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高温贪凉,小心“冷中暑”

医疗行业从业者 · 最后编辑于 07-06 · IP 浙江浙江
480 浏览

按:

这短文很实用。当前高温季节,这疾病很常见,前几天本人也发生过。只是

冷中暑”,新名词。以前没见过这种叫法,夏季,多以“暑、湿”为主,藿香正气液,是基本用药。


标题-1:空调温度低、频繁喝冷饮易致“冷中暑”  ,

标题-2:进出温差超过7℃,容易诱发阴暑,

标题-3: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高温贪凉,小心“冷中暑”,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507/06/content_231811.html   ,

台州晚报,2025-07-06,(2)

2025-07-06,11:50收录



高温贪凉,小心“冷中暑”

台州晚报,2025-07-06,(2)

炎炎夏日,气温持续升高。当一些高温天气下的户外工作者正严防中暑时,不少坐办公室的“白领”们却面临着“空调病”的升级版——“冷中暑的威胁。

“冷中暑”与传统中暑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危害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台州市立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中医师蔡力


标题-1:空调温度低、频繁喝冷饮易致“冷中暑”

“‘冷中暑’,中医又称阴暑,通常指夏季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由于贪凉饮冷(如过度使用空调、风扇直吹、睡地板、大量进食生冷瓜果、冰镇饮料),或汗出吹风、淋雨涉水等,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郁遏肌表,闭阻气机,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出现一系列以‘寒、湿、郁’为主要特征的病症。”蔡力说。

随着空调普及,酷暑天气,很多人习惯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频繁喝冷饮解暑,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阴暑成了夏天的常见病。

39岁的李先生是一名程序员。入夏以后,他每天在22℃的空调房里工作。某天午休时,李先生外出就餐(室外38℃),回来没过多久,就感到头晕、胸闷、恶心,于是到医院检查,测量体温37.5℃,结合各种症状,他被确诊为阴暑。

随后,李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口服藿香正气液并进行刮痧(背部膀胱经),休息了一个小时后,症状慢慢缓解。

蔡力告诉记者,区别于热中暑患者,一般来说,中阴暑的人基本不会出汗,皮肤温度较低、感觉身体酸重,头上像裹了个湿布一样,没有力气,头昏脑涨,状态不佳,舌苔发白、厚腻,舌质淡,还有典型的腹痛腹泻、上吐下泻、关节酸痛等。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很多阴暑患者会有心脑血管风险,相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感冒、关节痛等症状。


标题-2:进出温差超过7℃,容易诱发阴暑

一般而言,人体最舒适的体感温度是23℃-27℃,当进出温差超过7℃的环境,比如在空调房(低于26℃)和高温户外环境下(>35℃)频繁切换,或运动后立即喝冰水、洗冷水澡,都容易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诱发阴暑

“体温调节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儿童、孕产妇,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或有久坐空调房、爱喝冷饮习惯的人群、肥胖患者,都是阴暑的高危人群,要格外注意。”蔡力说。

预防阴暑,医生建议大家在使用空调时,最好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湿度控制在40%-60%左右,室内外温差最好≤7℃,避免骤冷或骤热

“开空调时,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向人体,尤其避免颈后(大椎穴)、后心(肺俞、心俞)、腹部(神阙、关元)、脚踝(三阴交)等关键穴位长时间受风。”蔡力说,出入温差大的场所(如地铁、商场),建议随身携带薄外套或披肩,出汗后及时更换干衣,否则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容易引寒湿入体。

从户外回到室内时,流汗情况下不宜马上进入空调房;在空调房活动时,不要光脚踩冰凉地板,尤其体质虚寒者,可以穿薄袜睡觉;在空调房入睡前,也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标题-3: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还要提醒大家,夏天虽热,但也不要贪凉饮冷,这是引发阴暑的最大诱因。”蔡力说,尤其是一些老人、小孩,注意不要短时间大量、快速饮用冰镇饮料、冰水、冰啤酒、冰咖啡等,刚从冰箱拿出的水果(如西瓜、梨),建议放至常温再吃。

淋雨涉水后,不妨喝一碗热热的姜枣茶或紫苏水,帮助驱散寒湿。饮食方面,夏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要少吃油腻、辛辣、烧烤、煎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减轻脾胃负担。

夏天炎热,但也不能完全不运动。倡导适度运动、微微出汗,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温和运动,强度不要过高,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一旦发生“冷中暑”,要及时脱离寒湿环境,关空调、避冷风,保暖腹部及后背,同时饮热姜茶、紫苏水(忌冰水)。适当刮痧(颈背、肘窝)可以帮助毛孔张开;按压内关穴(止呕)、足三里(调脾胃)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热中暑’与‘冷中暑’的治疗原则截然不同。”蔡力说,前者需要清热解暑益气,用清凉药(如人丹、十滴水)后者则需温散寒湿,用辛温药(如藿香正气液、午时茶颗粒),使用不当会加重病情。建议大家在无法自行准确判断时,及时就医。

高温综合征 (13)
回复1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