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相关研究最新进展(2025年7月)
【1】Nature子刊:新研究发现PIEZO2离子通道在冠状血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2025-07-06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皮层发育分子信号通路实验室小组负责人Annette Hammes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离子通道PIEZO2不仅传递触觉刺激,还对冠状动脉血管的发育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有望提升人们对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理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杂志上。

“在我们的医学中心,我们汇聚了广泛的专业知识来理解关键生物过程,”Hammes说。这一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识别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最终实现更早的诊断和治疗。“PIEZO2也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新治疗靶点,”她补充道。
这项研究有许多潜在的医学应用。“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理解,并扩展了在诊断和预防中可能有用的基因列表,”Hammes 解释道。“最终,我们的结果可能有助于更早地检测到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甚至可能预防它们。”
原文:DOI: 10.1038/s44161-025-00677-3.
【2】NEJM:临床试验表明胰岛细胞疗法zimislecel成功恢复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并终止了严重的低血糖症状
2025-07-02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一种异基因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细胞疗法(zimislecel)是否能安全恢复胰岛功能并改善1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血糖控制。结果发现zimislecel在治疗后一年内成功恢复了1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并终止了严重的低血糖症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EJM杂志上。

研究人员指出,单次zimislecel输注可恢复生理性胰岛功能并显著改善血糖控制,这提示着其可能成为替代终身胰岛素治疗和依赖供者的移植手术的可扩展细胞疗法。 尽管这些初步结果极具前景,但这项临床试验为开放标签设计,且样本量较小,且未预先指定结局指标。为了验证,还需更大样本量、更长期随访及更全面的临床试验设计。目前正在进行更高级别的临床试验。
原文:DOI: 10.1056/NEJMoa2506549.
【3】Nature Medicine:滴血识天命!解码血液中的“生命蓝图”,能否预见你的健康未来?
2025-07-02报道,6月27日一项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重磅研究“A reference model of circulat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cross the lifespan with applications to diagnostics”,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户。研究团队成功绘制出了一幅横跨整个生命周期的、高分辨率的人类循环造血干细胞“活地图”。这不仅让我们首次看清了血液“司令部”的内部运作,更展示了仅凭一管血,就有可能诊断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这类复杂血液肿瘤的惊人潜力。

【4】《细胞》子刊:一剂强肌!斯坦福团队发现短效PGE2注射可逆转衰老肌肉干细胞功能,持久提升肌肉力量
2025-07-01报道,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elen M. Blau团队在Cell Stem Cell期刊发表重磅研究,揭示一种常见的内源性代谢物——前列腺素E2(PGE2),可以逆转老年肌肉干细胞的功能障碍,显著增强其再生能力和肌肉力量。 研究发现,PGE2能够通过修复肌肉干细胞的转录和表观遗传异常,显著提升它们在损伤修复和运动后肌肉重建中的表现。仅一次注射,就可以持续改善衰老小鼠的肌肉功能。
总而言之,本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PGE2在老年肌肉干细胞再生修复中的多层级作用机制,从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到染色质结构层面实现“重编程”,成功恢复了老年肌肉干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再生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效果并非依赖长期治疗,而是由短时PGE2暴露所激活的“分子记忆”持续维持。
这一发现不仅为肌肉衰老和肌无力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也提示了短期、小分子干预在组织再生中的巨大潜力。未来,进一步在人类肌肉干细胞中验证PGE2的作用机制,并开发针对CREB和AP1的表观遗传调控工具,或将为抗衰老干预策略提供突破性方向。
【5】Biosens Bioelectron:3D堆叠脑类器官突破二维培养局限,神经信号活性提升2.8倍打造生物处理器
2025-06-30报道,近期,Biosens Bioelectron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A scalable 3D packaging technique for brain organoid arrays toward high-capacity bioprocessors,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与庆北国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从半导体三维封装技术中获得灵感,开发出一种可扩展的3D脑类器官阵列封装技术。该技术通过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腔室与可拆卸亚克力定位板,将嵌入基质胶的脑类器官垂直堆叠,形成稳定的多层结构。这种设计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开放的柱状架构优化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扩散,解决了传统培养中核心区域坏死的问题;二是通过基质胶柱的物理连接,促进了类器官间的神经突触生长,增强了网络连通性。
【6】Cell Stem Cell:利用新开发的ALS器官芯片,揭示这种疾病中的运动神经元遭受谷氨酸信号传导变化
2025-06-29报道,利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干细胞,来自西达赛奈医疗中心(Cedars-Sinai)的研究人员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构建一种逼真的ALS疾病模型——“ALS器官芯片”以及这种实验室芯片已揭示的关于该疾病非遗传性病因的线索,这有望帮助揭示这种神秘致命疾病的病因并开发有效治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

Svendsen说道,“这些模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进程的最初阶段。我们尚未完全理清所有关联,但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已建立了一个可用于验证理论的模型。例如,若能证明谷氨酸信号传导最终导致ALS中的运动神经元病变,我们即可在芯片的血管侧施用药物以模拟临床试验。相关实验正在进行中。”
原文:DOI: 10.1016/j.stem.2025.05.015.
【7】干细胞“变”输尿管!Nat Commun成功用多能干细胞体外构建具蠕动功能的输尿管类器官
2025-06-25报道,近日,Nat Commun刊登的一项重磅研究In vitro generation of a ureteral organoid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首次实现了从鼠和人多能干细胞体外诱导输尿管基质祖细胞(SPs),并成功构建具有生理功能的输尿管类器官,为泌尿系统疾病研究与再生医学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输尿管基质祖细胞的发育程序,建立了从多能干细胞到功能性输尿管类器官的完整诱导体系。从基础研究角度,该技术为解析输尿管发育过程中间充质-上皮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强大工具;在转化医学领域,其不仅为输尿管发育异常相关疾病(如肾积水、输尿管梗阻)的病理研究和药物筛选奠定了基础,更朝着构建具备尿液引流功能的“完整肾脏类器官”迈出了关键一步。
原文:doi:10.1038/s41467-025-60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