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病——白内障
一眼万年_连仲 达人已点赞白内障指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

原因包括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局部营养障碍以及某些全身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紫外线照射等等)
分类
- 按病因:年龄相关性、外伤性、代谢性、中毒、辐射性、后发性白内障等。
- 按发病时间: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白内障。、
- 按晶状体混浊形态:点状、冠状和绕核性白内障等。
- 按部位:皮质性、核性、囊膜下和混合型
- 按混浊程度: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临床表现
- 视力下降:弱光线下视力好于强光下
- 对比敏感性下降:高空间频率下明显
- 屈光改变:原有的老视度数降低,或出现散光
- 单眼复视或多视:分布不均匀,类似棱镜作用
- 眩光:进入眼内的光线发生散光所致
- 色觉改变:对蓝光吸收作用变强,出现色觉改变
- 视野异常:部分患者出现
体征
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具有其特征性的混浊表现。当晶状体混浊局限于周边部时,需要散瞳后才能看到。
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初发期:病变早期,周边部出现楔形混浊,呈羽毛状,尖端指向中央,前、后皮质的楔形混浊可在赤道部汇合最后形成轮辐状混浊,早期不影响视力。
膨胀期:病情进展,混浊程度加重,晶状体体积增大,前房浅,容易诱发青光眼发作,晶状体呈白色混浊
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虹膜在深层混浊皮质上形成新月形阴影,称为虹膜投影,为此期的特点。
成熟期:肿胀消退,体积变小,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此时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部分患者的囊膜上还可以看到钙化点。患者视力可降至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
过熟期:病情持续进展,晶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和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及胆固醇结晶形成,前房加深,虹膜震颤。
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乳白色。棕黄色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晶状体核下沉后,视力可以突然提高。

囊膜变性,导致液化的皮质容易渗漏到晶状体囊膜外,可以发生晶状体蛋白诱发的葡萄膜炎。
房水中的晶状体皮质可沉积于前房角,引起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由于晶状体悬韧带变性,晶状体容易出现脱位或移位,也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上述情况引起的葡萄膜炎和青光眼均须立即手术治疗。
核性白内障 :
晶状体的混浊部位发生在晶状体核的位置,初期为黄色病情逐渐进展,发展成为黄棕色、褐色、甚至黑色。
后囊性白内障 :
晶状体 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为许多致密小点组成,其中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外观似锅巴状。由于混浊位于视轴,所以早期就会出现明显视力障碍。后囊膜下白内障进展缓慢,后期合并晶状体皮质和核混浊,最后发展为完全性白内障。
治疗:药物治疗疗效不确切,对于符合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治疗。
先天性白内障 :
出生后即存在,或出生后一年内逐渐形成的先天性遗传或发育障碍导致的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和弱视的重要原因。
病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母体病毒感染等
不明原因
临床表现:可为单眼或双眼发生。多数为静止性的,少数出生后继续发展。
个体表现差异较大,常见的有膜性、核性、绕核性、前极、后极、粉尘状,点状、盘装、缝状、珊瑚状、花冠状、硬核液化以及全白内障等。
治疗:
不影响视力:可随诊观察,无需特殊处置。
影响视力:手术治疗
外伤性白内障
由于顿挫伤、穿孔伤和爆炸伤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称外伤性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
多见于1型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多为双眼发病,发展迅速,可短时间内发展为完全性白内障。
常伴有屈光改变:
血糖升高时,血液中无机盐含量下降,房水渗入晶状体使之变凸,出现近视:
血糖降低时,晶状体内水分渗入,晶状体变扁平而出现远视 。
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成为后发性白内障,又称后囊膜混浊。表现为:晶状体后囊出现混浊或珍珠样小体。
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