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每日毅讯|EHJ:PET/CT检测的内脏脂肪与心血管预后显著相关

心血管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07-01 · IP 北京北京
342 浏览
iconwebcomer等 2人推荐


img

肥胖在全球的流行引起了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负担逐年加重。目前已知,身体脂肪含量增加与心血管风险显著相关,特别是内脏脂肪(VAT)的累积可造成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然而,目前通过PET/CT可帮助甄别更准确的内脏脂肪及血管脂肪含量,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研究较少。近期,Eur Heart J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的队列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在三个中心的PET心肌灌注成像(MPI)中,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骨骼肌(SM)、骨骼、心外膜脂肪组织(EAT)、皮下脂肪组织(SAT)、VAT和肌间脂肪组织(IMAT)进行了量化。根据性别确定了异常值的阈值。使用未经调整和经过临床及影像学因素调整的多变量模型评估了这些组织与死亡或心肌梗死(MI)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纳入了10,085名患者,中位年龄为68岁(四分位间距59-76岁),其中5767名(57%)为男性。身体组织分割的平均完成时间为102 ± 4秒。较高的VAT密度与未经调整(风险比[HR] 1.40,95%置信区间[CI] 1.37-1.43)和调整后(HR 1.24,95% CI 1.19-1.28)分析中的死亡或MI风险增加相关,IMAT、SAT和EAT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VAT密度升高且心肌血流储备降低的患者,死亡或MI的风险显著增加(调整后的HR 2.49,95% CI 2.23-2.77)。

img

「毅讯点评」

本研究对1000余例的PET/CT受检人群,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区分了不同的内脏脂肪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内脏脂肪水平和各种脂肪含量越高,个体的心血管风险越大。风险最大的人群来自于那些心脏血流储备下降且内脏脂肪增多的个体。本研究结果提示,这种通过AI+PET/CT的方式可以实现快速脂肪成分分析,并可帮助进行更好的心血管风险评估。而且,未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改善不佳的身体脂肪分布,可能可以降低个体的心血管风险。本研究的缺陷在于对于心血管结局事件过于单一且随访时间较短,不能完成一些有意思的精细分析,比如内脏脂肪含量和血管旁脂肪含量与心脏疾病和高血压及血管斑块的关系都是非常好的研究内容。此外,笔者也非常好奇,身体的肌肉成分的增加是否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还有它们之间的关联强度。这对于力量训练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原文参考

img



心血管疾病 (26)
回复收藏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