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十年“心病”寻因路:从“心绞痛”到“胃肠紊乱”,最终锁定共病性焦虑的曲折历程

精神心理版达人 · 发布于 4 天前 · 来自 iOS · IP 河北河北
444 浏览
icon美杜拉之血 达人已点赞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患者38岁女性,中学教师,就诊时间:2023年9月(于我科首次就诊)

【主诉】:反复发作性心悸、濒死感10年,伴持续紧张、多虑及多种躯体不适2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及既往史】

现病史:患者的求医之路始于10年前。2013年夏,在面临职称评审的巨大压力下,她首次于深夜突发心悸、胸前区压榨感,呼吸急促,伴强烈的濒死感,持续约20分钟自行缓解。此后,类似症状如“幽灵”般不定期发作,每月1-2次,多在劳累或情绪波动后,且常在夜间出现,多次于急诊就诊。心内科系统检查(包括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CTA)均未见器质性病变,初步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予普萘洛尔口服后,心悸症状有所减轻,形成“发作-吃药-缓解”的模式,但患者内心对“心脏病”的恐惧根深蒂固。

 约5年前,症状出现“转移”。心脏症状相对减轻,但消化道症状凸显为首要矛盾。患者出现持续性上腹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以及腹泻与便秘不规则交替,进食后腹胀尤为明显。她辗转于多家医院消化科,两次胃镜、一次肠镜均仅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先后接受过匹维溴铵、益生菌、奥美拉唑及中药调理,效果均不显著且不稳定。此阶段,她对食物的选择变得极为谨慎,社交聚餐成为负担。

 真正的转折点在近2年。患者的症状不再局限于特定器官系统,而是全面“泛化”与“升级”。

 首先,是持续存在的“自由浮动性焦虑”,终日精神紧张,担心自身健康、家人出行安全、工作中出现纰漏,感觉“坏事即将发生”,但无法明确指向。

 其次,出现了典型的“预期焦虑”与“回避行为”。她开始不敢独自乘坐地铁、电梯,不敢去电影院或超市等人多拥挤的场所,因一旦身处其中,便会出现心悸、出汗、手脚发麻、强烈的窒息感和逃离冲动。她清晰地描述了一次在早高峰地铁中,因感到“马上就要失控尖叫”而仓皇逃窜下车的经历,此后对密闭公共环境敬而远之。

 再者,工作能力受到严重冲击。作为教师,她发现自己备课时常“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自感下降,更害怕在课堂上突然“脑子空白”或“失控出丑”。

 至近半年,情况进一步恶化。出现顽固的早醒(凌晨2-3点醒来后难以再入睡,脑海中反复思虑各种担忧)和入睡困难。日间感到极度疲劳、精力竭蹶,对原本喜爱的阅读和园艺也兴趣索然。虽然情绪底色是焦虑和烦躁,但也时常因自身状态感到沮丧和无助,不过,始终未达到持续性的深度情绪低落,也无明确的自杀观念。

 患者曾于一年前在外院精神科就诊,考虑“广泛性焦虑障碍”,处方艾司西酞普兰10mg/日。但服药第一周内,焦虑感反而加剧,并出现严重恶心和性功能方面副作用,患者自行停药,并对精神科药物产生了深刻的恐惧与不信任,认为“我这身体受不了这种药”。

既往史:无特殊躯体疾病史。无物质滥用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大学教师,性格追求完美、谨小慎微。其母有“神经衰弱”史。家庭关系和睦。

【检查】

体格检查:躯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

精神检查:

 一般情况:意识清,衣着整洁,由丈夫陪同入室。接触合作,但交谈中频繁搓手,姿态僵硬,眼神游移,对环境声响(如关门声)表现出惊跳反应。

 认知活动:

感知觉:未引出幻觉及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思维联想速度正常,内容围绕躯体不适与灾难性担忧,如“心脏跳得快会不会猝死?”“肠胃不好会不会是癌症前兆?”“在电梯里晕倒了怎么办?”存在明显的“灾难化”认知模式。无妄想内容。注意力因焦虑情绪影响难以长时间集中,记忆力自诉“变差”,智能正常。定向力完整。

 情感活动: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一致。在大部分时间表面维持平静,但谈及症状对生活的影响时,情绪瞬间决堤,哽咽流泪,自责“拖累家庭”。情绪底色为高度紧张与警觉,伴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同时,流露出对治疗的矛盾与无望感。

 意志与行为:有强烈的求治动机,但又对治疗(尤其是药物)充满恐惧和回避。行为上表现为广泛的回避行为(回避公共场所、社交活动),对可能引发不适的环境高度警觉。无冲动、攻击或自伤行为。本能活动尚可。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脑电图均正常。

 2· 心理测评: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32分;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6分;PHQ-15(患者健康问卷-15,躯体症状筛查):18分。

【临床诊断】

初步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 (F41.1)

鉴别诊断:

  1. 躯体形式障碍:症状长期聚焦于躯体,多方检查阴性。但患者能接受症状与情绪有关的部分解释,且焦虑核心症状突出。

  2. 惊恐障碍伴场所恐惧症:存在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和典型的场所回避行为,符合诊断标准。

  3. 伴有焦虑的抑郁发作:存在兴趣减退、疲劳、睡眠障碍,但情绪低落非核心,焦虑和回避行为是主导。

最终诊断:惊恐障碍 (F41.0) 伴场所恐惧症 与 广泛性焦虑障碍 (F41.1) 共病。

【治疗经过及结果】:这个病人的治疗,与其说是下医嘱,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谈判”与“陪跑”。她的情况不是一张处方能解决的,核心矛盾在于:她对“药物”二字本身已经过敏了。

第一阶段:头一个月,不看病,先看人(第1-2次访视)

第一次见她,听她带着哭腔说完十年求医史,尤其是提到吃艾司西酞普兰生不如死的那一周,我就知道,这次绝不能急着开药。方子一开,她可能就再也不会来了。

我那会儿主要干了三件事:

1. 给她“卸罪”:我明确告诉她:“你吃了药反应那么大,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身体差,是那个药跟你不对付。咱们都当过学生,有的老师讲课你就是听不进去,不是老师不好,也不是你笨,就是不匹配。” 这话一说,她眼泪掉下来了,感觉被理解了。

2. 给她丈夫“派活”:我当着她的面对她丈夫说:“她这些难受,不是装出来的,是脑子里的警报系统坏了,一点小事就拉全城警报。你以后别劝她‘想开点’,你得当她的‘防空识别员’,帮她识别哪些是假警报。” 这让家属从指责者变成了同盟军。

3. 给她个“小本子”:我让她别急着改变,就当个“情报员”,下次来之前,记下三次“最难受”的时候,前后发生了什么、想了什么、身体啥感觉。这招是为了把她从“病人”角色暂时拉到“观察员”角色,减轻她的压力。

第二阶段: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三步(第3次访视起)

谈到用药,她整个人都是绷紧的。我直接把选择摆上台面:

“我们现在有个矛盾。不用药,心理治疗就像徒手拆弹,难度极大,容易半途而废。用药,你又怕。有两个选择:一是选你试过的SSRI类,但换个药,我们用舍曲林,从四分之一片开始,像蚂蚁搬家一样加量,但不敢保证你不会再难受。二是换个机制不同的文拉法辛,它可能对惊恐效果更直接,但同样有启动副作用。你选哪个?”

她权衡再三,选了文拉法辛。我理解,她是想彻底避开那个让她痛苦的“类别”。

于是我们从37.5mg起步,这是胶囊的最低剂量。我拆开一顆胶囊给她看,说:“我们就从这个剂量开始,你的任务不是感觉变好,而是感觉‘还能忍受’。” 同时,我给了她几片劳拉西泮,称之为“消防栓”:“感觉要着火了,就用它喷一下,但目标是尽快把火苗掐灭,用不上它。”

果然,加到75mg时,她周一早上就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哭腔:“王医生,我又不行了,心要跳出来了,比没吃药还厉害!” 我在电话里稳住她:“别怕,这是药物在起效过程中,暂时把你神经的弦拨得更紧了,是你大脑在反抗改变。劳拉西泮吃上,原地休息,别对抗,观察它,相信我,这一关能过去。” 那几天,我其实心里也没底,生怕她就此放弃。

第三阶段:僵持与微光(第6-10周)

熬过加量反应后,进入一个平台期。用她的话说:“背景音乐的声音小了”,但“主旋律没变”——还是不敢坐电梯。心理治疗卡在暴露练习上,每次布置任务,她都答应得好好的,下次来却总有各种“意外”导致没完成。

我也不戳穿她,就说:“看来我们定的目标还是太高了,像让你直接跳一米八,咱下次定个跳三十公分的。” 我们把任务改成“走到电梯口,按完按钮就走,不进去”。这次她完成了,回来像个小孩子一样有点高兴。我抓住这点微光大力表扬:“你看,你不是不能,是方法得拆解得足够细。”

第四阶段:转折点(第11周后)

把文拉法辛加到150mg并维持了三周左右,她来复诊时,整个人的状态不一样了。她眼睛里有光了,主动跟我说:

“王医生,上周我在菜场排队,那股劲儿又来了。我当时心里一闪念:‘完了,又要失控了’。但就在那一刻,脑子里突然冒出你那句话‘这是假警报,死不了’。我就扶着推车,心里默念‘让它来,看它能把我怎么样’,然后使劲用你教的腹式呼吸,大概……两三分钟吧,它自己就退了!我居然没逃跑!十年了,这是第一次!”

这个“第一次”比她任何量表分数下降都重要。它意味着,药物在她体内达到了起效阈值,控制了症状的强度;而心理治疗在她脑子里播下的种子,终于发芽,让她拥有了应对症状的工具。自信回来了,后续的暴露练习势如破竹。

现在(第16周),她已经停了劳拉西泮,能自己坐公交了。我们还在维持150mg文拉法辛,治疗重点已经从“灭火”转向了“防火”——一起探讨她那个“追求完美”的性格,是怎么一次次给自己埋下焦虑的种子。

这场治疗,赢在速度够慢,赢在把她当成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需要被修正的机器。

病例讨论

1. 诊断边界的思辨:在症状高度重叠的临床现实中,您如何进行主次诊断的取舍?

2. 治疗策略的博弈:对于SSRI不耐受/治疗失败的难治性焦虑患者,您的药物选择策略是什么?

3. 长期预后的核心:如何突破症状控制,深入干预人格特质以降低复发风险?

职业生涯的难忘病例
18962 讨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 (11)
纠错
4 4 9
同行评议(3)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3.4
病例完整4.0
临床实用3.3
诊疗科学3.5
学术价值3.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