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守护 乙肝血液传播的故事
一、血染的领带
1996年夏天,岭南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县汽车站里,刚大学毕业的张琳带着十三岁的堂妹张宁和十六岁的弟弟张辉,准备坐车去省城的新华书店。
中巴车里闷热难耐。张辉靠窗坐着,旁边是一位穿绿色军装的年轻人。他肩上有星星徽章,身板挺得笔直,像一棵松树。
车子开到半路,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辆小轿车违规超车,司机猛打方向避让,客车狠狠撞上了路边的水泥墩。
“张辉!”张琳惊叫起来。
张辉的左臂被碎玻璃划开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往外涌。就在这时,坐在外侧的军人右臂也被划伤,血从几处擦伤中渗出——张辉流出的血,正巧流进了军人的伤口里。
军人反应极快,立刻从背包侧袋抽出一条橄榄绿的领带。“用这个!”他单膝跪地,用牙齿和左手配合,迅速把领带绑在张辉手臂靠近肩膀的位置。“压住这里,用力!”他指导张辉自己按住伤口,却对自己的伤毫不在意。
接着的二十分钟里,他冷静指挥轻伤的人疏散,用学过的急救方法为重伤者止血,直到救护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
二、秋日的因果
三个月后,秋天悄悄来了。县医院感染科主任张建军正在查房,翻看一份新病历:李伟,23岁,现役军人,诊断为急性乙肝,皮肤和眼睛都发黄。
“小李同志,”张医生看着入伍体检报告,“你入伍前检查是健康的,没有乙肝。最近有没有受过伤?或者接触过别人的血?”
李伟脸色蜡黄,努力回想:“三个月前……我在城东路段遇到一场车祸,参与救人。当时我的右臂擦伤了。”
张医生若有所思。
几天后吃晚饭时,张辉随口说:“那次车祸帮我止血的那位解放军叔叔,后来不知道怎么样了。”
“城东?军人?”张建军放下筷子,“张辉,那军人是不是右臂受伤了?”
“对!他手臂上有好几道伤。”
张医生沉默了。他忽然想起科室里那位年轻军人,想起车祸的时间,又想起乙肝的潜伏期——一般两到五个月。
女儿张琳看出父亲神情不对。追问之下,张医生轻声说:“科里收治了一位军官,就是在那次车祸中受的伤,现在确诊了急性乙肝。”
张琳心头一沉。她立刻明白了:弟弟的血,通过伤口,把病毒传给了那位救人的军人。
她记得妈妈林小雨说过:“乙肝会通过血液传播,尤其是伤口碰到了带病毒的血。”而弟弟从小就携带乙肝病毒,只是平时不发病。
那一刻,她既感激,又心痛。
三、命运的重逢
在张医生的规范治疗下,李伟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出院那天,他和战友一起送来一面锦旗。
“张主任,真的太谢谢您!”李伟声音诚恳,“来之前我很害怕,听说这病治不好,还会变成慢性……”
“别担心,”张医生接过锦旗,温和地说,“大多数身体好的成年人,免疫系统都能把乙肝病毒打败,就像感冒一样慢慢好起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低沉:“但孩子不一样。他们的身体还在发育,抵抗力弱,一旦感染,很容易变成‘长期携带者’——也就是一辈子都带着病毒。”
他望着窗外沙沙作响的梧桐树,轻声说:“我爱人和她的两个孩子,就是小时候感染的。那时候没有疫苗,医疗也不发达,没能治好……他们已经和病毒共处很多年了。”
李伟怔住了。他没想到,救他的医生家里,也有这样的遗憾。
张医生拍拍他的肩:“病毒虽然清了,肝脏还需要时间恢复。接下来半年甚至更久,你都不能太累,更不能逞强。”
这时,他转向一旁的女儿,笑着说:“小琳,过来。这位就是李伟同志。”又对李伟认真地说:“小李,这是我女儿。那天车祸,你救的是她的弟弟。我们全家,一直记着你的恩情。”
张琳走上前,望着李伟,眼里闪着光:“原来是你!那天真的太谢谢你了!”
李伟也认出了她——那个在车祸现场焦急的女孩。他从她清澈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理解。
因为这场病,也因为这份特殊的缘分,两颗心慢慢靠近了。在张琳的陪伴下,李伟平稳度过了恢复期。1998年6月,他们结婚了。
婚后,李伟总觉得体力不如从前。一次晚饭后,他看着手臂,轻声说:“部队问我要不要转岗,或者转业。”他停顿了一下,“但……”
张琳握住他的手,什么也没说。她知道,那身军装,是他一生的骄傲。
四、雨落长江时
婚后不久,长江流域连降暴雨。1998年7月15日,李伟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驰援九江抗洪前线。
那时,张琳已经怀孕了。她想等丈夫下次打电话时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可这句“我有宝宝了”,永远没能说出口。
8月初,暴雨不停,江水猛涨。广播里传来消息:九江某段大堤发生决口!张琳正在医院做产检,心一下子揪紧了。回家后她立刻打部队留守处的电话,却一直没有确定消息。
第二天黄昏,部队领导上门了。他们神情沉重:“李伟同志在决口处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最后因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英勇牺牲。”
张琳呆立原地,手不自觉地抚上小腹,泪水无声滑落。
窗外,暴雨如注,仿佛天地也在为英雄哭泣。
五、未完成的守护
回望这一切,一条由“守护”编织的命运之线清晰浮现:
一次车祸中的挺身而出,救了一个少年,也埋下了命运的种子;
一次抗洪中的奋不顾身,保住了千万人家,却让一个小家的守护永远停在了那个夏天。
从林小雨到李伟,这个家庭的悲欢,正是中国抗击乙肝的缩影。
曾经,我们无力阻止病毒在亲人之间传播;
如今,每一个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都会打上乙肝疫苗——这道“生命之盾”,已守护了亿万孩子。
这些进步,是用无数家庭的泪水和牺牲换来的。
它们筑起了一道比堤坝更坚固的防线。
李伟的守护,并没有随着江水远去。
它藏在张琳腹中那个新生命的胎动里,
藏在每一次疫苗注射的“咔哒”声中,
藏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里。
这份未完成的守护,
早已化作永恒的守望。
(本文是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内容创作的健康教育素材,人物与情节为艺术虚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