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JACC:早期IABP治疗在心衰引起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


心源性休克(CS)仍然是临床重大问题,患者住院死亡率接近50%。虽然,既往研究显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常规采用临时心脏辅助装置(tMCS)并没有带来明显获益。然而,在非ACS相关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规采用创伤最小的主动脉反搏球囊(IABP)治疗,是否能带来临床获益呢?近期,JACC杂志发表了一项Altshock-2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Altshock-2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了适合心脏移植(HRT)的患者,这些患者患有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B、C或D阶段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HF-CS)。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早期IABP+标准治疗(IABP组)或仅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主要终点是60天时的生存率或成功过渡到HRT。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率、最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和最大器官衰竭评分(SOFA)。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53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IABP组,48名患者被分配到标准治疗组。患者中,SCAI B阶段的占28%(n=28),C阶段的占57%(n=56),D阶段的占15%(n=16)。在预先设定的中期分析中,由于无效性,试验被停止。主要终点在IABP组的43名患者(81%)和对照组的36名患者(75%)中发生(风险比:0.72;95%置信区间:0.31-1.68;P=0.45)。在60天的随访期间,共有37名患者(37%)接受了HRT。在研究组中有4名患者(7.5%)升级心脏辅助装置治疗,而在对照组中有2名患者(4.2%)。此外,最初被分配到标准治疗组的6名患者(13%)转而接受了IABP。两组之间的并发症相似。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经典RCT干预临床试验发现,在心衰诱导的心源性休克(达到心脏移植指针)的患者中,常规采用IABP治疗并不能带来患者生存率或成功移植率的显著提升,但也没有增加操作相关并发症。本研究作为小样本的干预研究在心衰诱发的CS患者中也又得到了一个中性结果。这与之前的IABP-SHOCK II研究的结果类似,SHOCK II研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CS患者中也发现IABP无效。这些研究似乎提示IABP对这类患者没有治疗效果,但临床医生从经验和血流动力学改善角度来看,IABP降低了患者的前后心脏,且操作容易,并发症少。这样的悖论可能来源于我们无法真正通过入RCT研究的标准入排标准筛选到适合的患者,而且考虑到这些患者在现代治疗背景下的死亡率往往很低,很难通过小样本研究完成统计学假设。其实,对于TAVR手术中的脑保护装置、以及冠脉吸栓治疗等,都有类似的情况,正所谓:It is clinically sound,but not scientifically。

最后编辑于 9 小时前 · 浏览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