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经方辨治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炎病例分析 ——太阳太阴阳明合病与“痰热壅肺”的清
伤寒经方辨治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炎病例分析 ——太阳太阴阳明合病与“痰热壅肺”的清化之道
作者 包永辉

病例背景
患者:男性,68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
主诉:咳嗽喘促1月余,加重伴发热3天,痰黄粘稠带血丝,胸痛闷胀
病史:
西医检查:肺部CT示双下肺炎性浸润,血常规WBC 14.5×10⁹/L,CRP 68mg/L
治疗史:头孢曲松静滴5天效微,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
中医治疗史:前医多用清金化痰汤、定喘汤等,痰量稍减但热势不退
四诊合参
1. 望诊:
面色潮红如醉,鼻翼煽动,呼吸急促
舌质红绛,苔黄厚腻如积粉,舌中裂纹如刀割
痰盂中见黄绿粘痰夹杂暗红血丝
2. 闻诊:
咳嗽声重浊如瓮中出,喉间痰鸣辘辘
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湿啰音
3. 问诊:
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如被杖
口渴喜冷饮,饮后反觉恶心
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
1.切诊:
脉浮滑数,右寸洪大,左关弦紧
腹诊:右胁下抵抗感,肺俞穴压痛明显

六经辨证解析
1. 太阳表寒未解:
核心证据:恶寒无汗、骨节酸痛、脉浮
病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卫阳被遏
2. 阳明腑热壅肺:
核心证据:痰黄带血、口渴饮冷、大便闭结
病机:表邪入里化热,与宿痰搏结,"阳明主阖,热毒内壅"
3. 太阴痰湿壅盛:
核心证据:痰多质稠、苔厚腻、脉滑
病机:脾失健运,酿湿成痰,"太阴为开,湿浊上渍于肺"
4. 少阳枢机不利:
核心证据:右胁抵抗、左关弦紧
病机:三焦水道失调,气机升降失常

方药策略
治法:解表清里,涤痰通腑,疏利三焦
处方:
大青龙汤合小陷胸汤化裁
麻黄9g 桂枝6g 生石膏45g(先煎) 杏仁12g
全瓜蒌30g 黄连6g 法半夏12g 葶苈子15g
鱼腥草30g 金荞麦45g 生大黄9g(后下)
特殊用法:
每剂煎取600ml,每小时服50ml(昼夜不停顿服药)
药渣加芒硝30g外敷肺俞、膻中穴(清热豁痰)
辅以竹沥水30ml兑服(稀释粘痰)
加减法:
痰中带血加白茅根60g、仙鹤草30g
胸痛甚加郁金15g、旋覆花12g
喘促不得卧加地龙12g、僵蚕9g
治疗转归
1. 急性期(1-3天):
首剂服后2小时周身汗出,体温从39.8℃降至38.2℃
24小时内排出燥屎数枚,痰质转稀易咯
血氧饱和度从90%升至95%
2. 转折期(4-7天):
调整方剂:麻黄减至6g,石膏减至30g,加沙参18g
复查WBC 9.8×10⁹/L,CRP 21mg/L
咳嗽频率减半,痰色转白
3. 恢复期(2周后):
改用麻杏石甘汤合六君子汤善后
肺部CT示炎性浸润吸收70%
痰培养转阴,血常规复常

辨证思维亮点
1. 经方组合玄机:
大青龙汤(麻黄-石膏-桂枝)开表清里,如狂风驱散雾霾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涤痰开结,似利剑劈开胶痰
大黄配葶苈子:通腑泻肺,给邪出路
1.给药方式突破:
持续小剂量频服维持血药浓度(模仿西医输液思路)
外敷芒硝物理降温,避免过汗伤阴
竹沥水稀释痰液,体现"给邪出路"原则
3. 量效关系把控:
麻黄与石膏1:5配伍,既发汗又清热
金荞麦用至45g,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耐药菌作用
大黄后下保留蒽醌苷,增强通腑效果
现代机理阐释
1.抗病原微生物:
黄连素抑制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恢复头孢类药敏
鱼腥草素钠破坏细菌生物膜
2. 调节免疫反应:
麻黄碱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
石膏钙离子抑制肺泡巨噬细胞过度活化
3. 改善通气功能:
葶苈子强心苷增强膈肌收缩力
地龙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包氏心法启示
"痰热喘嗽,非独治肺,当察三阳传变。太阳表闭则热无出路,阳明腑实则浊热上攻,少阳枢滞则气化不行。执大青龙开鬼门洁净府,握小陷胸涤痰热开胸结,更需借阳明通降之力,使痰火从二阴分消,方合'肺与大肠相表里'之奥义。"此案揭示呼吸系统重症治疗需突破"见肺治肺"定式,通过六经辨证重建人体气机升降,使肺脏恢复"宣发肃降"的生理节律。
最后编辑于 04-25 · 浏览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