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吴清玉教授
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兼心脏中心主任、心外科主任,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工作,1982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和1993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和1992年两次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查理王子医院任访问学者。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5-2004年2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管医疗和护理副院长、心外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至今,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心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委、欧洲心胸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亚洲心胸年鉴》、《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医刊》等刊物编委。
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和有关基础研究工作,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领域皆有突出建树和创新成果,特别是疑难复杂先心病的手术疗效达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首创了四种手术新术式治疗复杂心脏畸形,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其中Ebstein畸形解剖矫治术被国际权威心外科专家认为是治疗Ebstein畸形的重大进展,美国同行还专程来北京学习此项技术。他解决了法洛四联症和冠心病外科治疗上的关键技术问题,将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手术死亡率从10%降低至0.8%,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99%以上,达国际先进水平。做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科研项目 “疑难先心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和“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以来,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心房心室双调转手术、Ross手术、为晚期冠心病患者植入左心辅助装置两年后又成功进行心脏移植等12项高难度手术,疗效满意,使许多以往不能救治的病人获得了手术和彻底治愈的机会。鉴于他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突出成绩,2001年被亚洲心血管外科学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推选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常务委员,2005年被聘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发表学术论文213篇,第一作者83篇,其中在美国胸心外科杂志和美国胸外科年鉴发表9篇,超过我国内地同期在上述两种刊物发表的同类论著总数的1/3(1965-2004年);被SCI收录25篇;国际会议上报告15篇。主编《心脏外科学》、《冠状动脉外科学》和《心血管外科护理学》3部专著,参加撰写著作6部。至2004年底,做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30人,硕士11人,其中4人已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
2000年以来,先后5次应美国专家邀请赴国外进行手术示范和学术交流,成功地为当地20余例严重复杂的心脏病患者施行了手术,疗效满意,很多患者家属从国外寄来感谢信和照片。由于他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连续四年被评为卫生部医科院优秀党员(1995-1998),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9),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2002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党员(2005)。自2002年以来,在心血管外科的主要领域先后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1月7日吴清玉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