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胜兵品《伤寒》第138讲:太阳病(161条 · 旋覆代赭汤)

发布于 11 小时前 · 浏览 94 · IP 湖北湖北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5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38讲:太阳病(161条 · 旋覆代赭汤)

伤寒发汗表已解,或吐或下脾胃伤,

胃虚痰阻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频,

健胃和中参枣草,化痰散结半夏姜,

降气止噫旋赭石,生姜为君此汤记!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3年的6月11号,现在是晚上的09:16,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61条条文。

那么,由于这节课讲的是旋覆代赭汤。而旋覆代赭汤呢,它后面有一个煎法,叫去渣再煎,而在整个《伤寒论》当中,去渣再煎的方子总共有七个,之前我们已经讲了六个,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是《伤寒论》里面最后一个去渣再煎的方药。因此啊,我们将这节课讲完之后啊,分别对七个去渣再煎的方药进行总结啊,讲解一下这个为什么要去渣再煎。

好!我们看看原文。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 洗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主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那么这条条文呢!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我始终觉得解读的不是那么的完美,总是觉得差点什么,因此啊,我用我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这条条文。

我们看条文的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那么问题来了。伤寒本来就是发汗,伤寒发汗,然后又出现了若吐,若下,然后又出现了两个字“解后”,就因为这个“解后”啊,在若吐,若下之后,所以导致了很多医家对这里不理解。那么伤寒发汗就已经搞定了,为什么伤寒发汗,还要若吐若下才能解决呢?

于是乎啊,有一些医家就开始牵强附会,胡乱解读。

比方说黄元御,他说: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以外证虽解,而汗下伤中。土败胃逆,碍胆经降路,胃口痞塞,肺气郁蒸,而化痰饮,胃吐壅遏,而生哕噫。他这四字短语用的好,但是伤寒,吐、下解后什么意思啊?伤寒如果是表证的话,难道你还可以用吐法和下法吗?肯定不是啊。伤寒表证只能用汗法嘛。

我们在讲《伤寒论》之前,我们就讲了这一个八法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法我已经跟大家总结的清清楚楚,如果说没有听过的,我们翻到前面,前几节课啊,应该在前面几节课我讲过了这个八法。

伤寒的表证就是汗法,难道你还有其他办法吗?所以说他这里呀,模棱两可,在这里汗、吐、下解后,伤寒你能用吐法和下法来解表吗?所以他完全就是不对的,这么说是不对的。

我们再看胡希恕胡老,他怎么说的?他说太阳伤寒,经过发汗、吐、下,病好了,可是出现里虚的情况,心下痞硬,胃虚了。那我就想问一下胡老,太阳伤寒为什么要用吐和下法呀?发汗不就行了吗?难道太阳伤寒经过了发汗,再用了吐或者下,病才能好吗?显然不对。

那么他们都犯了什么?他们都犯了什么错误呢?他们把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这里的文法没有搞清楚。重点在这里用了一个文法,什么文法呢?倒装。用了倒装文法之后,才出现了从表面上解释不通的这么个情况。所以不管是黄元御,还是胡希恕,他们都按照这个字面意义上去解读的时候,就发现逻辑不对。

好,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倒装文法,怎么倒装呢?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那么这个解后。就是个倒装了,我们把倒装还原,它应该是什么?伤寒发汗,解后。若吐,若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那么如果把这个倒装还原之后,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怎么理解呢?伤寒表证用了发汗的方法,那么已经解除了,解后就是伤寒发汗解后,解决了。若吐,若下。那么这个若吐,若下呢,是或者的意思,就是伤寒发汗就解了,结果这个医生对这个患者呢,运用了什么?或者用的吐法,或者用的下法,这些错误的治疗方法而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么去解读它,伤寒表证经过了发汗的方法,已经得到了解除,医生呢,或者误用了吐法,或者误用了下法,而出现了胃脘部痞硬、噫气不断,这种情况呢,应该用旋覆代赭汤来进行治疗。

旋覆代赭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用一斗水煎到六升,把药渣倒掉,再煎煮浓缩,煎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那么这个倒装文法,我们把它还原,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啦?所以说,伤寒表证,发汗就能解决。你发汗了之后,或者吐或者下才能把这个表证解决吗?显然不对嘛。

那么这个噫气不除啊,噫气是指的嗳气啊,是指胃气上逆,类似于呃逆的这么一种情况,或者说打嗝、呃逆。类似于这样的情况。

好,那么太阳表证啊,太阳伤寒表证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得到了解决,而医生误用了汗法或者吐法之后呢,伤及了脾胃。伤及了脾胃呢,就出现了什么?出现了内部生的痰饮,痰呢阻滞胃脘部,胃又受伤了,用吐法和下法。吐法、下法伤胃之后呢,再加上痰又阻在胃脘部,于是乎就出现了什么?胃气因痰阻而不得通降,反而上行,胃气上逆了。所以称之为什么?称之为胃虚痰阻。

那么胃虚痰阻,气机上逆,气机和痰阻在胃脘部就形成了心下痞硬。那么气机上逆呢,就嗳气频着,就出现了不停的呃逆打嗝。

那么有的人可能要问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这怎么有点像第157条条文的生姜泻心汤啊?没错,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那么本条旋覆代赭汤和生姜泻心汤的区别在哪里呢?它们虽然都有噫气,但是生姜泻心汤,它是干噫食臭,也就是说它会有食物的味道。所以说,打出来的嗝,或者说呃逆上来的气味儿,具有食物的味道,而旋覆代赭汤,噫气不除,并没有食物的味道。

为什么?因为生姜泻心汤里面,它的病机里面是有不消化的食物,而旋覆代赭汤的病机里面是痰饮。痰饮怎么可能会有食物的味道呢?所以鉴别生姜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的区别之一就是有没有食物的味道。这个呃逆出的这个味道,我们可以鉴别。另外生姜泻心汤它会有腹中雷鸣下利,也就是说它会有肠鸣音,它会拉肚子,但是旋覆代赭汤就没有。因为生姜泻心汤里面胁下有水气啊,水饮啊,流走于胃肠之间是有水饮的,因此它会出现雷鸣和拉肚子。而旋覆代赭汤呢,是痰阻气逆,是痰在这里,所以它不会出现拉肚子,也不会出现这个腹中雷鸣,这也是另外的鉴别要点。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旋覆代赭汤,161条和第157条的生姜泻心汤鉴别的话,只是因为它们都有噫气而已。

可是,仲景将161条条文设在这里,肯定会有他的用意。可惜古往今来的诸多医家没有一种解读,把161条的旋覆代赭汤方仲景的用意都没有解释清楚,或者说没有人指出它为什么会在这里。而我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第161条条文之所以放在这里,是因为它和我们上节课讲的第160条条文来形成对比的。

为什么我说第161条放在这里是为了和第160条条文形成对比呢?

好,我们看一下第160条讲的什么内容啊,我们上节课讲的。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上节课我已经讲过了,这是一个苓桂术甘汤重症,应该用苓桂术甘汤加附子和芍药来治疗。那么没听过的,那可以再回到上节课去听啊。是一个什么?是水饮。是水饮邪气导致的心下痞,气上冲咽喉。而161条讲的什么?讲的是痰饮。痰饮为邪啊,痰阻气滞所引起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它们都有心下痞,一个是水饮为患,一个是痰饮为患;一个是气上冲咽喉,一个是噫气不除。

那么160条说的是伤寒吐下后,发汗。而161条,也就是本条说的是伤寒发汗后,若吐,若下。

因此啊,我们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发现什么呢?发现第160条讲的是吐下后,发汗,由水饮邪气上逆啊,所引起的心下痞硬,气上冲咽喉。而161条讲的是伤寒发汗后,若吐,若下出现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那么一个是水饮呢,我们用苓桂剂。那么一个是痰饮呢?仲景用的是旋覆代赭汤。因此啊,仲景才把第161条附在了第160条的后面,以之对比,来对比水饮和痰饮它们分别引起的心下痞硬,在一起做个对比。

那么旋覆代赭汤呢,它的组成成分啊,里面有人参、甘草和大枣,很明显这是什么?这是来健胃和中,因为它或吐、或下伤了脾胃嘛,所以用人参、甘草、大枣来补脾胃之虚。那么既然有痰饮在胃脘部。仲景呢,就用了生姜和半夏。生姜和半夏呢,本身它就是小半夏汤,它就能够止呕,止呕逆。而生姜和半夏在这个地方重用生姜,生姜是君药啊,在整个方子里面,生姜都是君药。生姜和半夏干什么?生姜和半夏,它可以消痰涤饮,降逆和胃。

如果说仅仅只是痰引起的呕吐,那用小半夏汤就解决了,可是这里不是啊,不是单纯的呕吐,这里是噫气不断。他噫气不除什么意思啊?噫气不断的在呃逆,“呃、呃、呃……”就这个样子不停,所以你用小半夏汤搞不定。另外加了什么?另外加了旋覆花和代赭石。为什么加旋覆花和代赭石之后,这一个噫气不除就能搞定呢?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旋覆花能够降气化痰。

《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方子叫旋覆花汤啊,是由旋覆花、茜草、新绛所组成,专门治疗肝着啊。《金匮要略》我已经讲完了啊,我就想到了这个方子。那么治疗肝着,说白了,就是他的胸口部啊,不舒服啊,恨不得想要人用脚踩在他的胸口,他才能舒服。所以这个旋覆花它是可以降肝气的,特别是肝气横逆犯胃,或者肝气横逆上窜到胸,都可以用旋覆花。

在这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里面有旋覆花汤的条文。原文是: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那么它的原文是用旋覆花和葱茎,再加新绛,因为新绛呢没有了,我们用茜草替代啊,所以一般是用旋覆花、茜草和葱茎来组成。那么我在临床当中用过很多次旋覆花汤,用的是旋覆花、茜草和葱所组成的。

好,那么我们这里得知旋覆花是可以降气化痰,而且能降肝气。另外代赭石它能重镇降逆。这样呢,使我想到了张锡纯的一个方子,叫镇肝熄风汤啊,镇肝熄风汤里运用到了30克的代赭石啊,来治疗肝阳上亢的这个高血压,头疼等等。

那么根据旋覆花和代赭石,它们都能够降肝气,我们可以以方测证,或者是说推测这个方子的病机,就是仲景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反推过去。反推什么呢?反推这一个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啊,很有可能有肝气横逆犯胃的参与,如果没有肝气横逆犯胃的参与,仅仅只是胃气上逆的话,那么我们用小半夏汤就可以达到效果了。

那么肝气是怎么参与的呢?那是因为,脾胃属土,而肝它属木,那么脾胃一伤就是土虚,土虚而木贼。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脾胃虚了之后,那么这个肝气就会横逆犯脾胃。肝气本来它不强,如果说它是正常的,只要你脾胃虚了,在某种环境或情况下,肝气就有可能犯胃,这叫做土虚而木贼啊。这个贼是指小偷的那个贼啊。

我们可以认为脾胃虚了之后啊,这里的土虚啊,我们这个更像是指胃啊,肝气犯胃,土虚而木贼。这个木啊,肝木就像小偷一样,偷偷的侵袭到了你已经虚弱的胃土,因此叫肝气横逆犯胃。肝气横逆犯胃,那么肝,《黄帝内经》怎么说的,肝它是在这个右,是不是在右协下,但是其气升于左,因此啊,它肝气横逆过来的时候就要经过这个胃土。肝气横逆经过胃土,而胃土本身就虚,再加上又有痰阻于胃脘部,这个时候肝和胃共同作用而出现了噫气不除。

而肝气横逆犯胃与痰饮相结,形成了心下痞硬,和肝着的这一个旋覆花汤啊,有那么一点点这个相似,因为肝着是胸部啊,这个闷满不适啊,这个旋覆代赭汤呢,本条条文讲的是由于土虚而木贼肝气横逆犯胃,那么气机上逆,引动气机上逆,出现噫气不除,因此就需要用降肝气的药,用了旋覆花和代赭石,由于胃气本虚,而代赭石呢,又是重镇的药物。

金石重镇之品可以碍胃,因此啊,在旋覆代赭汤里面的代赭石,点到即止,只用了一两,因为用多了就会碍胃了。但是用代赭石专门去镇肝熄风的话,那代赭石一两是不够的,那镇肝熄风汤里代赭石的量最大啊,我们可以用到30克,来镇肝阳熄肝风,所以它具有重镇的作用。

而本条第161条土虚而木贼,本来这个肝气横逆过来,肝气横逆过来,它是标。而本是什么?本是脾胃气虚,土虚是本,木贼是标而已,因此旋覆花代赭石在这里是治标的。真正治本的是什么?是人参、甘草、大枣以及这个生姜、半夏,所以生姜、半夏呢,是这一个消痰涤饮,降逆和胃,是治胃的,治胃在本啊,本在胃。标在肝,这个肝,在病因里面是标啊,就是以肝气横逆犯胃,土虚而木贼,所以肝气它本身不旺盛,你只是土虚了,才会有木贼,因此只需要点到即止,旋覆花代赭石来降肝气,而重点降胃的是生姜为君药,再加半夏以及啊健胃和中的人参、甘草和大枣,那这就是旋覆代赭上的组成原理。

由于本条条文呐,它所描述的是脾胃气虚为主,因此我们用人参、甘草、大枣来补气,并不需要干姜来温阳,只需要大量的生姜配合半夏来消痰涤饮,降逆和胃。所以本方只有生姜而没有干姜,只有脾胃气虚了,那么才有肝气横逆犯胃的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个土虚而木贼。

由于这个本证并没有热邪,因此并没有黄芩黄连啊。这也是跟这一个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它们的区别。但是旋覆代赭汤仍然属于和解剂,和解什么?和解肝胃。

那么有人研究了旋覆代赭汤的原方,说这个旋覆代赭汤中的代赭石、生姜、甘草、人参、旋覆花的比例应该是1 : 5 : 3 : 2 : 3。尊重仲景原文原剂量没有错啊,但是如果学成了刻舟求剑,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我本人反对这一种像学八股文一样的学《伤寒论》,所以我绝对不会去记什么1 : 5 : 3 : 2 : 3。我只会通过临床的情况,根据病人的这个肝和胃之间的不同的情况,来调整不同的比例。你怎么能学死呢,把《伤寒论》?但凡把《伤寒论》学死的人,绝对成不了高手,高手都是灵活的。

如果说别人肝气重一点,别人胃虚的没那么厉害,你这个代赭石加到二两有何不可呀?我认为是可以的,代赭石加的量,只要没有碍胃就可以了。肝气再多一点,我是不是代赭石要多一点,要镇一下肝气呀。那胃又没有那么虚,那我何必把代赭石加多一点呢?所以千万不要刻舟求剑,像学八股文,像学八股文一样去死记硬背《伤寒论》条文,仲景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让我们什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不是刻舟求剑啊,刻舟求剑就完了。

关于这个旋覆代赭汤啊,我写的一首开篇诗,现在大家应该彻底明白了吧,我在写什么?伤寒发汗表已解,或吐或下脾胃伤。也就说伤寒表实用发汗的方法已经解决了,你再用吐法或者下法呢,就徒伤脾胃。胃虚痰阻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频,那么脾胃伤了之后,生了痰饮。脾胃伤了一方面生了痰饮,另外一方面呢,土虚而木贼,肝气横逆犯胃。就出现了什么?出现了痰气胶着于胃脘部。胃气虚而痰阻,所以叫胃虚痰阻气上逆,这个气上逆是肝气横逆犯胃之后上逆。心下痞硬噫气频。那么由于肝气不停的犯胃,那么气机不停的上逆,就出现了什么?噫气频,就是呃逆非常频繁。那么心下痞硬呢?是痰气胶着于胃脘部而出现的心下痞硬。健胃和中参枣草, 健胃和中人参、大枣、甘草。化痰散结半夏姜,化痰散结用半夏和生姜。降气止噫旋赭石,降气呢,止呕逆或者止嗳气,用旋覆花、代赭石。生姜为君此汤记!,那么旋覆代赭汤呢,它的君药是生姜。那么我们这首诗是不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把第161条条文解读的非常的详尽呢。

关于这个旋覆代赭汤啊,我用的太多了,实不相瞒,运用(它来治)呃逆、嗳气,这个旋覆代赭汤简直就是什么呢?管中窥豹,远远没有将旋覆代赭汤这个方子运用到精妙之处。

当然,我也用旋覆代赭汤治过严重的呃逆,曾经一个患者啊,他不停的呕逆,就打嗝,打了多久啊,说打了十几天了。吃了好多西药的胃药都没有用,然后我问他呀,你这是怎么样出现的这么严重的打嗝呀?他说他得了一个什么病,打了十几天针。天天打吊针,打了十几天的这一个青霉素,结果打成了这个样子,西医说是膈肌痉挛。我说那好吧,膈肌痉挛他也没搞定啊,于是乎我就投了旋覆代赭汤,没想到他三付药没有吃完,痊愈。

我估计他也会在两三付药之内就好,我说给他开个两三付,他说吃中药不都是要吃一个星期为疗程吗?我说你这两三付差不多了。他说:这样吧,防止它好不了,我开五付吧。我说那随便你吧,结果呢,他吃了三付,另外两付扔掉了。为什么?因为他好了,就这么简单。

大家觉得神奇吗?一点都不神奇。为什么?因为旋覆代赭汤,它还能治疗胃癌、贲门癌、食道癌,非常多的癌症,只要出现了这个脾虚痰阻,气机上逆,都可以用它来加减化裁,变化无穷。

我曾经用启膈散和旋覆代赭汤治愈过食道癌,请注意是治愈啊。我相信有很多人关注“张胜兵中医”或者“武汉庸胜堂中医”公众号,在里面看到过这样的方子啊,痰气胶着引起的食道癌、胃癌啊,贲门癌等等等等,只要它出现了噫气不断,心下痞硬皆可用它加减,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来加减化材,所以它是能够治疗肿瘤癌症的方子,千万不要认为它就是治疗一个打嗝而已啊。那就是太大材小用啦,或者说根本就不知,没有运用到它背后的玄妙之处。

好,我们已经说过了,这个《伤寒论》里面一共出现过七首方剂,是去渣再煎的,有哪七个呢?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及今天我们所讲的旋覆代赭汤。那么我们对这七个方子进行总结,发现什么呢?发现这七个方子全部属于和解剂,属于中医八法里面的和法。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说白了就半表半里嘛。大柴胡汤,它是少阳阳明合病的。它包含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成分在里面,另外又加了阳明证在里面,所以它少阳、阳明合证。我们发现它其实是什么?是肝和胃肠的关系。柴胡桂枝干姜汤。是肝和脾的关系啊,少阳太阴病。

而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它们是什么?它们是治疗心下痞的。那么它们和解什么?它们和解中焦寒热交错。说白了,就是和解脾胃肠道的。

而旋覆代赭汤呢?旋覆代赭汤你也可以认为它是和解肝胃的。

那么我们这么一看,就发现什么?发现它不是肝、就是肝胃,就是肝脾,就是脾胃本身的寒热,全部在哪里呀,在中焦。所以肝脾胃啊,或者脾胃本身都是中焦的病变。所以这个和解剂呀,这个和法,要么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你要么调和肝脾、肝胃或者是脾胃。

什么叫和?打个比方吧,两人吵架,你去调和,希望他们不要吵架了,这边劝劝,那边劝劝,把两边都劝了之后呢,还要让他们俩在一起互相的道个歉啥的,所以第一步是你要调和两个人,第二步是要两个人再自己分别的道个歉,跟对方道个歉,再和一次,所以呀,和解需要两步,第一步是需要你去参与,他两边啊,都要跟他们做做工作,做完工作他们俩都答应了,于是乎呢,还要让他们俩相处,这样的话才是一个整个的调和的个过程。

你比方说吧,别人夫妻吵架了,你去调解夫妻之间的矛盾,那么男的属阳,女的属阴,你就要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呢,那么两边分别都得下药。比方说我们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啊,用黄芩黄连来泄热,用干姜来温阳,这是不是一阴一阳啊?那么一阴一阳调和,各行其道。行完之后啊,那么去渣就是去掉这个中介,去掉调和的这个人,然后再让他们融合一下,你把夫妻之间的关系都调和了一下之后,还让他们俩夫妻之间最起码要相处一下,互相道个歉,认个错,再会心一笑吧,这样是不是就调和好啦?

所以我们拟人化的说,这个和解剂呀,中医中的和法呀,其实就是两边啊,同样治一治,阴阳同治,寒热平调。阴阳同治,寒热平调之后,还要让他们去融合适应一下,分别道个歉啊,这样就好了。所以我们拟人化的去理解和解剂,去理解这七首方的话,这七首方都属于和解剂,都是在调和阴阳,或者调和某两个之间的关系,那么在熬药的(方法)上呢,重点就采用了先熬,然后去掉渣,就去掉这个媒介,再用汤药再熬,希望他们阴阳能够在一起糅合一下啊,互相的适应,更好的发挥和解剂的作用。

那么有的人说也有很多方子是寒热平调的,比方说黄连汤。是!黄连汤也是寒热都用,但是它并不属于和解剂,所以呢它也没有去渣再煎。比方说有的方子也是寒热都用的,比如说乌梅丸啊,它是典型的厥阴病里的代表方子,但它为什么不去渣再煎呢?因为它不属于和解剂。就不属于我们刚才所说的调和一下之后,让他们再互相糅合一下之后就好了,并不是这样的。和解剂,你看要么和解本身的少阳半表半理,要么和解这一个肝脾,要么和解肝胃,你看这个旋覆代赭汤,就是能和解肝和胃之间的矛盾。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它们就来和解中焦的寒热,它们寒热平调啊,攻补兼施,寒热平调。但是它们针对的是中焦脾胃,也就是说这个和解剂在中焦出现的问题啊,那么我们调和他们,调和半表半里,就是和解嘛。

和解调和半表半里,就是少阳啊;调和肝脾,柴胡桂枝干姜汤;调和肝胃旋覆代赭汤;调和少阳阳明,因为它本来就有少阳了啊,大柴胡汤。而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脾胃寒热交错,中焦枢纽,就是个枢纽啊,它是气机的枢纽嘛,少阳枢机啊,脾胃枢纽。什么叫枢?就是转运过程当中的中间,你可以这么去理解它。

至于这个寒热分的太远了,比方说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等,那么这个呢,就离中焦枢纽太远,也不属于中焦的寒热交错,那么就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范畴,也不需要去渣再煎这种方法。

那么很多医家引经据典来解读这七个方子,为什么要去渣再煎,我个人认为,你无论引用了多少文言文,无论引用了,引经据典引多少,好多人都是牵强附会的在解读,而我一个都不引用其他人的文言文,我就用我所理解的仲景的和法,和解剂,仲景所用的这一个思维背后的逻辑,就是把它比作夫妻,调解一对夫妻的矛盾,调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叫和解。和解,先和再解,因此需要他们糅合在一起。所以熬了之后,是在调和,去渣之后,让他们再在一起熬,以达到他们融合的这么一个目的。

我想这背后的逻辑应该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用简单的拟人化的比方,让大家明白仲景为什么去渣再煎,这几个和解剂。

好,那么至于很多人从配伍,从药味,从气味啊,从好多好多其他的方面啊,加水的量,痞硬要的时间,服用的方法等等等等,来剖析,来分析,我觉得都不如我这个比方打的好。道法自然嘛。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用药调和和人去调和,我想其中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吧。

好,我是张胜兵。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伤寒 (21)
表证 (1)

最后编辑于 11 小时前 · 浏览 94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