 发生交联,引起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推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而靶向破坏 IgE 与 FcεRI 结合的药物被认为是有效的抗过敏治疗策略。

尽管 IgE 与 FcεRI 的识别机制已被研究得较为清晰,但关于 FcεRI 的跨膜区的研究仍较为薄弱。研究表明,IgE 与 FcεRI 结合不仅影响受体激活,还影响肥大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而 IgE 诱导 FcεRI 激活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明确。


二聚体的 「 钥匙 」  |    TITLE



IgE 介导 FcεRI 复合物激活的工作模型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合生化、细胞和免疫等多种技术,揭示了 FcεRI 在生理状态下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二聚体,顾名思义,就是两个相同的单体,「 拼合 」 在一起。

首先,通过分析型超速离心 (AUC) 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Native-PAGE) 分析,研究团队发现 FcεRI 复合物存在单体 (αβγ2) 和二聚体 [(αβγ2)2] 两种状态。

此外,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LIM-FRET) 技术也检测到了在细胞膜上 FCERI 之间距离很近,很有可能肩并肩地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后续研究表明,FcεRI 的二聚化是由 α 和 γ 亚基在细胞内形成的四螺旋束界面介导的,胆固醇样分子在稳定二聚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生化和体内细胞实验,证实 IgE 结合能够促使 FcεRI 从二聚体状态转变为单体形式。

IgE 的结合,像一把钥匙,成为打开二聚体的关键。

从结构角度看,二聚化的 FcεRI 不利于下游信号的激活,而 IgE 结合的 FcεRI 则以单体形式存在,这种构象转变有助于暴露 FcεRIβ 和 FcεRIγ 亚基胞内段的 ITAMs,从而更有效地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此后,研究团队构建了多种稳转细胞系,包括野生型 (WT-FcεRI)、组成型二聚体 (GCN4-FcεRI) 和阴性对照 (DA-FcεRI)。利用流式细胞术、RNA 测序 (RNA-seq)、qPCR 等多种实验手段,系统验证了不同状态下 FcεRI 激活效应的差异。

最终,团队提出了 IgE 介导 FcεRI 复合物激活的工作模型,为理解 IgE 与 FcεRI 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研究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 FcεRI 二聚体的发现为 IgE-FcεRI 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关键机制见解,并称赞此工作为未来抗过敏疗法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理解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针对 IgE-FcεRI 相互作用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       谢

西湖大学访问人员陈梦莹(清华大学已毕业博士生)为本研究的唯一第一作者,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施一公教授和深圳医学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宿强(原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湖教育基金会、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和西湖实验室的相关经费支持;同时得到了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生命原理技术平台、超级计算技术平台的技术支持。

招聘信息

西湖大学施一公课题组

课题组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手段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课题组计划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向开展交叉学科的探索性研究。

目前正在招聘博士后若干名,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细应聘要求,欢迎积极进取、对前沿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的有志之士加入团队!

招聘链接:
https://www.westlake.edu.cn/Careers/OpenPositions/202405/t20240510_39915.shtml


深圳医学科学院宿强课题组

宿强,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 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以博士后身份加入西湖大学施一公教授实验室;2023 年 7 月转为助理研究员。2024 年 5 月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组建了结构免疫生物学实验室。宿强课题组主要运用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探索重要免疫受体的工作原理。团队致力于基于免疫受体的工作机制,设计并优化具有新表型的免疫受体配体,期望将其应用于免疫治疗,从而推动新一代免疫疗法的发展。

宿强研究员(suqiang@smart.org.cn)已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 10 篇文章,包括解析完整 B 细胞受体结构(2022,Science)、解析完整 γδ T 细胞受体结构(2024a,Nature)以及解析完整 Fc 受体结构(2024b,Nature)。长期招聘博士后,欢迎科研积极、充满进取精神的研究人员加入团队。

主页:
https://smart.org.cn/scientific/investigator/content/post_1140253.html


]]>
<![CDATA[河南高校,获批国家级实验室]]> 2024-10-25 12:30:54.0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第三轮第二批遴选结果的通知》,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申报的 「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 」,经过初审、复核、专家评审及盲样考核等综合考核,成功获批。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卫东教授在指导团队师生进行实验
据了解,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是中央财政支持,由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负责组织开展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旨在通过在全国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人体生物样本中环境化学物质检测,获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化学物质人体内暴露水平,为开展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与支撑,其中生物样本中环境化学物质内暴露水平检测是该项目关键环节之一。
新乡医学院负责建设的 「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 」 主要由省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多是近年来引进的高水平公共卫生及环境化学博士。该实验室主要围绕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承担该项目生物样本中环境化学物检测方法开发、验证和生物样本检测工作。
多年来,新乡医学院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为抓手,坚持科研工作 「 四个面向 」,持续加大高水平专业人才引育、强化国际合作,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并取得切实成效:先后建成了国内一流的 「 雾霾动物和细胞暴露舱 」「 高温与空气污染联合暴露舱 」「 臭氧动物和细胞暴露舱 」「 室内空气污染在线监测系统 」「 瓦斯爆炸模拟装置 」 以及 「 环境与生命分析室 」 等科研平台,走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学科综合实力逐年显著提升,为此次申报建设 「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 」 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验室负责人吴卫东教授说,「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重点实验室 」 的获批,标志着学院环境化学检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为更好地开展高水平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CDATA[Nature 子刊揭示乙肝治愈机制,通讯作者详解 AAV 造模与应用]]> 2024-10-25 12:30:53.0


国内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乙肝干扰素功能性治愈的研究成果[1],该研究构建了真实应答人干扰素的 huIFNAR 小鼠模型,证明了干扰素能够降低血清 HBsAg 水平以及特定的细胞类型可能在实现 HBV 治愈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中使用的 AAV-HBV 小鼠模型在模拟人类慢性 HBV 感染和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腺相关病毒(AAV)因其无显著临床致病性和工程化改造治疗性基因的潜力,已成为理想的基因递送载体。10 月 30 日晚 7 点,派真生物邀请到上述文章的通讯作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基础研究部李锋主任为大家讲解 AAV-HBV 小鼠模型的「前世今生」。AAV-HBV 小鼠模型该如何构建与应用?如何利用 AAV 研究特定基因功能等精彩内容?直播中还有即时互动环节,有机会与李锋主任深入交流探讨,机会难得!观看直播更有定制抱枕、手账本、咖啡杯、计时器等精美礼品相送,赶快点击下方报名参与吧!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报名▼ 



课程亮点:


HBV 研究中不同小鼠模型的应用范围

AAV-HBV 小鼠模型的演化历程与原理

AAV-HBV 小鼠模型在慢乙肝患者功能性治愈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干货满满,参与线上直播课程互动,与顶刊作者一对一交流,答疑解惑祝你冲高分!

派真生物 CRO & CTDMO 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从基因合成、载体构建,到病毒包装的整体解决方案,可全面支持乙肝研究。我们还提供多种基于 rAAV 载体的 HBV 递送系统,可直接、方便、高效地应用于动物实验,欢迎后台留言咨询。


内容审核:潘成

项目审核:李琳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Wang Y, Guo L, Shi J, et al. Interferon stimulated immune profile changes in a humanized mouse model of HBV infec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 7393.


]]>
<![CDATA[掌握这对发文王炸,小白也能轻松冲击高分]]> 2024-10-25 12:30:52.0 来源:丁香科研


经常有医生朋友来问「我,科研小白一枚,下定决心搞一篇 SCI,但努力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


经过我多方咨询大佬,帮大家打探到啦,小白最适合这 3 类:


综述、回顾性研究、数据挖掘


当然,大家要根据发文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但其中有一种类型是怎么都不会出错的,那就是数据挖掘,尤其是霸占 C 位的肿瘤数据挖掘,为什么呢?


7 大优点,各癌种都能挖


可挖数据多、且类型丰富;

分析角度多样,每年都有新热点;

▎省力,无需随访和实验;

▎接收的期刊广,命中率高;

▎原始研究,发的是 article;

▎可晋升,可毕业,可申国自然;

▎周期短,适合时间紧张的人;


有朋友一听到肿瘤,就开始没自信了,这这这,自己能行吗?


行,你当然可以!肿瘤数据挖掘还真不需要有啥基础,你只要知道「DNA 转录成 RNA,RNA 翻译成蛋白质」就足够了。


为什么会说到 DNA、RNA、蛋白质呢,其实,肿瘤数据挖掘围绕的就是这三者,今天重点说一下最好做的 DNA 和 RNA。


——先说 DNA,即基因组学——


大家做的话,聚焦这 3 点:染色体、突变和甲基化其实,做起来很快,举一个例子:


这两篇文章,就是简单的将人群是否发生某基因突变,分成两组,看免疫治疗的预后差异,最后队列验证确实有差异,然后就发了篇 10+ 的SCI。



拿你来说,先选定所在科室的一个癌种,然后从公开数据库挖掘到临床患者的数据,锚定一些可能有关的基因,去分类,看差异,再简单验证一下,就齐活了。


——再说 RNA,即转录组学——


如果说 DNA 好做,那么 RNA 先对来说更具优势,因为它不仅好做,还好发,可做的方向也更多,8 大方向随便选👇



单基因的话,可以做单癌种和多癌种,多癌种更好发,单基因会更简单。多基因通常只做单癌种,多基因的结果较容易被接受。


——王炸:肿瘤数据挖掘 + 预后模型——


我们知道,肿瘤致死率高,所以肿瘤数据挖掘结合预后研究不仅把肿瘤研究的难度降低了,研究价值也更大了,大家投稿会有更多的临床意义加成。


简单来说,预后模型构建可分为 5 步,其实就是「找预后因子→筛预后因子→预后因子组合→模型判断→价值意义」



其实啊,公共数据库,其实就是让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反复复的用,但也可以理解为,挖完了,就没了,你还不开始做吗?


]]>
<![CDATA[深圳医学科学院(筹)睡眠与心血管调控课题组科研团队招聘]]> 2024-10-25 12:30:51.0

根据工作需要,深圳医学科学院(筹)睡眠与心血管调控课题组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科研助理、访问学生等岗位。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致力于探索本能行为(如睡眠)与心血管活动协同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大脑与身体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动物行为的产生不仅需要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系统的控制,也需要内脏器官的配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探索了逃跑行为、光偏好行为、睡眠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Neuron(4篇)和Science等。基于前期工作积累,课题组将以小鼠为主要实验模型,通过动物行为学分析、脑电/肌电记录、心血管活动记录、活体神经活动记录(optrodes recording,calcium imaging)、光遗传/化学遗传学、单细胞RNA测序、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分子遗传操作、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等多种实验手段开展研究,进一步探索本能行为(如睡眠)与心血管活动的协同调控机制,以期为相关疾病提供治疗思路。课题组诚邀您的加入。




招聘岗位及要求



一、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2名)

1.工作内容:
(1)在课题组长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2)独立或协助申请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
(3)协助指导实验室博后、学生和科研助理的研究工作;
(4)协助实验室管理工作。
2.应聘条件:
(1)具有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经历;
(2)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兽医学、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丰富实验经验;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4)能熟练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学术交流;
(5)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优良学术道德、严谨科学态度、强烈探索兴趣。
3.福利待遇:
(1)按照本单位薪酬体系,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具体薪酬根据应聘者资历和成果面议;
(2)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福利,享受带薪年休假、员工体检等;
(3)提供国际水准的研究条件、充足的经费支持,协助符合条件者申请深圳市或国家层面人才引进计划;
(4)如满足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标准要求,可协助申请相关人才补助及相关配套待遇。



二、博士后(2-3名)

1.工作内容:

(1)在课题组长指导下开展独立或合作科研工作;

(2)协助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3)协助指导学生。

2.应聘条件:

(1)在国内外已取得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具有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兽医学、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

(2)在本专业领域发表或即将发表研究论文,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优良学术道德、强烈探索兴趣;

(5)欢迎交叉学科特别是具有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等研究经历或背景的申请人。

3.福利待遇:

(1)提供国内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具体薪酬根据应聘者资历和成果面议;

(2)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福利,享受带薪年休假、员工体检等;

(3)提供良好科研训练和科研环境;

(4)提供国际水准的研究条件、充足的经费支持,并协助申请基金项目;

(5)若符合相关规定,可申请深圳市或深圳医学科学院(筹)相关配套待遇。



三、科研助理(2-3名)

1.工作内容:

(1)协助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生的科研工作;

(2)可在课题组长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3)协助完成实验室安排的其他科研工作。

2.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兽医学、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相关实验技能,有丰富实验室经验者优先;

(2)有责任心,操作能力强,有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3)有较好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福利待遇:

(1)按照本单位薪酬体系,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

(2)工作表现优秀者,根据本人意愿,课题组可推荐申请研究生项目。



四、实验室管理员(1名)

1.工作内容:

(1)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

(2)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以及研究资源的订购、维护和管理;

(3)人员管理,包括接待来访的学者与学生,新进组人员培训,协调设备的使用与共享等;

(4)协助实验动物管理。

2.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有长期工作意愿者优先;

(2)具有独立和高效的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责任心,善于沟通;

(3)有较好的英语读写能力;

(4)有实验室管理经验、小鼠操作经验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申请者优先。

3.福利待遇:

(1)工资待遇按照本单位薪酬体系,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具体薪酬面议;

(2)享受带薪年休假、员工体检等。


访问学生

课题组欢迎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兽医学、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本科高年级学生前来访问学习。

福利待遇:

(1)提供良好科研指导和科研训练;

(2)课题组按深圳医学科学院(筹)补贴标准提供生活补助;

(3)表现优异者课题组可推荐申请研究生项目。



应聘材料及方式


应聘者请提供以下材料:

(1)完整的个人中文或英文简历,包括教育背景、科研经历及成果、主要科研技能、所获奖项、个人科研兴趣等;

(2)请邀请至少2位推荐人发送推荐信(仅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需提供,请应聘者在应聘邮件中注明推荐人信息,并由推荐人直接将推荐信发送至yyyao@smart.org.cn)

(3)其它能够说明科研和工作能力的材料。


应聘者请将PDF版应聘材料作为附件发送至:yyyao@smart.org.cn(邮件主题请注明“睡眠+姓名+应聘职位”),待审核后会尽快安排时间面试。


应聘材料予以保密,待遇面议。


本招聘信息在职位未满前长期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