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2025年7月)
微生物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2025年7月)
【1】BMC Med:肠道里的抗癌帮手——普拉梭菌助力免疫治疗,丁酸为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按下暂停键
2025-07-04报道,近期,发表在BMC Med上的一项研究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promotes anti-PD-L1 efficacy in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 by enhancing antitumor immunity,为NKTC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通过建立NKTCL同基因荷瘤小鼠模型,探究了普拉梭菌(F. prausnitzii)与抗PD-L1单克隆抗体(mAb)联合使用的效果。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这主要归功于普拉梭菌产生的代谢物丁酸。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普拉梭菌在增强NKTCL中ICB疗法疗效方面的潜力。doi:10.1186/s12916-025-04230-8它通过其代谢物丁酸发挥作用,不仅能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相关通路和分子表达,还能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同时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时,也能起到改善作用。这为NKTCL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以肠道益生菌为中心的新型治疗策略,有望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突破,让更多NKTCL患者从中受益,改善疾病预后。
原文:doi:10.1186/s12916-025-04230-8
【2】Nat Immunol:揭示常见代谢产物琥珀酸恶化人类炎性肠病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7-03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题为“Succinate drives gut inflammation by promoting FOXP3 degradation through a molecular switch”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琥珀酸能通过“琥珀酰化-泛素化”分子开关来调控FOXP3的降解,从而有望为人类炎性肠病的治疗提供全新靶点。
文章中,研究人员从临床样本出发收集了125名IBD患者(克罗恩病90例,溃疡性结肠炎35例)和37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及结肠组织。他们发现,患者Treg细胞中琥珀酸合成酶(OGDHc)的关键亚基Dlst表达会下降50%,从而就会导致琥珀酰辅酶A合成减少,这一代谢缺陷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原本被琥珀酰化修饰保护的FOXP3蛋白,其赖氨酸残基会暴露出来,被E3泛素连接酶STUB1识别并标记K48泛素链,最终触发蛋白酶体降解。
这项研究揭示了代谢物如何通过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精密调控免疫细胞功能,为人类炎性肠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传统治疗聚焦于抑制炎症因子,而新发现提示我们:从源头阻断琥珀酸生成(如调节肠道菌群或抑制OGDHc活性),或保护FOXP3蛋白(如开发STUB1抑制剂)有望成为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未来研究人员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炎性肠病急性期琥珀酸升高的具体来源(如肠道上皮损伤或特定菌群失衡),以及琥珀酸是否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如组蛋白琥珀酰化)协同调控Treg命运?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推动代谢-免疫交叉领域的发展,也为炎性肠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关键线索。
原文;doi:10.1038/s41590-025-02166-y
【3】Science:告别“地毯式轰炸”!让肠道菌群化身“拆弹专家”,在病灶处精准释放药力
2025-07-03报道,近日,《Science》上的重磅研究“Bespoke plant glycoconjugates for gut microbiota–mediated drug targeting”,为我们带来了曙光。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极其巧妙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名为“糖笼化”(GlycoCaging) 的策略,仿佛为药物分子装上了一个带“GPS定位”和“密码锁”的保险箱。这个保险箱能护送药物安全抵达结肠,而解锁它的“钥匙”,只掌握在特定肠道细菌的手中。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有望彻底改变IBD的治疗格局,更可能为各类胃肠道疾病的精准治疗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次药物化学的胜利,更是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药理学交叉融合的典范。它提醒我们,在我们体内那个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蕴藏着解决许多宏观健康难题的钥匙。通过更深入地理解并巧妙地利用我们与肠道菌群的共生关系,我们将能够开发出更多像“糖笼化”这样高效、安全且智能的治疗策略,开启一个属于精准肠道治疗的全新时代。
【4】Cell子刊:肠道菌群影响脑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
2025-07-01报道,2025 年 6 月 26 日,韩国科学技术院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上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duced by brain tumors modulates the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脑肿瘤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调节免疫治疗的效果,在饮食中补充色氨酸,能够恢复肠道微生物群,通过促进 T 细胞循环显著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脑肿瘤进展期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会影响免疫反应; 色氨酸可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平衡并促进 T 细胞循环; Duncaniella dubosii 经色氨酸修复后,能发挥色氨酸增强免疫的作用; 调控肠道微生物群可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对脑肿瘤的疗效。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靶向调控肠道微生物群以提高癌症免疫疗法效果的潜力,尤其是通过涉及 T 细胞调节的机制。
【5】打耳洞也有代价?!研究揭示:穿耳洞后,其周围的微生物群落会发生显著变化,痤疮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开始竞争,或就导致了耳洞发“臭”
2025-06-30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研团队系统性地揭开了面纱。他们发现,穿刺后,伤口周围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群落组成从“随机”逐步转向“有选择地筛选”,原本在油脂丰富区域占主导的“油脂菌”痤疮皮肤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显著减少;而偏爱潮湿环境的 “潮湿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则趁机崛起,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它们二者的争夺赛,或就影响了你耳洞伤口的恢复。

总之,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穿刺对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深远影响:穿刺不仅提高多样性、促进微生物互作,还促使群落从随机分布逐渐转向由环境主导的稳定结构,且最终趋向湿润皮肤特有的菌群构成。这为我们理解皮肤微生态的扰动与重建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穿刺护理与微生态干预提供潜在科学依据。
原文:doi: 10.1098/rspb.2023.1174. Epub 2023 Nov 29. PMID: 38018103; PMCID: PMC10685111.
【6】Ann Intern Med:新研究表明粪便菌群移植有潜力成为艰难梭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法
2025-06-29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奥斯陆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粪便移植在治疗可能导致危及生命腹泻的细菌感染方面,与抗生素疗效相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人员报告称,通过灌肠接受单次粪便移植的患者,其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感染的恢复情况略优于那些每天口服抗生素四次、持续10天的患者。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初次感染艰难梭菌的患者,采用FMT进行治疗是合理的,仅对接受FMT后仍存在症状或复发的患者提供抗生素治疗,”研究人员得出结论。 然而,根据麻省总医院传染病专家Elizabeth Hohmann博士的一篇评论文章,在粪便移植被广泛采用作为艰难梭菌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法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我们应在艰难梭菌感染的首次、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发作时使用微生物制剂?抗生素治疗后多长时间应使用?这是否因微生物制剂不同而异?”Hohmann的评论文章提出, “选择合适的患者和肠道微生物疗法的给送时机至关重要。” 她的评论还做出了预测。她写道,“我认为,在美国,我们短期内不会将FMT作为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但FMT应继续向患者提供。”
原文: DOI: 10.7326/ANNALS-24-03285
【7】Cell:当心!新研究指出粪便菌群移植也可能对受者造成长期、意外的健康后果
2025-06-29报道,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FMT可能对受者造成长期、意外的健康后果,需谨慎使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FMT通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转移至患者体内,旨在恢复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平衡。但粪便主要含有来自结肠的厌氧微生物,当这些细菌定植于小肠及其他消化系统部位时,可能导致肠道生态系统失衡。 在小鼠实验和人类组织样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结肠中的厌氧微生物不仅在单次移植后定植于小肠,而且可持续存在数月。这些微生物通过改变新肠道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导致受者代谢、行为和能量平衡发生变化。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FMT潜在风险的深刻认识,并强调了在设计和实施FMT治疗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如何改进FMT技术,以实现其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的健康后果。
原文:DOI: 10.1016/j.cell.2025.05.014.
【8】Cell:新研究发现了数百种新的N-酰基脂质,有助扩大对人类代谢的理解
2025-06-28报道,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描述了数百种新的N-酰基脂质(N-acyl lipids),即一种参与免疫反应和应激反应的分子类型,从而在理解人类代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多种组织和生物流体中识别了851种不同的N-酰基脂质,其中777种以前从未被记录过。许多这些新的代谢物可能起源于人类肠道微生物。 论文通讯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卡格斯药学院教授Pieter Dorrestein博士说,“代谢物是身体用来与自己和我们微生物组沟通的语言,研究它们可以提供对微生物代谢在健康和疾病中作用的深刻见解。这就像我们向代谢词典中添加了数百个新词。”
Mannochio Russo补充说,“我们能从现有数据中学到很多,我们越利用反向代谢组学,我们就越能了解微生物组如何与我们互动和影响我们的健康,我们就能更快地从中学习。这项研究只是开了个头。”
原文:DOI: 10.1016/j.cell.2025.05.015.
【9】Cell:微生物群的诊断和治疗用途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现实
2025-06-28报道,肠道微生物群(microbiota)的诊断和治疗用途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现实。这一观点源自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篇“信息性”文章,这篇文章是医生为医生撰写的,它旨在告知临床医生:一系列基于微生物组的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应用可能即将到来,并将弥合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障碍(communication gap),这种沟通障碍正在减缓它们的实施。

意大利圣心天主教大学胃肠病学研究员Gianluca Ianiro博士解释说,“我们认为,对微生物组可能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的时机已经到来。尽管有大量关于微生物组的研究,但临床应用仍然非常稀少,有时不完全正统,有时‘原始’。但这将很快改变,因为微生物组是精准医疗的完美靶标,它对每个个体都是特异的,其组成会根据生活事件和饮食而变化。”
Ianiro博士透露,“首个进入临床的将是结肠癌筛查检测,该检测可指导粪便潜血试验(FIT,粪便免疫化学检测)阳性且携带特定类型微生物群的患者进行结肠镜复查。” 另一项即将问世的是预测癌症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的检测(目前最可靠的数据来自肺癌和黑色素瘤)。在治疗方面,除已确立的结肠炎微生物群移植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适应症外,下一步应用将集中于根除肠道感染中的多重耐药(MDR)细菌,比如克雷伯菌。
原文:DOI: 10.1016/j.cell.2025.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