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基孔肯雅热一例并文献复习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以伊蚊为传播媒介,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等地。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国外各种传染病的输入性风险越来越大,基孔肯雅热也是目前我国口岸重点关注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2012年6月13日,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移送的1例菲律宾籍不明原因高热患者检疫中,发现输入性基孔肯雅病例,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患者男,23岁,菲律宾籍,船员。2012年6月13日早自觉有感冒症状,在自行服用了当地药物“BIO-FLU”后乘飞机从菲律宾马尼拉经香港中转至宁波,在宁波口岸入境检疫时体温高达39℃,宁波口岸快速法筛查“登革热IgG抗体”阳性。收入浙江省舟山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体格检查:患者体温升高,最高体温39℃,有咽痛、头痛,无关节痛,无咳嗽、胸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无头晕、颈项强直,无盗汗、血尿,无腹泻。查体:精神软,体温37.6℃,脉搏93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7/73 mm Hg(1mm Hg=0.133 kPa),心率93次/min,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肢体无浮肿及皮疹。X线检查:患者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
3.试剂与仪器: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公司)、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Hitachi公司)、2100D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以及配套试剂(日本Sysmex公司)、变色龙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西班牙Grifols公司),基孔肯雅热IgM检测试剂盒(德国IBL公司)、基孔肯雅热IgG检测试剂盒(德国IBL公司)、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美国Binax公司)、登革热IgG&IgM快速检测试剂盒和疟原虫快速检测试剂盒(美国Cortez公司)、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试剂盒(深圳生科源公司)、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试剂(日本和光公司)。
4.实验室检测:采集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液标本,作甲型/乙型流感快速筛查、疟疾快速筛查、登革热抗体筛查、基孔肯雅热病毒IgG和IgM抗体检测、基孔肯雅热核酸检测。浙江省舟山医院检验科作血常规、血生化、血免疫等其他指标检测。
5.病毒分离培养:采集患者血样,送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病原学分离培养和型别鉴定。
6.诊断标准:《登革热诊断标准》1,《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2。
二、结果
1.传染病检测结果:舟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检疫实验室于6月13日、6月14日、6月20日各采集1份血液标本进行传染病检测。检测6月13日血清:甲型流感快速检测阴性,乙型流感快速检测阴性,登革热快速检测阴性,疟疾快速检测阴性。6月14日血清:基孔肯雅热核酸检测阳性,样本有典型的扩增曲线(图1)。基孔肯雅热IgG阴性,基孔肯雅热IgM阴性。6月20日血清:基孔肯雅热IgG阴性,基孔肯雅热IgM阳性。
2.临床检验结果:浙江省舟山医院实验室6月14日检测结果显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5×10⁹/L,中性粒细胞0.75×10⁹/L,血小板计数312×10⁹/L,C反应蛋白(CRP)33.6 mg/L。血生化:ALT 17 U/L,AST 27 U/L,肌酸激酶(CK)90 IU/L。免疫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EB病毒抗体阴性、柯萨其病毒抗体阴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弱阳性。
3.病毒培养检测结果:患者样本送至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进行病毒培养,细胞病变明显。经基因测序鉴定为基孔肯雅热病毒印尼流行株。
4.诊断治疗转归: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于6月20日出院。
三、讨论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ROBINSONMC分离到病毒³。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2005至2007年本病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4。世界疫症情报网报告显示,基孔肯雅热分别于1954年1956年、1968年以及1985年至1986年在菲律宾地区暴发,2011年菲律宾全国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过1000例,并有继续传播蔓延的风险5。2008年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截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16,给我国基孔肯雅热的检疫防控敲响了警钟。该病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类似,容易误诊。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2010年我国广东东莞就发生过基孔肯雅热社区大流行7。由于浙江省没有埃及伊蚊,因此白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病毒在浙江省的惟一传播媒介。蚊类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因此,做好卫生除害处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宣传教育,对防制蚊媒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本例基孔肯雅病例的来看,患者虽然表现出了发热、头痛、咽痛的症状,但临床表现并不典型,这给传染病排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在疫情发生之初根据质检总局《口岸传染病排查处置基本技术方案》8考虑为医学媒介传染病的方向是正确的。卫生检疫免疫学指标中,患者在发病第2天采集的血清样本中并未出现IgG和IgM抗体阳性,在发病第7天采集的样本中出现IgM阳性,但是IgG仍为阴性。由于该病例的生化、血常规和免疫学指标与《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²并不一致,蔡卫平等也报道了基孔肯雅热免疫学检测窗口期延长的病例[9,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延长免疫学检测窗口期。患者的CRP偏高,间接反映了其可能受到急性感染的表现,这在《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2中未提到,由于CRP在病毒性感染中多数不升高,因此是否可以作为基孔肯雅病的辅助检查有待于大样本的病例观察。通过本例基孔肯雅疫情的调查和检测表明,基孔肯雅热患者可能会表现出非典型症状且免疫学检测窗口期延长,实验室的早期检测结果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受到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这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实验室检测需要结合病毒感染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10。发病5d内的急性期患者血清标本应首先开展病毒核酸检测,若早期血清标本特异性抗体检测阴性,应继续采集样本开展多次检测。
完整文献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