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大急救” 建立新型紧急医疗救援体系
——医疗急救指挥系统不完善,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尚未建成;院外急救网络缺乏合理布局,城区急救网点较多,而郊区急救网点覆盖率低,急救反应时间长;新建小区急救网点缺乏远景规划;现有急救网络中,急救硬件设施滞后,抢救方式单一,仅能利用地面急救车。
——急救体制基本采用医院模式,人员、知识、技能及装备也是医院结构。这样,在院外处理危重病人时,尤其在发生灾害事故时,就会陷入束手无策困境。
——没有树立大急救新理念,没有根据国内外急救运转现状和经验规范急救市场,充分调动急救力量,合理分配急救资源,统一急救电话。例如,紧急呼救电话分别为匪警110,火警119,交通事故122,急救120、999,未能统一为一个号码,未实现联网互动,资源不能同享。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10月11日国际减灾日文告中曾指出: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和伤害。 面对灾害挑战,我们必须更新医疗急救理念,建立现代医学救援的新观念,必须倡导“大救援”的观念:现代急救医疗和急救服务、运作,是一项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事业,它早已逾越了医学科学的范畴,必须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例如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事件救援中,集***、消防、医疗救援于一体的“9·11”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EMS)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EMS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80年代逐步完善,在医学救援人员知识技能、装备、社会民众急救培训方面都有明确标准;其急救队伍大多是由经过系统紧急救灾脱险训练的消防队员组成,他们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急救医学培训,通过考试后,获得急救医师或急救技师资格,兼具救灾脱险和医疗急救两种技能;其作为城市危重病人现场抢救成功标志的心脑猝死抢救成功率,已达到25%—30%。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急救体系总体来说还处于传统的医院内封闭模式,医务人员缺少院外环境尤其是条件恶劣环境下的专业技术训练和最新EMS知识,面对重大灾(疫)情时难以运作。例如北京的心脏猝死现场抢救成功率尚不到1%,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当今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奥运会、世博会几年以后将在北京、上海举行。作为国际开放的大城市,树立大急救新理念,尽快与国际接轨,实现城市救援网络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急救资源共享与合理分配,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 急救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现代救援体系的建立,不仅仅依靠投入大量资金,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更在于相关人员在知识上、素质上、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与提高。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急救体制提出以下建议:
1、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以医院为模式的框框,尽快请各方面专家以科学为基础充分讨论,作出科学决策。
2、整合急救资源,将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紧急呼救电话统一为一个号码,以利全方位紧急救援。
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EMS机构,并根据地域等设立若干个EMS点,形成网络,以缩短救援半径和救援时间。
4、EMS人员的知识技能与国际接轨,接受发达国家相关培训并获得证书;救护车等硬件设施按照EMS标准装备。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试点予以支持,争取国际相关部门在技术培训上予以合作支持。
5、将急救重点放在社区、街道、公共场所及家庭,主要抢救发生在院外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病人,处理城市突发事件,以及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人力、物力、财力等要依此配置资源。
6、大力普及医学救援知识技能。在开展卫生救护、现场救护培训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第一目击者”的急救知识、抢救技能等相关培训。当前尤其应该对公安、消防、旅馆饭店、旅游交通、矿山电力等遭遇灾害事件机会较多的部门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能自救互救。
做为急诊医学工作者的您,对此问题也拥有绝对权威的发言权:)
二十世纪最后的十年,是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全世界减灾的十年。
我们错过了,但是没有关系。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
我们如果能认识到我们的急救水平有欠缺,那我们就能迎头赶上。
sars一点也不可怕,死亡一点点人。但是,这次政府也做得不错。能做到全体反应,全面扑灭sars病毒。
sars 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地震。
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了24万人。创造历史奇迹,一次地震死亡最多的人数。
这种吉尼斯纪录我们不要为好。
这很正确。急救的意识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人的根本态度,人是最为重要的,希望越来越这种声音。
地震并不可怕。
不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别国。
可怕的是,对地震没有应对措施。
红十字协会国际联合会IFRCS,在新加坡的仓库里存有20万份血浆。
如果,76年唐山地震时,我们得到这20万份血浆,我们会死24.2万?
IFRCS的仓库不仅在新加坡,智利的圣地亚哥,法国的马赛,巴拿马运河区。
仓库全部设在机场旁边,四小时能飞抵目的地。
反思反思!
美国的911灾难过去快两年了。
他们的救治工作也做得相当不错。这当然是与我们国家对比而言。
但是,如果以当今的科学技术而言,象美国的911袭击事件在抢救中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
那就是改变抢救的模式。
改变的模式是先稳定病情,然后再送往医院抢救。
做法就是,在世贸中心的交通要道上,通往医院的主要路口,距离世贸中心300-500米,建立几所临时抢救医院。
临时抢救医院,当然可以比救护车上拥有更多的抢救设备。更多的抢救药品。更多的抢救人员。
临时医院的目的是维持病人的生命,做好生命支持的必要手术。
象有颅脑损伤,胸部损伤的伤员,完成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并且,临时医院有大量的便携式呼吸机。完成气道保障手术后,在配上一台呼吸机,然后再将伤员送往医院。
象大出血伤员,可以先行手术止血,简易的手术,止住活动性出血。
并且,根据伤员的现有血压,与送往医院的路途长短,在较大的安全系数为前提。
选择,大血管输血,深静脉脉输血,上下腔静脉输血,动脉输血。确保在运送途中,伤员的收缩压能保持在90mmHg左右。
这样,临时医院可以配备大量的血液,血浆。
根据对每辆救护车上的伤员的检查结果,对伤员进行所需要的生命支持设备的配置。
临时医院,必须是平时有配置,有训练,到大灾难事故中使用。一些帐篷,一些救护车,几分钟内搭建完成。
目的是使一切运送中的伤员,生命都处于比较稳定,而且,有抢救措施在不断改善伤员的生命体征。和完善的监护设备,不断了解伤员的体内状况。
南京小汤镇中毒事件造成了四十几人的死亡。
死亡的多少我们是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做我们一切能做到的事。
可以想象,当时中毒人群和整个城市都是极度的恐慌。四十几人死亡,起码有四百人中毒,还有没有中毒者,因为在同一家店用餐,也会怀疑自己是否有中毒。
道路上,医院前挤满了中毒人群……
这时,市长必须出来指挥,当然,在省府所在地,省长也可以出来指挥。
但是,省长市长毕竟不是医生,不过可以借脑袋用一用。
借谁的脑袋用?
随便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把他拖在身边,利用急诊科主任的知识,在发挥市长省长的权力,就可以命令式的下达下去。
首先是中毒者的运送问题。
一个电话打过去,叫省、市运输公司调集大巴。当然,还要有财会人员在身边,立刻特批特办。需要特事特办的以下还有。
第二是解决场所问题。
因为需要抢救和观察的人数极多,有可能是四五百人。
如果再加上家属,就更加庞大的人群。把这些人群放到任何一家医院里不管是急诊科,还是抢救室,还是门诊大厅都会被挤得水泄不通。
根本无法展开抢救工作。比菜市场还热闹。
这种情况下,如果死亡一人,都会变成群体的恐慌。
当然,医院里如果有大礼堂,又有电梯上下,就利用大礼堂为抢救场所也是可以的。
在有市长省长在场指挥的条件下,首先的抢救场所应该是宾馆。
二星三星级的宾馆作为抢救场所,大大分散了人群。
又市长省长出面,宾馆打成二折三折的都可以。
特事特办,市长省长写出有xx部门支付费用,宾馆经理写出以多少折扣价租给市里抢救使用,一切都是白纸黑字,没有日后的纠纷。
第三条,解决了中毒人员的运送问题,又解决了抢救场所问题。
主角要上场了,那就是医生和护士,市长省长手中至少要拖住两个三甲医院的院长。
有院长调配本医院的医生护士。
院长也不知道,那位医生有空,那位医生正忙着无法抽身。
说实话,医生都不愿意去抢救,如果自己没有当班——值班。更是不想去抢救。
跑到抢救室去抢救,有的医生都不愿意,更何况,要到陌生的宾馆去抢救。
不把中毒人群放到宾馆去,而放在抢救室里,那几乎是人挤人,一件抢救工作也做不了。
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只有院长下命令。
xx医生调往那间宾馆,xx护士调往那间宾馆。
在这之前,市长省长应该先下到命令。
这是对院长下达命令。xx院长:如果你让不该死的中毒者死去,就拿你是问。
先得给院长一定的压力。但是,这种场面不死人,几乎是不可能。但是,死亡人数可以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院长再给医生一点压力,特别是那些不想去的医生。
医生们会有很多借口,我正在做某某事,走不开,放不下。也许医生真有不能放手的事情。
但是,院长可以使用职权,停止当天的手术。
这样可以腾出几部分人员来。
外科医生也要低年医生,主要是观察病人,记录病情。
麻醉师,抢救的主力。
暂停手术,还有一个好处是能腾出十几台麻醉机,当然最好使用呼吸机。轻便是麻醉机也能用于抢救。
内科医生,除留守医生,比值班医生多一两人外,全部投入抢救。
护士,内科外科各调三分之一,手术室调用三分之二。门诊急诊科护士能调多少调多少。
药品是个难题,种类多,数量大。搬动不方便。
抢救措施,按病情,集中同一类病情抢救。
能走动的中毒者,病情最轻。(这是看到时候的病情,病情还会发展)
喝水,抠咽部,自行呕吐,再喝水,再吐。
病情重,不能坐起来,要下胃管,进行冲洗。
需要洗胃的病人,也集中在一起。
最后是需要抢救的病人。
昏迷病人,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病人。洗胃是次要的,维持生命是主要的。
这部分病人,由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和麻醉师共同负责抢救。
这部分病人,还是放在医院里抢救比较适宜。
当然,能搬动呼吸机,监护仪,和大量的抢救药品。放在宾馆里抢救也是可以的。
分清轻重病人,这需要时间。
把轻病人,和没有生命危险的重病人(指那些需要洗胃,病人清醒,血压正常,没有呼吸困难的病人)可以留在宾馆里抢救。
留下三个麻醉师,用来预防病情恶化。
其余的麻醉师,把危重病人,在监护下,在有呼吸保障下送回医院。
在原来的抢救室附近,围出十几张病床,在将手术里的呼吸机,ICU里的呼吸机全部集中到这里。
把大批病人甩在宾馆里。留下十几名医生护士。当病情恶化或者加重,在稳定病情下,在有监护下将病人送回抢救室,或者就地抢救都可以。
关键是抢救,要有设备有药品,有人员。
现在,一些电视台有现场抢救中毒的镜头。医院被围得水泄不通。那哪能抢救呀。
比菜市场也拥挤。轻病人,重病人加上家属,真是人满为患。
写这些都是亡羊补牢。
有补也不错。没补更糟糕。
当然,作为市长可以事先考虑到我市有可能出现,大批量人员中毒事件。然后,由院长去构思对两百人中毒的抢救,对三百人中毒的抢救。
构想出思路来后,在进行一次现场演习。这就叫未雨绸缪。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现出来,并且解决掉。
中国的市长省长不是市民选举出来,亲自指挥,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意义不大。
国外的市长,如果能亲身指挥抢救,在市民中影响极大,为他的连任获得更多的选票。
市长省长先要有为民着想的念头,否则,以上的抢救是不可能实现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