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的春天又来了?
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的文件,里边提到“增加儿科服务供给。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及三级中医医院结合专科基础和所在地儿童就医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儿科门急诊和病房,配备儿科医疗力量,实现2025年11月底前,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和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
其中给出了七条儿科服务的重点任务。

其中要求增加儿科服务供给,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和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儿童常见病诊疗培训,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内容,通过全科、中医科等科室医务人员提供儿科诊疗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独设置儿科。到2025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意味着会增加儿科岗位。但是这对儿科医生是不是利好呢?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都面临病源不足的情况,专业实力方面和专科细分的儿童医院相比不够强。而专业的儿童医院,也在不断开新院区扩张,出生人口下降带来的新生儿数量减少,让儿科的病人数量下降,增加的岗位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病源。
儿科的季节性效应明显,除了儿童医院的一些专科,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儿科旺季时加班加点干不完,淡季时没几个病人。要普遍建立患儿就诊等候时间监测机制,开展等候时长预警,及时调配人员支援保障。必要时开设延时和夜间及周六、日门诊、扩充输液等治疗场所,缩短就诊和治疗等候时间。单位都是不养闲人的,那旺季时保障就诊的这些人从哪来?难道让医护旺季干儿科,淡季当保洁?
有些医院的儿科,如果不靠医院政策的倾斜,绩效都发不出。以前我待过的一家医院的院长就说过,你们儿科,收一个,亏一个,要不是医院补贴,你们绩效都发不出。这话听来扎心,其实也是现实。在这种儿科靠医院养活的医院,还要扩大规模,那是万万不能的。
家长对儿童就诊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到自己看病时,就是问题不断,有些家长直接拿出手机备忘录,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总结了一堆问题要解决。可在外面等候时,就是半天都排不到我,你们医生看病太慢了。小朋友的操作都不容易配合,看个喉咙,采个咽拭子,家长要做5分钟思想工作,所以医院里检验科、B超室,放射科和输液室,都对小朋友敬谢不敏,遇到不配合的家长和孩子,浪费时间不说,还容易被投诉、起冲突。从这个角度看,多设立儿科医生岗位,每个医生减少看诊量,有充分沟通时间,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儿科检查少,用药少,仅靠少量的诊查费挂号费,很难有和成人科室同等的收入。原本解决的方案是儿童增加一定比例的诊疗操作收费,比如儿童输液可以加收20%-30%。而这也让家长难以接受,也和鼓励生育的大方向不符。
其实解决儿科服务的难题,最优解就是相应提高对服务儿童患者的补贴,而减少家长的看病支出,而医护服务的收益高了,待遇好了,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儿科行业。如果和其他成人科室待遇差不多,我觉得小朋友患者还是优势很明显的,比如可爱,病种相对单一,职业暴露风险低。
最后编辑于 3 天前 · 浏览 1.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