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疗法可能不等于心理治疗
谈话疗法可能不等于心理治疗
在社交媒体上,从未有过如此受欢迎的“谈话疗法”,一个涵盖范围远远超出传统治疗的的术语。除了相对标准的做法,持证和非持证的网红们都在推广通过短信或AI聊天机器人进行的“治疗”,更不用说指导、自助、积极思考等等。在社交媒体的无禁区世界里,“治疗”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这些声音可能反映了公众渴望的观点。他们专注于创伤、压力、受害者身份、系统性压迫、耻辱和职业倦怠——所有这些因素都超出了个人的范畴——并为由此产生的痛苦提供支持和倡导。同时,他们忽视甚至贬低传统心理治疗的领域:个人的自我强度、内心冲突、客体关系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性格结构。当所有情感痛苦都被认为起源于自我之外时,这一切都不再重要。
外部压力和创伤确实值得我们关注。但将这些视为治疗的唯一重点,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将问题简化为一个纯粹的外部问题,会导致治疗将患者从个人责任中解脱出来的治疗。这种治疗强调共情,甚至不进行温和的挑战或解释,不引入新的视角,不帮助患者以不同方式看待问题。这种治疗强化了患者舒适错误的信念,即他们所面临的斗争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自己不需要做出改变。简而言之,这不是心理治疗的治疗。
责怪环境和推卸责任并不新鲜。精神分析理论称这种行为是一种外部化,这是一种防御机制,使其不需要自我反思。导致痛苦的原因都在“外面”:在其他人身上,存在于世界中。和任何防御机制一样,外部化可以减轻焦虑——但不完美、表面化,并且有代价。
向病人保证他的痛苦是“对异常情况的正常反应”,在当时感觉很好。病人感到如释重负(即得到认可)。治疗师也感到满意。归因于行为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以避免和隔离为标志:通过离婚、辞职、与家人断绝联系、搬家。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变“异常情况”为正常反应。
这种观点是有代价的。从实际出发,如果一个人在换工作后在下一个工作中重蹈覆辙,这并没有什么帮助。也就是说,如果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
糟糕的是,这样的治疗本质上是分裂,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通过否认世界的复杂性来简化自己的世界。此外,其结果可能是不愿结束治疗,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他们唯一的理想化支持。
外部化支持者通常将其与同理心和“不责怪受害者”等同起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治疗中的同理心是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并且真正的同理心不仅仅是怜悯或者同情,还包括对患者内心斗争的同理,真正的心理治疗承认,也不能仅仅通过同理心帮助患者适应和改变。
人们渴望无痛的支持,不需要自我反思,不需要面对内心的冲突或矛盾情绪,不需要承认自己在自身痛苦中扮演的角色。难怪这种倡导如此受欢迎。在公共话语中,满足这种愿望会贬低严肃心理治疗的艰难之路。
许多公众无法区分真正的心理治疗与通过短信或AI聊天机器人提供的偷工减料的“治疗”。
虽然我们应该始终以善良、好奇和关注环境和社会压力因素来行事,但心理治疗并不能在每一个时刻都让人感到支持——如果它真的要实现探索情感困扰的内在根源并帮助患者克服这些根源的目标的话。
心理治疗往往充满挑战。有时我们需要指出尴尬或令人尴尬的真相,将复杂的情感带到表面,并温和地对抗防御机制。
精神治疗师必须捍卫优质服务,对抗社交媒体中弥漫的诱人幻想。我们自己的信息可能没有那么诱人,但它有一个优势:它是真实的。
总结:
•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旨在促进个人改变。虽然它不能改变世界或他人,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支持、认同。
•心理治疗需要付出努力,并且有时可能会带来情感上的困难或不愉快。尽管如此,它仍然是我们缓解反复出现或广泛的情感痛苦的最佳方法。
•“治疗”如果否认改变自我的角色,那就不是心理治疗。
节摘:Therapy That Isn’t Psychotherapy 29 Ma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