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2025 WHO指南:虫媒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管理—基孔肯雅热

危重急救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07-20 · IP 江苏江苏
4758 浏览

基孔肯雅病毒的基本信息及临床管理要点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其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是全球关注的虫媒病毒病之一。以下从病原学、临床特征、流行情况及管理建议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临床特征与病程

  1. 症状表现
  2. 超过半数的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和剧烈关节痛(常为致残性),还可能伴随皮疹、肌痛、头痛等。症状通常在感染后 4-8 天(范围 2-12 天)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
  • 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老年人及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重症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等系统,需重症监护。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痛更显著,且可能遗留慢性关节症状。
  1. 鉴别诊断
  2. 根据临床特征,基孔肯雅热可与其他虫媒病毒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区分:
  • 高确定性特征:关节炎、肌痛或骨痛、皮疹、结膜炎等。
  • 中等确定性特征:寒战、出血(皮肤或黏膜)等。

二、流行与传播

  1. 全球分布
  2. 基孔肯雅病毒于 1952 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最初在非洲和亚洲呈散发性流行,2004 年后因病毒适应白纹伊蚊传播,流行范围扩大。截至 2024 年,全球 119 个国家报告过本地传播,主要集中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 美洲地区:2023 年巴拉圭暴发大规模疫情,阿根廷重新出现传播,乌拉圭首次报告本地病例。
  • 非洲地区:自 2004 年肯尼亚疫情后,周期性暴发持续,2024 年巴基斯坦报告聚集性病例。
  1. 传播风险
  2. 伊蚊的地理分布扩张(如温带地区)加剧了病毒传播风险,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

三、临床管理建议

  1. 非重症病例
  • 补液:建议采用标准化口服补液方案(如记录液体摄入量),减少住院风险。
  • 症状控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安乃近缓解发热和疼痛(条件性推荐,证据质量低);禁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因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尚无证据支持其获益,且可能增加不良反应。
  1. 重症病例(住院患者)
  • 液体管理:建议使用晶体液(如林格氏液)而非胶体液进行静脉补液(条件性推荐);通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 和乳酸水平监测指导补液,优化组织灌注。
  • 特殊情况处理:
  • 心肌炎患者需警惕心功能不全,避免液体过负荷。
  • 休克患者可采用被动抬腿试验(PLR)评估液体反应性,辅助决策是否继续补液。
  • 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或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证据显示无明确获益且可能存在风险。
  1. 预防与疫苗
  2. 目前尚无广泛使用的疫苗,预防依赖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美国和欧洲批准了一款针对旅行者和实验室人员的疫苗,但未在 endemic 地区推广。

四、研究需求

  • 评估非甾体抗炎药在基孔肯雅热慢性期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 探索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在慢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 研究新生儿感染中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效果及垂直传播预防策略。


基孔肯雅热的管理以对症支持为主,临床需注意与其他虫媒病毒病的鉴别,避免不恰当用药。未来需加强针对重症机制和特异性治疗的研究,以改善患者预后。

9789240111110-eng.pdf (1.32 MB)
🔥基孔肯雅热
219 讨论
基孔肯雅热 (3)
病毒性疾病 (44)
2 7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