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所中医大学开始编写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错误之改正
作为中医药大学教材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脏腑”,我国古代医学曾记载过有关“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各自论述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即与现代医学研究相吻合的“古文经学”理论和与现代医学相悖的“今文经学”理论。由于现今的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教材是传承了“今文经学”的理论,并且自东汉后成文的《黄帝内经》人为篡改严重,存在很多明显错误理论,从而导致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成为两个格格不入、完全不能相融的两套对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医疗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理论上应该是相通的)
【二】:近百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质疑、反对、甚至废除中医的声音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别人质疑中医,不完全是别人无知,而是某些自称为中医的人的无知,不知道自身纠错,顽固僵化)
【三】:造成了千余年以来,传统医学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传统医学流派。(医学是不应该分派别的,现代医学有以某个人为一个派别的理论体系吗?传统医学某个派别只是某些少数人自封而已,想让大多数人承认,请拿出别人也能认可的证据。医疗的目标只有一个都是针对生命体。)
【四】:应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治疗大多凭各自的经验,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不是统一标准的医学理论指导下用药来治疗疾病。)
【五】:给国家发展和传承中医药事业造成了困难,阻碍了中医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个别自称为中医的人说世界上有很多个国家在用中医治疗疾病,那是个别自称为中医的人去了别的国家,而不别的国家请你去的)。
“古文经学”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可以解决以上所有的诸多问题。“古文经学”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不但与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完全吻合,且给现代医学治疗疑难杂症研究、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指明了方向。
古人所论述的“阴阳与五行”,
在自然界中:
“阴阳”〈环流)是指上半年春夏之阳热大气上升与下半年秋冬阴寒大气之下降循环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五行”(位置)即地球自身与四方位置,(东、西、南、北、中及属性),是以地球自转为中心“土”,形成的东半球春温“木”,南半球夏热“火”,西半球秋凉“金”,北半球冬寒“水”。
在人体的“阴阳与五行”:
“阴阳”是指静脉血液携带热气CO2呼出为阳,动脉血液携带O2吸入为阴。即是以经络血管相贯通的血液循环系统。
“五行”即以心脏为中心“土”,脾木纵于左,肺火浮于上,肝金横于右,肾水沉于下的五脏在胸腹中的解剖部位及功能。
今文经学传承的现行中医药理论:
“五行脏腑”: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即“左肝右肺气化学说”
“五味所走”:辛走气、甘走肉、酸走金、苦走血、咸走骨。
古文经学的中医药理论:
“五行脏腑”: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即“现代医学解剖位置及功能”。
“五味所走”:辛走气、甘走肉、酸走筋、苦走骨、咸走血。
药物的四气五味(辛、甘、酸、苦、咸;温、热、凉、寒。)乃中医治病之根本,正确认知中药的四气五味,方知药物治病之原理。凡药物若具备五味三性著录齐备者为合格。(五味三性:辛、甘、酸、苦、咸;寒、温、平。)
自古以来,只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完全在西汉前古文经学正确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加以应用而治疗疾病的,且所用药物大都依据正确的古本《神农本草经》。
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也与古文经学中医药理论完全吻合。
千余年无定论的今古文之争,孰是孰非,对照下图,一看可知




最后编辑于 2 天前 · 浏览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