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原创)
发布于 2007-05-11 · 浏览 13.7 万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17 年零 36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推荐

水木水生木 已点赞
早在1921年,匈牙利医生Barany就描述了一种以发作性眩晕为特点的征候群,尤其是将患者头部摆放在与重力相关的特定位置时发病,持续时间很短,病程多有自限性。后来, Dix 和 Hallpike 重新确定认了这个综合症,将其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简称BPPV )。他们发现低头时位于下方的耳就是引起旋转性眼震的责任侧。据统计,BPPV是未稍性眩晕中常见的,约占25 %。随着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不断深入,确认这种疾病是由于囊斑上面耳石脱落进入内淋巴液中,随着头或身体位置的改变,这些脱落的颗粒]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造成的眩晕症状。实质上,BPPV的发病在于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 )斑内耳石的变性与脱落,又黏附在囊斑变为漂浮在内淋巴液中,随着头部的运动,这些变性的颗粒就会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形成眩晕的临床症状。因此,更好地理解半规管和球囊以及椭圆囊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膜迷路被骨迷路包围着,在两者的骨膜之间有支持功能的网状结缔组织和血管,其中含有外淋巴液;而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液。胚胎时期,内淋巴系统是外胚层内折形成的,起初仅仅是简单的内折,随后很快就形成了密闭的腔隙,即耳囊,与原始的外胚层发生了分离。至胚胎第七周,内淋巴管系统嵌入中胚层组织,直到第14周它已经达到了成人的大小。随着耳囊的连续性内折,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区域:内淋巴管和囊、椭圆囊及半规管和球囊及蜗小管。膜性耳蜗包含着Corti器,负责着声能的转换。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构成了固有膜迷路,司理着位置与运动的感受器。最后,内淋巴管构筑了内淋巴和珠网膜下腔之间的交换。除了耳蜗感受声音的听觉部分外,内耳还含着前庭部分,负责感受运动和维持机体的平衡。正如所知,前庭部分包含在骨迷路内,构成膜路的后上部分,主要由球囊、椭圆囊和三个半规管组成。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7 万
423 1168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