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14-新生儿喂养

新生儿喂养
1. 喂养指针
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严重疾患、能耐受胃肠道喂养的新生儿应尽早开始喂养。 出生体重>1000 g、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产窒息或ELBW可适当推迟到24-48小时开奶。
2.母乳与强化剂
母乳:首选母乳,早产儿母乳需检测CMV病毒。
母乳强化剂(HMF):BW<1800 g 或 BW>1800 g,但母乳喂养下体重增长欠佳的早产儿需要添加HMF。母乳喂养量达到80-100ml/kg·d 开始添加HMF,从1包/100ml 母乳开始,视喂养耐受情况逐渐添加至全量。
3.配方奶粉
早产儿配方奶粉:适合出生体重<1800g或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乳:适用于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儿,也可作为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儿出院后的强化配方。
标准婴儿配方乳:适用于胎龄>34 周和出生体重>2kg、无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补充:
① 深度水解奶粉渗透压低,可以冲泡的浓一些。
4.喂养方式
1.经口喂养:适用于胎龄>34周吸吮和吞咽功能协调、病情稳定、呼吸<60次/分的新生儿。
2.管饲喂养:适用于<32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或由于疾病因素不能经口直接喂养者。 胎龄在32-34周之间的早产儿,根据患儿情况可选择管饲或经口喂养或两者结合。
2.1管饲途径:①胃管:新生儿呼吸以鼻通气为主,所以早产儿宜选择口胃管以减少上气道阻塞。②经幽门/幽门后喂养:包括鼻十二指肠、鼻空肠、 胃空肠和空肠造瘘/经皮空肠造瘘,适用于上消化道畸形、严重胃食管返流和吸入高风险等。
2.2管饲方法:
①推注法:推注法符合生理状态,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
②间歇输注法:采用微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r。适合于胃食管返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
③持续输注法:连续20至24小时的微泵注入喂养法,适用于以上两种喂养方法不耐受和幽门后喂养。
3.微量喂养(MEN):适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病情较危重的早产儿在转变期的喂养,喂养量为10-20ml/kg.d。

5.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维生素D:早产儿生后1-2周开始,800-1000IU/d。
铁剂:生后2-4周开始补充元素铁2-3mg/kg.d。若发生早产儿贫血,给予治疗量元素铁4-6mg/kg.d。
钙和磷:早产儿钙120-140mg/kg.d,磷 60-90mg/kg.d。
6.营养评估
足月儿和早产儿的每日能量需求:足月儿70-90kcal/kg·d。早产儿80-100kcal/kg·d。母乳能量为67kcal/100ml。
足月儿体重增长30-50g/天即达标。早产儿生长仍然以宫内生长速度作为目标:体重15-20g/kg.d,身长0.8-1.1cm/周,头围0.5-1cm/周。
7.喂养不耐受
不能消化的肠道喂养,表现为胃潴留量超过50%,腹胀和(或)呕吐,并且打乱病人的喂养计划。
评估:不常规检查胃潴留量,仅达到如下最小喂养量后进行每餐前胃潴留量的检查:<500g: 2ml;500-749g: 3ml;750-1000g: 4ml;>1000g: 5ml。孤立的绿色或者黄色胃内容物不重要;呕吐胆汁可能提示肠道梗阻;如若出现明显的血性潴留则应停止喂养。
处理:小于5ml/kg或者小于上次喂养量50%的宿奶,可以将其推回;如果再次出现,将其从下一顿奶量中扣除。如果宿奶大于5ml/kg或者大于上次喂养量的50%,最多可将上次喂养量50%的宿奶推回,并跳过喂养1次;如果此情况再次出现,根据临床情况考虑给予缓慢推注喂养或者禁食。如果缓慢推注喂养下仍有反复胃潴留,考虑把奶量降至最近能耐受的量使用最小的注射器,抽吸时要注意温柔操作,喂养后将患儿置于俯卧位半小时。
8.其他喂养问题
吐奶与溢奶:约70%婴儿因贲门括约肌未发育完全而出现。病理性呕吐:喷射状、含胆汁或血丝,伴哭闹不安。处理:喂奶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
肠绞痛:出生后2-4周,多发于夜间。突发性哭闹>3小时/天、双腿蜷曲、腹部胀硬。喂养后顺时针按摩腹部。母乳妈妈减少豆类、奶制品等产气食物。
便秘与腹泻:便秘即排便间隔>3天,便质干硬,伴排便哭闹。处理:增加喂养次数,腹部按摩,避免滥用开塞露。腹泻即每日>8次。处理: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