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张胜兵:血小板减少,中医不重指标,益气滋阴也可收效

病例信息
注:以下病案为本人亲诊真实病案,仅供学习参考!
个人信息:赵某,男,30岁
主诉:皮肤瘀斑10余年
现病史:患者自述患血小板减少已有10余年,皮肤经常出现瘀斑。
症见:遗精一月两三天,脸上偶尔长痘,大便先干结后顺畅,小便稍偏黄,纳可,寐可。左脉沉滑偏弱;舌红苔白,舌下稍瘀。
分析处理
读完主诉和病史资料,可知西医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根据主诉“皮肤瘀斑10余年”和相关症状,中医诊断则为发斑。
血小板与人体凝血功能相关。血小板减少可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典型的瘀点、瘀斑、鼻出血和牙龈粘膜出血。较少情况下,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可导致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或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20x10^9/L时,可出现自发性出血或瘀伤。
本例患者患血小板减少10余年,皮肤经常出现瘀斑,久病必虚,证属气阴两虚,脾不统血。
脾虚则水液运化失常,肠道津液不均则大便前干后畅。
气虚则下元不固则现遗精。
舌下稍瘀为气虚血行不畅而瘀滞。
综上,该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脾虚津亏,气虚不固之证,应以益气滋阴,健脾涩精为治则。
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诊断:发斑
证型:气阴两虚,脾虚津亏,气虚不固
治则:益气滋阴,健脾涩精
处方:黄芪30g、知母10g、生地30g、玄参30g、麦冬25g、仙鹤草30g、生白芍10g、葛根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芡实30g、生白术15g、党参10g、三七10g、丹参15g。10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二诊:患者反馈小便黄,遗精减少。加黄柏10g清下焦相火,加五味子10g以酸敛固摄,继服10剂。
三诊:患者反馈腰部酸软,余症减轻。上方加六味地黄丸(熟地黄30g、牡丹皮10g、山药10g、茯苓10g、山萸肉15g),继服10剂。
四诊:患者反馈:症状减轻,但偶尔咳嗽,睡眠不佳,上方加桔梗、杏仁宣肺止咳,加炒酸枣仁30g养血安神。继服10剂。
后续:患者自觉所有症状消失,恢复如常,遂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总结与讨论
黄芪甘温,《本草纲目》载其“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长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甄权又云其“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故有补气升阳,生血化津之功。
知母苦甘寒,《本经》言其“主消渴热中”;李时珍云其“下则润肾燥而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重庆堂随笔》讲道:“知母,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总之,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二者相伍,一阳一阴,一温一寒,益气而无燥热之嫌,滋阴而无呆胃之患,相互促进,相反相成,阳生阴长,使补气滋阴之功更著。
增液汤具有增液润燥的功效,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证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本证因邪热耗损津液,阴亏液涸,不能濡润所致,故重用玄参咸寒滋阴润燥清热,生地甘苦寒清热养阴,麦冬甘寒滋养肺胃,三药咸甘苦寒,养阴增液清热,故为“咸寒苦甘法”。加减:津亏燥热已甚,服增液汤大便不下者,可加生大黄、芒硝以清热泻下,软坚润燥。
黄芪、党参配知母、白芍、葛根益气滋阴生津以治其本。更加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以增水行舟以治大便不畅;
生龙骨、生牡蛎、芡实、生白术健脾涩精;
三七、丹参活血化瘀,仙鹤草养虚止血。
最后编辑于 04-24 · 浏览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