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爱用中药泡服治疗咽炎的医生可以看看

发布于 2004-04-20 · 浏览 2605 · IP 福建福建
这个帖子发布于 21 年零 2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泡服又称是指将药材饮片放入杯中, 加沸水浸泡后直接饮用的一种用药方法。近几年来, 泡服法因其用药个体化和简单化而被广泛采用, 但其安全性很少受到重视。许多患者存在着“中药药性平和, 无毒副作用, 久用无害”等
错误观念, 许多医生对中药药性缺乏基本了解, 也存在着盲目用药的现象, 致使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现就其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1 品种应用较滥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 涉及花、叶、果实、种子、根及根茎类, 质地不同, 用法有异, 泡服品种必须具备体轻质松, 成分易于溶出, 用量又小者。据此, 我国《药典》仅列出“胖大海”1种; 高校教材《方剂学》列出“西红花、胖大海、番泻叶、肉桂”4种。但从我市5 家医院的应用统计结果看, 品种已达72 种,其中使用频率较高者有30 余种, 如治疗心脑血管的丹参、山楂、草决明、绞股兰, 治疗咽炎的麦门冬、沙参、桔梗、天花粉、金银花、青果、生地、胖大海、山豆根、玄参、菊花、甘草, 治疗大便秘结的番泻叶、大黄, 治疗失眠的酸枣仁以及用于滋补的人参、西洋参、黄芪、枸杞子、何首乌等。这些药材泡服后临床效果如何却少有报道。笔者认为, 泡服饮片皆为干品, 尤其根及根茎类及果实种子类药材, 质地坚硬, 成分复杂, 大多中药的细胞内所含的蛋白质和淀粉, 在未膨胀状态下, 用沸水浸泡, 使其骤然受热而凝固, 细胞壁硬化, 以致阻塞饮片毛细管的通道孔隙, 水分难以进入而有效成分又难以向外扩散,
故有效成分不易溶出。
2 卫生不合格
中药材从采收加工到运输、贮藏、保管、销售, 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 药材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难免污染。泡服中药未经加热煎煮, 微生物及虫卵就得不到有效杀灭。如某院自制的中药茶(麦门冬、胖大海、青果、金银花、生地、玄参、山豆根、甘草) , 8 味药材饮片中就有2 味见有虫卵, 3 味出现霉
斑, 致使6 例患者服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3 用量不准确
经查泡服中药的处方, 无论单方或复方, 剂量均较大, 少者百余克, 多则上千克不等, 如丹参、草决明、山楂各500g,分次泡服。究竟分多少次为宜? 病人很难掌握; 即有具体用量, 让病人自取泡服, 难免带有随意性。如有人泡服丹参过量而致口鼻出血, 泡服人参过量引起顽固性呃逆, 泡服番泻叶过量而出现血压恶性变化、癫痫样发作、急性尿毒症等中毒症状。中药复方, 少者五六味、多则十几味, 混包在一起, 由于饮片形状复杂, 个体单重悬殊, 很难混合均匀, 致使患者有些药物泡完了, 有的还未能服用, 无法保证各种药物的相对比例与原方药相符。如我院一工人因咽炎泡服含有山豆根的中药茶, 前几天泡服无任何反应, 用到最后因山豆根剂量过大,突然出现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大汗乏力、烦躁、抽搐、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
4 疗程难以掌握
治病用药, 应掌握疗程, 中病即止, 不可仅守一方一法长期服用, 否则, 易致蓄积或改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泡服中药由于处方药量较大, 服用者少则10 余天, 多则数月, 医生对病人服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难以进行监察。如一离休干部, 因长期泡服西洋参, 而出现食少、腹胀、恶寒怕冷、心悸、气短等脾阳虚衰症状。老年人因便秘长期泡服番泻叶而出现身体依赖性, 泡服大黄而出现继发性便秘等等。综上所述, 中药盲目采用泡服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不能只强调简、便, 而忽略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夏季霉雨季
节, 无论什么质地的药材饮片, 都不宜采用泡服。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4 年3 月 第20 卷3 期












最后编辑于 2004-07-01 · 浏览 2605

8 3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