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患者,男,21 岁,大学在读,未婚未育。
【主诉】:主因“反复入睡困难、早醒 2 年余,加重 6 个月”就诊。
【现病史及既往史】:2 年前患者准备高考,学习压力大,逐渐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等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床后 2~3h 才能入睡,清晨 5 点即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夜间偶尔会醒 1~2 次, 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伴有睡前对夜间睡眠的忧虑,这些睡眠问题平均每周出现 3~4 晚。此外,患者白天经常出现困倦、疲乏、精力不足、 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平时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重要的知识点也常常忘记,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1 年前患者至中医诊所就诊, 予 “艾司唑仑(舒乐安定)0.5mg prn”治疗,失眠症状逐渐好转,遂停药。6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睡眠问题,且几乎每晚都会出现,再次服用“艾司唑仑 (舒乐安定)0.5mg prn”,症状无明显改善, 患者否认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等情况。 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睡眠科门诊就诊。
【既往史】:体健,否认“甲状腺功能亢进” “消化性溃疡”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 无兄弟姐妹, 幼年生长发育无异常。 父母教养方式为严格型。
否认性虐待、躯体虐待史。病前性格:内向敏感,社交活动参与较少,对自我要求高, 无特殊兴趣爱好, 无宗教信仰。 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
【家族史】: 父亲有可疑“失眠”病史。
【检查】:体温 (T):36.5℃; 心 率 (P):92 次/分; 呼吸频率(R):17 次/分;血压(BP):118/75mmHg, 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自知力完整。接触好,主动叙述病情,表情焦虑,语速、语量、语调适中,注意力稍有下降。应答切题,讲话有条理,能清楚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 近半年有入睡困难、 早醒以及日间困倦等情况。 记忆力和智商粗测正常。 情绪平稳, 情感反应协调, 否认情绪低落、高涨和易激惹的体验。未查及幻觉、妄想、强迫观念。否认自伤、自杀及冲动行为。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脑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甲 状 腺 功 能 等 均 无 明 显 异 常 。 失 眠 严 重 程 度 指 数 (insornnia severityindex,ISI): 15 分;个人健康问卷(personal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4分;广泛性焦 虑障碍量表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5 分。睡眠日记(平均 7 天):每晚平均卧床时间(timeinbed,TIB)483 min;每晚平均总睡眠时间(totalsleep time,TST)292 min; 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60.4%;睡眠潜伏时间(sleep latency,SL)54min; 入睡后清醒时间(waking after sleeponset, WASO)54 min; 每日平均午睡时间 76 min。PSG 和临床判断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
【临床诊断】: 失眠障碍。
【治疗经过及结果】:在门诊就诊后参加为期 8 周的团体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insomnia,CBT-I),并给予佐匹克隆 7.5 mg prn, 随治疗。 服用佐匹克隆半个月后逐渐停药。睡眠困难在接受 CBT-I 后明显好转。随访 1 年,偶有入睡困难症状,1 个月出现 1~2 次。团体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结束后 1 周的随访: ISI 7 分 ,PHQ-94 分 ,GAD-7 3分;睡眠日记(7 天): TIB 308 min,TST 284 min,SE 92.2%,SL16 min, WASO 11min,每日平均午睡时间 35min。随访(为时 1 年): ISI 8 分,PHQ-93 分,GAD-74 分。睡眠日记(7 天): TIB 334min,TST 297 min,SE 88.9%,SL 20 min,WASO 17 min, 每日平均午睡时间 20 min。
总结与讨论
失眠障碍 (insomnia disorder) 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障碍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共病。目前,失眠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三因素模型(3P 模型)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失眠病因理论模型,3P 指的是 Predisposing(易感因素)、Precipitating (促发因素)和 Perpetuating (维持因素)。 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使个体对失眠易感。 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及应激等,可引起失眠症状的急性发生。 维持因素是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行为和信念, 包括应对短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睡眠行为(如延长在床时间)及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尤其对睡眠本身的焦虑和恐惧 。
(一) 诊断
根据 ICSD-3, 失眠障碍的诊断三要素包括:持续存在睡眠困难、睡眠机会充足、与睡眠问题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 其诊断方法主要是就患者睡眠历史, 使用药物或其他疾病历史,以及使用物质历史和精神疾病历史进行考察后得出结论 。睡眠日记是国际公认的辅助检查睡眠疾病的客观检测工具, 它能获得患者睡眠状况和昼夜节律的相对准确和客观的信息, 至少需要记录 1 周。 其他的客观检测工具如多导睡眠监测, 虽不是诊断失眠的必须手段, 但有助于排除可能导致失眠的其他睡眠障碍(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或睡眠呼吸暂停等)。
本例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 早醒, 伴有日间困倦等症状, 应注意与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进行鉴别。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患者的睡眠-觉醒时间延后(如早 3 点就寝,上午 10 点甚至到下午 1 点起床),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常见,尽管他们尝试提前入睡, 但很难实现, 因此常表现为入睡困难, 而无睡眠维持困难。 在周末或假期,患者能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入睡时间, 则入睡通常无困难。 而该患者即使在周末晚睡时,仍存在入睡困难,且难以维持睡眠、早醒,无法按照自己期望补眠,故排除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该患者情绪尚可, 兴趣无减退, 食欲、 体重无变化,排除合并抑郁和焦虑障碍。 该患者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无异常,排除有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导致的失眠症状。
(二)治疗
失眠障碍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I 是治疗失眠障碍的一种多维度的心理学干预手段,为目前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 CBT-I 包括多个元素, 如睡眠卫生教育、 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放松疗法和认知治疗。
药物治疗: FDA 批准的用于失眠治疗的药物包括部分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多塞平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已经验证了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的短期疗效, 但只有很少的对照试验验证此类药物的长期疗效。 有些处方药超说明书使用治疗失眠, 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一些非处方药和中草药也用于失眠的治疗,包括抗组胺药、 褪黑素 和炒酸枣仁等, 关于这些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证据非常有限。
本例患者因备考压力大出现失眠症状,在失眠开始之初并未进行有效的治疗,逐渐导致失眠慢性化。1 年前开始使用艾司唑仑治疗。艾司唑仑属于中效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长期使用该药物, 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如在停药后易发生烦躁、 焦虑等情况并出现药物依赖现象, 本例患者在不服用安眠药的情况下便难以入睡。由此可见,对于出现失眠障碍的患者,应尽早规范治疗方案。患者在诊断失眠障碍后,采取了以 CBT-I 为核心的治疗手段,辅以佐匹克隆治疗。有研究通过荟萃分析发现,CBT-I 和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相当,而 CBT-I的长期疗效要优于药物治疗。佐匹克隆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经口服 1~2h 能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使患者迅速进入睡眠状态,同时该药物不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患者在接受该方案治疗后,随访结果可见失眠障碍相关症状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 当出现失眠症状时, 应在排除其他失眠障碍疾病的基础上, 尽早明确诊断。对于早期出现失眠障碍的病例,应及时予以 CBT-I 干预治疗。在单一疗法或者复合疗法无效时, 应当考虑其他行为学疗法、 药物疗法、 联合疗法或者重新评估患者是否还有其他共存疾病。若患者需配合药物治疗,应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此外, 不管治疗手段如何, 除非患者的失眠出现症状稳定或者症状消失, 否则需要每周或者每个月重新进行临床评估。 因此,正确诊断、 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病例随访评估是保证失眠障碍治疗有效、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