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教授:聚焦鼻科炎症性疾病新动态——从诊断到治疗

变应性鼻炎(AR) 和慢性鼻窦炎 (CRS) 是临床常见的鼻部炎症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治疗策略的持续优化,AR 与 CRS 的管理理念和临床实践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帮助临床医生及时了解最新循证证据与治疗趋势,本期特邀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李志勇教授分享目前AR与CRS的诊疗新进展。
聚焦鼻科炎症精准诊断
一直以来,AR和CRS被认为是病因学与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异质性显著的慢性疾病1-2。因此,如何实现更精确的诊断,成为了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所在。随着对这些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诊断方法也在不断突破。
Ø 过敏原组分解析诊断(CR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CRD是一种通过识别引发超敏反应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进行精准诊断的方法。与传统的体外过敏原诊断方法依赖于粗提物提取不同,CRD通过聚焦于单个过敏原蛋白分子对过敏原进行精准识别,可有效改善传统检测方法在区分交叉反应和识别主要过敏原组分方面的局限性,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3。
CRD不仅有助于预测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风险,还能够帮助识别潜在的交叉反应,为饮食选择提供指导,并预测免疫治疗(AIT)的效果,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实现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随着其价值被逐渐认知,世界过敏组织(WAO)已建议将CRD作为临床病史和粗提过敏原检测的补充手段,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替代粗提过敏原测试。在中国,CRD也被认为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3。
Ø 基于MRI、AI等无创诊断也取得新进展
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通过检测血红蛋白中氧含量的变化,可以无创地评估大脑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状态。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静息态MRI扫描中的区域同质性(ReH)分析,可以有效评估嗅觉功能障碍患者的大脑功能变化,这为嗅觉功能的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4。
在人工智能(AI)的支持下,基于CT图像的放射组学的整合模型应运而生。通过对鼻窦CT图像的学习与特征提取,并结合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这一大模型实现了对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的非侵入性、个体化识别。临床研究表明,该模型在诊断效果上显著优于单一的影像组学模型或临床模型,预示着它在CRSwNP精准分型中的潜力,为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5。
这些新兴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正为AR和CRS的精准识别与个体化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鼻科炎症精准分型
随着对鼻科炎症异质性认识的深化,疾病评估从单纯「症状+影像」正在逐步走向「症状+结构+功能+机制生物标志物」的多维度整合。今年发布的《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正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趋势1。
Ø 中国CRS指南更新,CRS分型更加实用和全面
在分型方面,新版指南将CRS的组织病理学分型简化为嗜酸性与非嗜酸性两类,并增加了目前常用的分型参考标准,包括基于临床正常值、临床结局和专家意见的3种界定方法,帮助临床更好地甄别适合靶向嗜酸粒细胞性和2型(T2)炎症的生物制剂治疗或需扩大切除手术的患者6。
与此同时,新版指南首次引入了基于T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分型,包括1型(干扰素γ高表达)、2型[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高表达]和3型(IL-17高表达)。这种分型方法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不同类型的CRS,适应未来生物制剂的发展,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6。
Ø 中国鼻息肉内镜评分更加细致与精准
在鼻息肉评估方面,新版指南在沿用Lund-Kennedy评分(对息肉、水肿、鼻漏、瘢痕和结痂进行评分)的基础上,新增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学会推荐的的鼻息肉内镜评分方法(0、1、2、3、4分),使鼻息肉的量化评定更加细致与准确,并具备在评估生物制剂疗效的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的潜力6。由此可见,CRS评估进入了更精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新时代。
聚焦鼻科炎症治疗手段与疗效预测
过去,鼻科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多依赖单一药物或固定方案。然而,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与治疗策略的不断探索,鼻用药物的合理组合以及生物制剂的引入,正为患者带来更加精准且持久的症状控制效果。
Ø 联合吸入用药为AR治疗带来全面获益
鼻用糖皮质激素(INCS)、鼻用抗组胺药 (INAH)、口服抗组胺药 (OAH) 和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等药物常被用于AR的治疗。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在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的背景下,怎样的联合用药方案能够为患者带来最全面的获益7。
今年3月,一项Meta分析就评估了中重度AR患者中,不同联合药物治疗方案相较于单药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发现7:
l 总体而言,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INAH+INCS的药物组合对所有包括鼻痒、鼻塞、流涕和喷嚏的鼻部症状(TNSS)的改善均排名第一,同时在改善眼部症状(TOSS)和提升生活质量(RQLQ)方面亦表现最佳。
l 从具体的药物成分来看,氮䓬斯汀-丙酸氟替卡松的药物组合对TNSS、TOSS、RQLQ的改善排名第一,优于氯雷他定-莫米松、奥洛他定-莫米松等药物。
Ø 生物制剂在CRS领域展现出良好研究前景
对于严重且难以控制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生物制剂凭借其选择性靶向关键炎症细胞因子的优势,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目前,度普利尤单抗、奥马珠单抗以及美泊利珠单抗均已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CRSwNP的治疗8。在中国,美泊利珠单抗、司普奇拜单抗(CM310)也已获批9。此外,还有多种单克隆抗体正在研究中,其中一些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另一些则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处于II/III期但尚未公布结果的生物制剂10

免疫治疗方面,皮下免疫治疗(SCIT)是目前少数能够改变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其治疗周期长、费用高,临床迫切需要可靠的疗效预测工具,以筛选最可能受益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已有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整合T/B细胞特征与血清学指标,建立出高准确度的SCIT疗效预测模型,可在治疗前精准识别治疗获益人群,从而从而筛选出更有可能从这一漫长且高成本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经济与风险负担11。
总结
随着诊断技术、疾病分型策略、药物组合、生物制剂以及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AR和CRS的管理正从传统经验型模式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未来,随着新型疗法和预测工具的不断涌现,相信鼻科炎症性疾病诊治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等. 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5,60(03):221-249.
2. Wang C, et al; Chinese Society of Allergy (CSA) and Chinese Allergic Rhiniti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C2AR2G). Chinese Guideline on 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The 2022 Update.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22 Nov;14(6):604-652.
3. Luo W, et a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allergen component resolved diagnosis.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24 Nov;35(11):e14272.
4. 余洪猛,等.中西医结合嗅觉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4,32(02):81-100.
5. Zhu KZ, et al. Development and multicenter validation of a novel radiomics-based model for identifying 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Rhinology. 2023 Apr 1;61(2):132-143.
6. 曾明,等.《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5,60(4):382-386.
7. Zhang 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ed Pharmacotherapies in Moderate-to-Severe Allergic Rhiniti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2025 Mar 26:e23578.
8. Kratchmarov R,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biologics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5 May;155(5):1401-1410.
9. Xian M, et al. Chinese Position Paper on Biologic Therapy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llergy. 2025 May;80(5):1208-1225.
10. Jin Z, et al. Biological therapy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25 Apr;21(4):473-492.
11. Wang N, et al. Immune signatures predict response to house dust mite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Allergy. 2024 May;79(5):1230-1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