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医案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李某,女,37岁,职工
【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3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及既往史】:嗳气、反酸,纳差,大便溏薄,睡眠不佳,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2年,未系统治疗。 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生冷之品。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面色萎黄,舌淡红,苔白腻,边有齿痕。口气微酸,嗳气频作。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甚,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 脉沉细弱,关脉弦滑。
【检查】:1.胃镜检查: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
2.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
3. 血常规:轻度贫血(Hb 105g/L)。
【临床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兼湿浊中阻)。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疗经过及结果】:
健脾温中,化湿和胃,佐以理气止痛
初诊自拟方:
黄芪15g 党参12g白术 10g 茯苓15g
干姜6g 陈皮 10g 砂仁6g木香6g
炙甘草 6g ×14付
二诊,症状改善,自觉腹胀不适,上方+厚朴10g、枳壳10g×14付
疾病治疗需辨证论治,结合疾病表征司外揣内,见微知著,该疾病脾胃虚寒为本,湿浊中阻为标,患者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阳气,如《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故见胃痛喜温、大便溏薄。 治疗当以 温中健脾 为主,仿 《伤寒论》理中汤 之意(党参、白术、干姜、甘草),加黄芪增强补气之力。
若湿浊不化,则气机壅滞《丹溪心法》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故见胀满、嗳气。 方中 砂仁、陈皮、木香取 香砂六君子汤之意,醒脾化湿,理气消胀。
久病入络,需防瘀血,叶天士言:“初病在气,久病入血。”若病程迁延,可酌加 丹参、三七活血通络,防其瘀滞。
调摄为本,药治为辅,嘱患者 忌生冷、辛辣、油腻,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少食多餐。 结合 《脾胃论》思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配合规律作息、情志调畅。
总结与讨论
本案以 温中健脾、化湿和胃为主,临床需根据证候变化灵活调整,并重视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方能巩固疗效,防其复发。
最后编辑于 16 小时前 · 浏览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