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治疗的关键之二:恢复肩肱节律——肩关节运动的核心机制
什么叫做肩肱节律?肩肱节律就是指肱骨和肩带肩胛骨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简单的来讲。就是肩外展运动的三十度以内(也有一种说法说是15度。),肩胛骨不动,全部是肱骨动。三十度以后肩胛骨必须参与运动。三十度至九十度之间。肱骨外展十度,肩胛骨运动五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2:1的关系。90度到120度则是肱骨外展上举五度,肩胛骨运动十度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2的关系。120度到160度之间的肩关节运动肱骨实际没有在运动了,全部是由肩胛骨和锁骨协同完成。这一比例并非绝对固定,会因个体差异、运动速度以及手臂负重情况等因素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这一比例关系确保了肩关节在实现大范围运动的同时,能够维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力学平衡。
这里说两个重点。第一,在这个120度到160度之间,肱骨虽然相对肩胛骨不运动,但是肱骨进行了自身进行了一个外旋。也就是我们上举的过程中间,我们会发现手掌心或者肘窝不自觉就朝向了我们的头面部,这就是肱骨发生了外旋。第二,就是肱骨虽然相对不运动,这个时候我们的锁骨则必须要进行一个较大幅度的旋转以配合肩胛骨。好,这是两个重点。
理解了肩肱节律。也就明白了,我们的一个叫作疼痛弧的概念。所谓疼痛弧就是指肩关节在外展六十度到120度发生疼痛。是由于肩袖肌群和肩峰下滑囊受肩峰挤压撞击引起损伤。而肩峰挤压撞击肩袖的原因除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讲的肩袖肌群的本身原因以外,更多的是肩肱节律紊乱造成的。比如患者肩胛骨不动,但是肱骨在动导致肩峰下间隙变窄。那么必然导致外展和上举时肩袖肌群被肩峰撞击和挤压。这是我们肩袖损伤的重要原因,也是所谓的肩峰撞击综合症。
明白了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原因可能是肩肱节律紊乱造成的。治疗的时候则必然要处理肩肱节律紊乱,不能仅是处理肩袖肌群的疼痛,否则这个疼痛即使这次治疗好了,下次很快又会复发,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肩关节肩胛骨稳定和运动必须要牵扯到的几块肌肉。
二、肩胛骨稳定及运动所需的肌肉
(一)斜方肌
斜方肌是维持肩胛骨稳定的重要肌肉之一,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纤维。上部纤维收缩可上提肩胛骨,在手臂上举初期,协助肩胛骨开始上回旋运动,为后续的肩肱节律正常进行奠定基础。中部纤维主要使肩胛骨后缩,在整个肩关节运动过程中,协同其他肌肉维持肩胛骨的稳定位置,防止其过度前伸或移位。下部纤维则负责下降肩胛骨,并与上部纤维和前锯肌协同作用,精确控制肩胛骨的上回旋和下回旋,保证肩胛骨在胸廓上的正常滑动和旋转。
(二)前锯肌
前锯肌对于维持肩胛骨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它能使肩胛骨紧贴胸廓,防止肩胛骨出现翼状肩胛等异常位置。在肩关节运动中,前锯肌协助肩胛骨进行外展和上回旋运动。特别是在手臂上举动作时,前锯肌的下部纤维将肩胛骨下方固定到胸廓,有力地协助了肩胛骨的上回旋,确保盂肱关节和肩胛胸廓关节的协调运动,维持肩肱节律的正常进行。
(三)菱形肌
菱形肌主要负责使肩胛骨后缩和下回旋。在肩肱节律中,它与斜方肌协同工作,共同调整肩胛骨的位置。当手臂内旋或进行一些需要肩胛骨后缩的动作时,菱形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近并下回旋,为盂肱关节的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与前锯肌拮抗稳定肩胛骨内侧缘。如果菱形肌过度紧张或与其他肌肉力量失衡,会导致肩胛骨位置异常,进而影响肩肱节律。
(四)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上角,主要作用是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回旋。在肩肱节律中,它参与了肩胛骨运动的多个环节。当肩胛提肌过度紧张或在错误的时机收缩时,就会干扰正常的肩肱节律,导致肩胛骨运动异常,增加肩部损伤的可能。
其实除了以上4块肌肉以外,与肩胛骨有直接联系的肌肉共计有17块,他们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肩关节的运动。特别是胸小肌和背阔肌完全值得单独的重点的来讲一讲。因为其他的肌肉都不是肩胛骨的稳定肌,就像大圆肌不是肩袖肌群一样,所以这里就不讲了。这里只给大家提个一个问题。在我刚刚讲的肩肱节律里面的最后160度至180度没有讲了。大家有谁知道最后这20度需要谁的参与和配合嘛?有知道的在评论区里留个言吧。我会在肩下一篇文章里提到这点。
最后编辑于 05-01 · 浏览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