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的诊断和治疗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临床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DKA)、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常发生于2型糖尿病和老年患者。常见诱因包括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水摄入不足、大量摄入含糖饮料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
(一)临床表现
HHS起病隐匿,一般从开始发病到出现意识障碍需要 1~2周,偶尔急性起病,约 30%~40%无糖尿病病史。常先出现口渴、多尿和乏力等糖尿病症状,或原有症状进一步加重,多食不明显,有时甚至表现为厌食。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脱水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通常患者的血浆渗透压>320 mOsm/L时,即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如淡漠、嗜睡等;当血浆渗透压>350 mOsm/L 时,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上肢拍击样粗震颤、癫痫样发作、偏瘫、偏盲、失语、视觉障碍、昏迷和阳性病理征等。
(二)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实验室检查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诊断依据:
1.可有或无糖尿病史,发病前可有上述各种诱因,逐渐出现脱水和各种神经系统症状。
2. 实验室检
(1)血糖增高显著,≥33.3 mmol/L,多为33.3~66.6mmol/L(600~1200mg/dl);血钠多升高,可达155mmol/L 或更高,血钾多数正常或降低。
(2)有效血浆渗透压显著增高,≥320 mOsm/L,可高达330~460 mOsm/L,一般在350 mOsm/L以上。
(3)尿糖强阳性,而血、尿酮阴性或弱阳性;血酮体多不超过4.8 mmol/L (50mg/dl)。
(4)动脉血pH可正常或偏低,通常≥7.30;血清 HCO-3(碳酸氢根) ≥18 mmol/L。
(5)血尿素氮和肌酐常增高。不随本症经治疗好转而下降或反升高者,提示肾功能不全和预后不良。
(6)白细胞计数可因合并感染或脱水等原因而增高。
(7)血细胞比容因脱水而增高。
(三)治疗
HHS 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应尽早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同 DKA,主要包括积极补液,纠正脱水;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1.液体治疗
治疗的重点是补液,首选 0.9% 氯化钠,当血糖下降至 16.7 mmol/L时,需补充5%含糖液。补液速度原则,先快后慢,适时评估有效血浆渗透压。
输液时注意:
1.1.液体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决定预后的关键措施。
1.2.估计总失水量,注意输液速度,密切监测血有效渗透压,严密观察心率及肺底啰音的变化。
1.3.输液总量一般按患者原体重的10%~20%估算,开始2h 内输1000~2000ml,头12h 给予估计输液总量的1/2(加上所排尿量)的液体量,其余在24h内输入。
1.4.若估计失水量达 3000~8000ml的,可于2~3d内补足。
2.胰岛素的应用:
2.1.推荐以 0.1 U/kg·h 持续静脉输注,紧急情况下可先给予10~20u,快速静滴,第2个小时开始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量。血糖下降速度以每小时5.6mmol/L(100mg/dl)为宜。
2.2.当血糖降至 16.7 mmol/L 时,应减慢胰岛素的滴注速度至0.02~0.05U/kg·h,同时继续以葡萄糖溶液静滴,并不断调整胰岛素用量和葡萄糖浓度,使血糖维持在 13.9~16.7 mmoL/L,直至血渗透压水平降至正常、患者意识状态恢复正常。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改为皮下给予。
3. 补钾
3.1.对有少尿、肾功能不全或血钾在5.5mmol/L以上或心电图上有高血钾表现者,可暂不补钾,但应严密监测血钾。
3.2.无上述情况的患者应在治疗一开始即给予静脉补钾。补钾的速度以每小时10~20mmol/L开始,以后每2~4h 测定血钾一次,按血钾值调整补充剂量,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补钾。
4.其他治疗
4.1.积极治疗诱因;
4.2.纠正休克,经积极的液体治疗后,休克仍未纠正,可输血浆;
4.3.因血液高渗、粘度增高,易致动、静脉血栓形成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应作相应的防治措施。
4.4.补液过程中防治可能出现的脑水肿。
最后编辑于 1 天前 · 浏览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