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速看!麻醉医生10类的“棘手”患者类型

发布于 1 天前 · 浏览 32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麻醉医生面对不同患者时,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然而,某些特定类型的患者,因其高风险或复杂情况,会让麻醉医生在实施麻醉过程中格外谨慎。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10类公认的“棘手”患者类型。

一、困难气道患者

风险点

无法有效建立气道通气是麻醉中最危急的情况之一,可能导致缺氧、脑损伤甚至死亡。

常见原因

(1)先天性解剖异常(如小下颌、短颈、巨舌)。

(2)肥胖(尤其是BMI>35)、颈部活动受限、强直性脊柱炎。

(3)外伤、感染或肿瘤导致的呼吸道变形。

应对措施

在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喉镜检查对患者气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准备好喉罩、纤支镜、环甲膜穿刺包等应急工具,必要时,需要采取清醒插管的方式。

二、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风险点

麻醉药物可能抑制循环功能,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高危人群

(1)近期心肌梗死(<6个月)、不稳定型心绞痛。

(3)严重主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

(3)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或低血压。

应对措施

术中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如动脉置管、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使用对循环影响小的麻醉药物。

三、肥胖患者(尤其是病态肥胖)

风险点

(1)气道管理困难,插管失败率显著增加。

(2)通气阻力大,术后易出现低氧血症。

(3)药物代谢复杂(脂溶性药物蓄积风险)。

特殊挑战

BMI>40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风险高,可能需要延迟拔管或ICU监护。

四、老年衰弱患者

风险点

(1)器官功能衰退(心、肺、肝、肾),药物代谢能力下降。

(2)合并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COPD、脑血管病)。

(3)术后谵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高。

麻醉策略

减少药物剂量,优先选择区域麻醉,避免深麻醉。

五、小儿(尤其是早产儿或新生儿)

风险点

(1)生理代偿能力差,循环和呼吸系统易受抑制。

(2)药物剂量需精准计算(按体重或体表面积)。

(3)体温调节能力弱,易发生术中低体温。

特殊关注

早产儿术后呼吸暂停风险高,需严密监测。

六、药物过敏或恶性高热病史者

恶性高热

恶性高热是罕见但致命的遗传性疾病,通常由吸入麻醉药或肌松药触发,其临床表现为肌肉强直、高热、酸中毒、高钾血症。

唯一特效药

丹曲林(需快速给药)。

应对措施

术前详细询问家族史,备好急救药物和降温设备。

七、急诊饱胃患者

风险点

在未禁食状态下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易发生反流误吸,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

常见场景

创伤、肠梗阻、孕妇急诊手术。

处理

快速序贯诱导插管、压迫环状软骨(Sellick手法)。

八、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风险点

(1)药物代谢和排泄受阻,易蓄积中毒(如阿片类药物、肌松药)。

(2)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风险。

调整策略

选择不经肝肾代谢的药物(如顺式阿曲库铵),减少剂量。

九、精神疾病或无法配合的患者

风险点

(1)躁狂、痴呆或意识障碍患者无法配合区域麻醉,需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

(2)麻醉诱导期可能会出现挣扎,从而增加误吸或气道损伤的风险。

解决方案

术前心理干预、适当镇静或约束措施。

十、妊娠期患者(尤其急诊剖宫产)

风险点

(1)胎儿对麻醉药物敏感,需权衡母婴安全。

(2)妊娠生理改变(气道水肿、胃排空延迟)增加麻醉难度。

(3)可能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注意:避免使用致畸药物(如苯二氮䓬类),优先椎管内麻醉。

麻醉医生并非“不愿”为这些患者实施麻醉,而是面对这些特殊患者,需要更充分的术前评估、精准的术中管理和严密的术后监护。尽管现代麻醉技术不断进步,如超声引导、靶控输注等技术的应用已大幅降低风险,但患者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始终是保障麻醉安全所面临的核心挑战。

最后编辑于 1 天前 · 浏览 328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