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医科室的覆灭史
上次说到科室病房24年底关闭了。25年门诊苟延残喘中~
现在局势是三分天下,一个门诊三个大夫,一个70+退休副主任医师,一个60+退休主任医师。一个35+主治医师(就是我)。收入按年龄依次递减。科室业务就是坐门诊、做理疗和其他科室的会诊。大家默契选择混吃等死、躺平摆烂混日子。
作为一个门诊,考核的要点就是门诊有效人次(要刨除纯混工作量、计费为零的患者)和人均消费。1.我作用就是增加科室工作量,作为资历最小的年龄最小的大夫,作用一就是工作量最多(至于为什么总收入不高,因为本人坚持经济实惠原则,以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工作量最多的原因),作用二就是作为底层牛马,需要有人多干活多背锅。2.60+主任医师作用就是跟我轮班做门诊,我们俩个需要365天全天保持门诊开诊。另外门诊治疗是我们俩个开展的。她职称最高,工作量最少,有效收入一般,工资不上不下。3.70+副主任医师是科主任,作用就是一周三个半天门诊,其余时间会诊(因为会诊费归个人,这项业务大半被他承包,少部分由60+主任分饼,没我啥事,会诊费不会有我份)。科室中药收费工作量他占大头。当然人家也是拿的最多。
大概就是中国传统的三个和尚的故事吧,大家都觉得自己干的多,不想让别人多拿,最后都不愿意多干,出工不出力。70+觉得自己工作量最高,拿的自然多。年纪大了不想多上班。60+觉得自己职称高,还要节假日值班,还要做理疗,总想多拿点。35+的觉得自己工作量最高、干的多拿的少。只想自己挣钱不被别人分钱,结果就是蛋糕越做越小。且看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