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差距-兼论科研方法

1.研究人员的敬业精神。到我们实验室来的大牌教授(国际上非常有名)都很敬业。敬业不代表夜以继日的工作,更不代表牺牲家庭和身体健康。我见过的知名教授几乎都有自己的休息时间,都有业余爱好。他们之所以比别人好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思维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有时也有运气。他们都不“玩”科研,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他们很谦虚,很严肃,他们很乐于说“我不知道”。他们对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初级问题)都很认真的回答,看到你最终听懂并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有时笑得象孩子。他们不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到我们实验室来的国外的学生很节约,他们比我们刚进实验室的硕士还节约,手套可以反复用,看到我们浪费他们会心疼。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很多时候表现的不够professional。这是最大的差距。
2.科研的社会分工。科研发展的高级阶段的标志是分工的细化。不是自己的领域的工作自己可以不做,但自己的领域自己要当老大。国内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就象时装表演秀,充斥着时髦的概念和粗劣的工作。回顾以下历史,我们国家有国际声望的专家至少在出名前都是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一个方向一直不断的耕耘下去,有些老先生一直为一个课题工作了一生。国内的教授好大,好新,一个实验室什么都做。这样很难做出象样的工作。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经费很少,研究相关的产业链条非常不发达,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做,必然影响科研思路和实验结果。
3.科研和后勤行政不分。科研人员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超过了研究本身,甚至某些专业人员的精力无法集中在科研上。研究人员有点成就成了老板,忙于杂事(美其名曰管理),离开实验室,过早的结束了科研生命。后勤和行政人员起不到服务作用,有时还不如没有他们更痛快。研究人员的地位低,没有权利管别人就要受人管。奋斗到管别人时会发现失去了自我。这种情形在很多地方相当普遍。
4.国家投入少期望高。支持科研的是经费,并非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可以从公司获得支持,中国的公司整体科研水平非常差(不是一般的差)。国家投入时一要看关系,二要听口号。关系好,口号响,再给你塞几家无关的单位一起“合作”。口号喊完了,面对少得可怜的经费,于是有了方舟子们指责的种种现象。无奈,我相信没有人不想好好出结果,但为了生存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国家的钱来自税收,税收呢,不说也罢!
这些事情不是平头老百姓管得了的,凑合过吧!
面对科技大口号,我想乐观,但实在是找不到乐观的理由,至少是现在。
最后编辑于 2002-12-21 · 浏览 4.6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