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治疗策略
患者 女 49岁,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经内镜下ESD微创切除术。



ESD即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回盲部ESD策略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以下是相关内容:
术前评估
病变评估:通过结肠镜检查、明确回盲部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浸润深度等。例如,对于较大的平坦型病变,ESD可能更具优势。
患者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等,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充分告知患者手术有哪些治疗方式,各术式优缺点,供患者选择。
技术评估:回盲部因刀头指向肌层,与其他部位相比难度稍大,评估自身是否有能力切除回盲部病变,可能的并发症是否能够处理。
手术操作要点
体位选择:通常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左侧卧位或仰卧位,以利于操作和暴露病变。
内镜插入:经肛门插入结肠镜至回盲部,仔细观察病变及周围情况。
粘膜下注射:在病变边缘外侧约5mm处进行多点粘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与肌层分离,常用注射药物为生理盐水等。
环形切开:使用特殊的电切器械,如鲲鹏刀、黄金刀……环形切开病变周围的粘膜>病变3-5mm并留图。
剥离病变:从切开的边缘开始,逐步将病变从粘膜下层完整剥离。操作中要注意保持视野清晰,避免损伤肌层组织。
创面处理:病变切除后,对创面进行仔细止血,可采用电凝、止血夹等方法。
术后管理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饮食管理:术后2小时若无腹痛尽早进食,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和普食。
并发症防治
出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少量出血可通过电凝、止血夹等方法处理;大量出血时可能需要输血等治疗。
穿孔:一旦发生穿孔,应立即用金属夹封闭穿孔部位,必要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感染:穿孔并发腹膜炎可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总结
回盲部ESD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编辑于 05-05 · 浏览 3.5 万 · 16人已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