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西药研究的相互借鉴
查看病例
一、 理论体系
中药在产生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例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其应用以中医的“藏象”、“病因病机”、“四诊八纲”、“治则治法”等理论为基础,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选择适当药物配伍而成,药味药量的增减可改变原有功能主治,一方可化裁为另一方以适应新的病情要求,具有鲜明的规律性,符合辨证观、整体观、系统观,蕴含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中药又产生新的制剂、炮制、鉴定理论。西药也有合成、制剂、分析以及分子结构与药效关系等理论,但没有中药理论体系完备,还必须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更好指导实践,同样中药理论要用现代科技去解析,才能更好指导中药研究。
二、 研究过程
中药是在大量的临床基础上产生,先实践后理论,西药是建立在大量的动物试验后用于临床,先理论后实践,看起来相反,却都有道理。中药在有些毒剧药的开发上可以借鉴西药的研究过程,先进行动物试验,以免盲目使用造成危险;西药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也会发现新的作用,产生新的药物,所谓“老药新用”,例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心肌缺血等。
三、 来源
中药来源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许多外来植物如乳香、西洋参、番泻叶已成为重要中药。西药向中药借鉴则表现在许多西药来源于中药,例麻黄素、青蒿素、紫杉醇等,据统计,1983~1994年间世界上生产上市的522种新药中,44%来源于中药等天然药物,或基于天然药物的合成、半合成品。尤其是在抗癌、抗感染药物的开发研究中,中药等天然药物有着重要的地位。1984~1995年间经美国FDA批准的31种抗癌新药中,61%来源于中药等天然药物。
美国科学家利用植物分泌药物,或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这些使人联想到中药本身就来源于植物或动物,例牛黄是牛的胆结石,珍珠是蚌壳内膜受刺激形成,与现代西药研究的尖端成果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或许可从中药中得到启示更好地开发西药。
四、 制剂方面
古代医家为方便使用,提高药效,将中药制成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近几十年来,利用现代西药学科技手段研究中药更是突飞猛进,如采用生化提取、高效分离技术等,剂型扩大到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对中药炮制的机理也进行深入研究。许多中成药还引入西药的质量标准,有的定性,有的定量,对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市场规范起到很大作用。科学是相互渗透的,西药在发展剂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中药丸散膏丹的启发,直到今天,中西药均有膏剂这种剂型,所以中西药在制剂过程中,相互吸取,共同发展。
五、 疗效方面
中药在疗效方面为达到象西药那样迅速、强大的效果,对剂型进行改革,中药急症的研究就是向西药借鉴,如升压药片改为注射剂,治疗心绞痛的胶囊改为滴丸等。另一方面,中药疗效温和,作用持久,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有独特之处,如日本人证明对46种疾病,中药比西药有效,其中包括更年期障碍、肥胖症、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白内障和神经痛等,国内外正在这些病种上不断研究,希望利用中药取得突破。西药也运用现代科技,研制出控释制剂、缓释制剂,以期达到疗效温和、作用持久的目的。
六、 毒副作用方面
中药的毒副作用一般较小,为国人津津乐道。相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西药的毒副 作用越来越被重视,例前一段时间全面禁止含PPA(苯丙醇胺)的药物,再次向人们敲响警钟。西药也一直朝降低毒副作用方向努力,以达到象中药几乎无毒副作用,例许多西药经结构斥分后明显降低副作用。西药还借鉴中药复方药物成分低,多靶点作用原理,选择合适的西药组成复方,以抵消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总之,中药与西药在理论体系、研究过程、来源、制剂、疗效、毒副作用等诸多方面均可相互吸取,相互借鉴,但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中药如何借鉴西药以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也确实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吸取更多现代医学精华,发展到更高水平;而在西药借鉴中药方面做得不够,虽然西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要求,但不管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更好治病救人的目的,最终与中药的某些特点相符。中西药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相互共存、相互借鉴,为抵御疾病发挥各自的作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