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镜面伪像,但镜面不是膈肌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男 69
【主诉】:外伤挤压小腿后数日,肿胀明显消减,但仍有隆起。
【检查】:体表隆起部位彩超检查
【治疗经过及结果】:图像呈现,同组的微机员说:“这图像,像是照镜子!”第一次遇到非膈肌形成的镜面伪像,也的确很典型,分享给大家。






总结与讨论
镜面伪像(Mirror Image Artifact)
超声检查中的镜面伪像(Mirror Image Artifact)是一种常见的伪像,其形成原理与超声波的反射和声束路径的误解有关。
形成原理
1. 强反射界面的存在:
当超声波遇到高反射性界面(如膈肌-肺界面、肌腱、韧带等)时,大部分声波会被反射回探头,类似于镜子反射光线。这种界面通常具有较高的声阻抗差异(如软组织-气体或软组织-骨骼交界)。
2. 虚假声束路径的生成:
探头接收到的反射声波会被仪器误认为是沿直线传播并返回的信号。
实际上,真实目标(如肝脏内的病灶)发出的声波先到达强反射界面,再被反射回探头,形成了额外的往返路径(真实路径:探头→界面→目标→界面→探头)。
3. 图像的对称性伪影:
仪器根据声波返回时间计算深度,误将反射信号处理为来自界面另一侧的“镜像”结构,从而在强反射界面的另一侧生成一个对称的虚假图像(如膈肌上方出现“假肝脏”或“假病灶”)。
典型表现
位置:伪像总出现在强反射界面的对侧,且与真实目标对称。
深度:伪像比真实目标更深(因声波多走了一段路径)。
常见部位:
膈肌附近(如肝脏或脾脏的镜像伪像“投射”到肺内);
肌腱或韧带周围(如肩关节超声中的冈上肌腱镜像伪像)。
影响因素
1. 反射界面的特性:界面越平滑、反射性越强(如肺或膈肌),伪像越明显。
2. 探头角度:声束垂直于界面时更容易出现。
3. 深度设置:深部组织因声衰减可能导致伪像模糊。
鉴别与应对措施
1. 改变探头角度:倾斜探头可破坏声束与界面的垂直关系,伪像会消失或减弱。
2. 多切面扫查:真实目标在所有切面中均存在,而伪像可能仅在某些切面出现。
3. 谐波成像:减少旁瓣伪像干扰,提高真实结构的显示。
4. 注意解剖合理性:如“肺内肝脏”显然是伪像(肺为气体,不支持实性结构)。
临床意义
镜面伪像可能被误诊为真实病变(如肺内占位),但理解其形成机制后可主动识别,避免误判。在介入操作中(如穿刺),需确认目标的真实性。
最后编辑于 2 天前 · 浏览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