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必困只是“吃多了”?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李佳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餐后困倦,是血糖波动拉响了警报。
“医生,我一吃完饭就睁不开眼,是‘晕碳’吗?”
门诊时常听到患者如此描述餐后困倦。研究显示,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与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约22.0%[1],但其背后远非“晕碳”这般简单。
当患者主诉餐后嗜睡时,我们应警惕何种内分泌调控失衡?这究竟是正常的生理波动,还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窗口?让我们拨开迷雾,从专业视角审视餐后困倦的深层机制。
1、餐后犯困为哪般?
从消化角度分析,在进食了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大餐”后,餐后负责维持人体安静状态的副交感神经将会开始活跃,它会使胃肠的血供开始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至消化系统,从而轻微影响脑部血供[2],这些因素均会引起餐后的困倦。
不过,这些并不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激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由于血糖的升高及脂肪的摄入,人体中促进降糖的胰岛素与促进消化的缩胆囊素均会分泌增加,这两种激素均对睡眠具有促进作用[3]。其中,胰岛素的分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这是“晕碳”的重要原因。
2、 什么是“晕碳”
在了解完胰岛素后,“升糖指数”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它反映了某种碳水化合物相关的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一般而言,加工越精细,膳食纤维越少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5],如精细米面,精加工肉类等。
“晕碳”实际上与人体对这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不能耐受有关,特别是在进食了大量精细碳水后。由于血糖升高较多,胰岛素被迫“大量动员”,促使保持大脑清醒的激素食欲素减少,而5-羟色胺等促睡眠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在持续高胰岛素血症下,引起了人们的睡意与疲倦感增加[3],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晕碳”。
3、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晕碳”
德国的一项研究将工人分为肥胖组及非肥胖组,分别给予不同组别的饮食模式,结果显示:肥胖工人的睡眠时间较非肥胖组有明显增幅[6]。事实上,胰岛素的分泌不仅与进食有关,还与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相关。
对于从事体力活动及饭后有规律运动(如爬楼梯)的人群而言,其血糖升高幅度将会显著减低,分泌胰岛素较少,“晕碳”的症状将会不明显;与之对应的,经常久坐、饭后不运动的人群,及本身对胰岛素不敏感的人群,如老年人、肥胖人群等,因胰岛素更易分泌增加,将会更大可能“晕碳”[7]。
4、“晕碳”的危害与预防
1.“晕碳”到底有什么不利影响
可能部分人认为,若无糖尿病病史,餐后偶尔犯困没有太大关系,甚至还有补充睡眠的好处。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若放任血糖升高与胰岛素大量分泌,将会造成胰腺负担过重,长久以往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有向糖尿病转归的风险。
另外,餐后困倦与成人注意缺陷、老年认知能力下降等疾病也有一定关联性[1],对于某些职业如司机、建筑工人等更是容易增加工作事故风险[7],需要引起重视。
2.怎样避免“晕碳”
为防餐后出现困倦,在饮食上,除了尽可能避免大量摄入高脂、高碳水等明确可致人困倦的食物,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水果,搭配膳食纤维以延缓糖分吸收。进食更多膳食纤维,使得血糖波动更加平稳,同时,大量饮水及少食多餐也将产生益处[2]。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减少饭后马上休息的行为。饭后立即入睡,便是在血糖经历波动时强制身体休眠,不利于其平稳调控。有研究指出,仅需抽出30分钟时间运动,便能有效减轻餐后的困倦[7]。建议应在用餐后适当活动,给身体一些时间来处理升高的血糖,这能帮助血糖曲线回归平稳,有效缓解困倦。
5、小结
从血糖角度出发,大量进食后的产生困倦感,极有可能是因为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从而出现了“晕碳”,身体因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出现疲乏。为了有效预防,我们需要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豆类和全谷物替代精制米面,让血糖平稳上升,并在日常注意饮水与控制进食量,从而有效守护餐后的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