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2025年ESAIC声明中关于成人非心脏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的要点解读

发布于 3 天前 · 浏览 264 · 来自 Android · IP 浙江浙江

1.血压管理方面

1.1 以平均动脉压为基础:声明推荐基于平均动脉压进行术中动脉压管理,并保持其高于60mmHg。这是由于血压过低可能导致器官灌注不足,而维持合适的平均动脉压有助于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如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等。

1.2 重视低血压原因排查:强调要识别术中低血压的潜在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若是由于麻醉过深导致的血管扩张性低血压,可通过调整麻醉药物剂量来改善;若是因失血过多引起,则需及时补充血容量等。

2.心率管理方面

2.1 关注心率异常的影响:声明指出当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导致严重低血压或可能引起心输出量、氧输送减少及器官灌注不足时,需采取治疗措施。因为心率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血液灌注。

2.2个体化处理心率问题:对于心率的管理并非单纯追求正常数值范围,而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比如,对于存在心脏病史的患者,其心脏对心率变化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此时需更密切地监测和调整心率。

3.血容量管理方面

3.1合理监测血容量相关指标:建议对血容量高风险患者进行监测,并将血容量作为液体治疗决策的依据。通过监测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等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容量状态,为液体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避免盲目补液或漏诊血容量不足。

3.2 避免过度依赖补液:强调不要仅因患者存在液体反应性就进行补液,只有在出现血容量不足的临床或代谢表现时才考虑补液。过度补液可能导致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术后风险。

4.个体化管理方面

4.1制定个体化目标:声明建议不要常规最大化每搏输出量或心输出量,而是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组织灌注和氧合的临床和代谢表现,个体化地设定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目标。不同患者的基础状况和手术情况各异,统一的标准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4.2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制定血流动力学管理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手术类型、手术风险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血流动力学管理需更加谨慎,目标设定可能与年轻健康患者有所不同。

5.监测技术与方法方面

5.1多种监测技术联合应用:声明提到可采用多种监测技术,如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动态前负荷监测参数等,以及时发现低血压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不同监测技术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5.2 关注新监测技术的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如无创连续血压监测、基于人工智能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等。这些新技术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精准的监测手段,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

6.麻醉管理方面

6.1优化麻醉深度:声明指出应监测并优化麻醉深度,以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并减少其副作用。适当的麻醉深度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避免因麻醉过深或过浅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6.2 平衡麻醉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的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同,在选择和使用麻醉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小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img
低血压 (47)

最后编辑于 3 天前 · 浏览 264

回复收藏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