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伤寒论名家解读汇编——第44条

发布于 1 天前 · 浏览 136 · IP 湖北湖北

注:1、以下是历代名家对伤寒论解读观点的出处索引,可以为大家对比阅读提供参考;2、因时代不同作者所引用的伤寒论版本差异,整理遗失等客观原因,部分条文解读或有缺失敬请谅解!

img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为逆也。着先发汗,治不为逆。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下,去声,后皆仿此。

此承上条当汗解之旨,更并下早之禁而申言之,重致叮柠之意也。下,通大便也,亦谓攻里是也。夫所谓治病之道者,即其病之所在从而疗理之,求所以去之之谓也。病在东而疗西,欲其去也,其可得乎?盖风寒者,外邪也,皮肤肌肉者,人之外体也,外邪外人,犹在外体,汗之,所以逐其还复外散,则于理为顺而于道为合也。下而通大便,通腑也。腑,内也,病在外而求之内,欲何求哉?于理则不顺,故于道则颠倒悖戻而谓为逆也,《经》曰:从外而之内者,治其外,正谓此也。故上下条反复深致戒谨如此。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下之为逆,即指结胸等证而言。欲解外者,必无出桂枝一法,叮咛无已之辞也。外邪未解,下必为逆,然则欲下未下之时,亟解其肌,俾下之而不为逆也,不亦可乎?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宜桂枝汤。

上节言表未解者不可下,此言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故曰"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张氏曰:"下之为逆者,逆于中焦也,'为逆'二字,对上'微喘'二字看表外之证,从可识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此言外未解者,不可下也。太阳病外症未解者,肌未解也,不可下,下之为治之逆也,桂枝本为解肌,故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此大法也。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故曰逆。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而欲解外,则桂枝成法不可易矣。仲景于当汗之证,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症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唯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者宜之,太阴病脉浮者亦宜之。则知诸经外症之虚者,咸得同太阳未解之治法,又可见桂枝汤不专为太阳用矣。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桂枝汤之表证未解也。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下之为逆也。欲解外者,仍宜桂枝汤主之。

【集注】王肯堂日: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即为表证未解,不可下也。

程应旄日:若下后外证未解者,仍当解外,有是证用是药,不可以既下而遂谓桂枝汤不中与也。

汪琥曰:下之为逆,逆者,为病在外而反攻其内,于治法为不顺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在外之邪未解,尚见太阳头项强痛等病,须知其为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治之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此一节,言误下后还用桂枝汤救外证之逆。

次男元犀按:桂枝汤本为解肌,误下后邪未陷者,仍用此方。若已陷者,当审何逆,从其变而治之。然则外证未解,救误如此,而内证未除者,救之当何如?师故举一隅以示人焉。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同是太阳病,又曰外证未解。无脉浮弱及头痛发热等明文,何者是太阳之外证,何者为外证之未解耶?恐后人未易悬惴也。不知仲师正虑人熟视外证而无睹,特举内以形其外,俟细意者之徐参也。诚以内外互为其消长,外证当汗出,皆水谷之海之精气以为之供,一若牺牲其汗而不惜。其仓廪纵未告罄,而胃中方积谷之时,未下行其糟粕者庸有之。则汗下相权,似得汗而未得下也,主下者什之八九矣。戒之曰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凡此皆论中禁下之词,不啻三令而五申。而于本节预为叮咛者,非欲人噤口不言下也。阳明自有可下不可下之条,果能熟筹于可下不可下之间,两相比较,便知其证之属外不属内也。然此犹辨别其病所耳,尚有本人之病情也。病人有欲者也,迎其欲以求之。自觉外重而内轻,是之谓欲解外者也。其欲又何自来耶?盖必有续自微汗之端倪,洋溢其兴致。太阳遂乐得精气为后盾,不啻主使其志愿,带汗信而出以示人。则其切于解外也,不容已于云霓之望者也。曰宜桂枝汤主之,雅不欲没桂枝之长,方且为桂枝汤求知已也。抑外证未解之太阳病,永为万众所难逃。觉桂枝汤言之愈长而愈味,破人之惑既曰宜,坚人之信又曰主,一字便成为铁案,圣道所为至今未坠尔。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先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此二节,申言外证未解,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之例。太阳伤寒,始病则在皮毛,既而血热与表寒战胜,热发汗出,便当痊可。其不愈者,则其病已在肌腠,桂枝汤其主方也。但病在肌腠,至于发热汗出,其病已近阳明,间有渴饮汗出而热不解者。设不明其病在肌腠,而以承气下之,则肌腠凝冱之湿邪,既不能随下而尽,而中气一虚,反以牵掣其外出之路,故曰下之为逆。若夫先发汗不解,而见燥渴恶热之阳明证,于是本先汗后下之例,复用承气汤以下之。设外邪已解,直当一下而愈。无如病者尚见浮脉,浮脉在外,故伤寒则见浮紧,中风则见浮缓,所以别于里证也。今病者反见浮脉,故不当一下而愈,所以然者,以其人虽有阳明里证,风邪犹在肌腠,里热反为外邪所吸,虽用硝、黄,不得下行,故曰当先解外则愈。此正表解乃可攻里之旨,非谓必无里证,并非谓不可攻下也。不然,仲师但言解外则愈可矣,何必曰先解外乎?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成本、《玉函》“未解”后有“者”字,“汤”后有“主之”二字,无“欲”字。)

钱璜云:太阳中风,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自汗等表证未除,理宜汗解,慎不可下。下之则于理为不顺,于法为逆,逆则变生,而邪气乘虚内陷,结胸痞硬,下利喘汗,脉促胸满等证作矣,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无他法也。

《医宗金鉴》云:凡表证,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

王肯堂云:但有一毫头痛恶寒,即为表证未解也。

张璐云:下之为逆,不独指变结胸等证而言,即三阴坏病多由误下所致也。

柯韵伯云:外证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惟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者宜之,太阳病脉浮者亦宜之,则知诸经外证之虚者,咸得同太阳未解之治法。又可见桂枝汤不专为太阳用矣。

铁樵按:如《金鉴》《准绳》两说,即伤寒“下不厌迟”说之所由来,其实太笼统。愚意治病以证为主,有表证不得误用下药,有里证亦不得误用表药。阳明腑证,神昏谵语,因有燥矢,矢之所以燥,即因热甚而无津液之故。凡见燥矢者多手足汗出,故手足汗出亦为下证之一。当此之时,宁得惩羹吹荠,惮于攻下乎?本论有麻黄与桂枝同用、与石膏同用、与附子同用,有桂枝与黄芩同用,葛根与芩连同用,柴胡与枳实同用。河间知其意,因创双解散,麻黄、桂枝、大黄、芒硝同用;陶节庵知其意,因有大柴胡加芒硝之制、大承气加人参之制,则庶几不愧为通人手笔也。否则,泥于表证未罢不得攻下,然病情万变,有表证确未罢而攻下,则不可缓,不且穷于应付耶?昧者因创为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彼又恶知温病是广义的伤寒之一,亦是自外而入之病,亦复自有其表证。果可以下不厌早而不偾事乎?至于叶天士、吴鞠通辈,乃并不敢用下药,更不敢用表药,惟乞灵于甘凉,遂造成今日晦盲否塞之局,皆未能读书而已。叶氏以江湖欺人,享盛名垂二百年,假使果报之说而信,恐其魂灵至今犹在地狱中耳。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浑言太阳病,未明言中风伤寒,意甚赅括。各家多就中风方面解,义虽可通,殊嫌执着。外未解亦浑含,既未详证象,亦未详脉象,总之即属外证,当从外治,不可下,下之为逆。此是言治疗乖错的逆,不是言病证转变的逆。外证罢,乃变逆。外证未解,逆未构成。如后百四十八条,柴胡证下之,柴胡证仍在,虽已下之,不为逆,是其明证。若释为证逆,于外未解说不去,且此四字,康平本系小字旁注,本条词意简略,补注此句,义蕴显昭。不意后人既在这个精确处,反弄成隔阂处,实为懵懵。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这条把“外证”特别提出来了。说本来是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指桂枝汤证(没解)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前面有一个“桂枝证,医反下之,所以利遂不止”,不有那么一节吗?这条是给桂枝汤做总结,把前后都说了。太阳病,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叫“外证未解”。凡是有这种情况,外证未解的情况,就不可吃泻药。“下之为逆”,如果要给(患者)吃泻药,这就是治疗的逆治,这是错误的。那么外证怎么治呢?那就宜桂枝汤,外证就指桂枝汤证说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校勘】《玉函经》、成无己本:“解”字下有“者”字;“汤”字下有“主之”二字。《玉函经》《千金翼方》:没有“欲”字。

【串解】钱潢云:“太阳中风,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自汗等表证未除,理宜汗解,慎不可下,下之于理为不顺,于法为逆,逆则变生……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宜以桂枝汤主之,无他法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从外之内,即外成病,外感病虽然盛于内,还是应当先治其外,所以外未解,不可下,是治疗上的定则。

【语译】太阳表证还存在的时候,只有解表,决不能用泻下法,误下了是违反治疗原则的,解表,还是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最好。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解析】

本条论述表里同病,应先解外,治宜桂枝汤。

凡表证未解,又见大便不利之里证时,不可先攻下。如果先行攻下,则属治疗上的错误。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邪客于表,当汗之而解;邪结于里,可下之而愈;表里同病,亦应先解表后攻里。若先攻下,总要伤里气,里气受伤,在表之邪则很容易乘虚内传,使病情复杂化。因此,表里同病时,一定要先解外,待表解后,如果里气仍实,方可攻下,这是伤寒六经证治的一条很重要的治疗原则。至于解表,应考虑使用桂枝汤。因此处所言里证乃是不大便,故不宜用麻黄汤峻汗而伤津劫液,只能用桂枝汤滋阴以和阳,调荣而和卫方为得体。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医生的过失,欲解外者,「桂枝汤」。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张胜兵《张胜兵品<伤寒>》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以下解读内容为精简版,详细解读请查看:第35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42-45条条文)

此条明确阐述了中医“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尤其在表里同病情况下的治疗次序规范。

张仲景在处理表里同病时,遵循“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准则。例如,里证为阳虚而兼表证者,常以四逆汤类方温补里阳,待正气渐复后再解表,或表里同调,但总以护正为要。而本条所论“先解表后治里”,则多见于里证为实证的情况——当外感表证未解时,不可贸然攻里,否则易致表邪内陷,变生他证。

何以推断里证为实证?条文直言“不可下也”,即暗含里实证的存在。例如,患者素有便秘、腹胀等里实证候,又外感风寒,表证或为桂枝汤证(太阳中风),或为麻黄汤证(太阳伤寒)。此时若误用承气汤类攻下,虽可暂缓里实,但表邪易随攻下之势内陷,引发结胸、痞证等变证。因此,张仲景强调应先解表,表证属太阳中风者用桂枝汤,属太阳伤寒者用麻黄汤,待表邪解后,再以攻下法治里实证。

然而,若患者素体阳虚,平素畏寒肢冷,复感外邪,则不可拘泥于“先表后里”。因阳虚之人正气已虚,发汗解表易耗伤阳气,致表邪未解而里阳更伤。此时应先以四逆汤温补里阳,待阳气恢复、正气渐充后,再以桂枝汤解表。此即“虚人伤寒建其中”之义,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那么,为何实证宜先解表、虚证宜先建里?其理甚明:实证者,正气尚足,发汗解表虽耗气,但里实证未伤根本,解表后正气可复,表邪易除;虚证者,正气已虚,发汗易致阴阳两伤,表邪未解而里证更甚,病情缠绵难愈。例如,阳虚之人外感风寒,若强发其汗,不仅表邪难解,更可致汗出阳脱,危及性命。故须先温补里阳,待正气充盛后再解表,方为稳妥。

简言之,第44条条文通过“先表后里”的原则,揭示了中医治疗表里同病的核心思想:实证者,正气尚可,先解表以祛邪;虚证者,正气已虚,先建里以扶正。此法既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灵活性,又彰显了“以人为本,顾护正气”的整体观,为后世医家治疗表里同病提供了重要指导。

伤寒 (21)
表证 (1)
里证 (-1)
脑栓塞 (27)
实证

最后编辑于 1 天前 · 浏览 136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