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施医生讲中医:少阴病,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流行性出血热?(2)

发布于 04-23 · 浏览 1385 · 来自 Android · IP 浙江浙江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接上篇文章。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六经病的欲解时,意思是指不得不过的“坎”。

过得了这个坎,疾病就在这个时间点缓解;暂时没过这个坎,那今天接下来时间就加重。

比如我们都知道感冒发烧是下午晚上加重,而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就是指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过了这个点症状就要开始加重了。

从子时~寅上时,指半夜12点,到凌晨4点。

肾病病人,尤其是肾衰竭病人,在疾病加重的时候会在后半夜出现“夜间症状”,比如睡眠障碍,比如夜间呼吸困难,喘息。

如果肾脏功能持续衰竭,矛盾会在后半夜以“夜间症状”的形式爆发,而夜间症状也往往预示着肾病加剧。

这对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流出)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少尿期和多尿期。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这个在前面也讲过,流出最怕的就是挺不过低血压休克期。四肢厥冷休克的预后较差;手足不冷,说明休克程度比较轻,属于轻症。

灸少阴应该是张仲景摸索出来的升压法,可以借鉴一下。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这里就开始出现“出血热”的表现了。流出可以在皮下、结膜、鼻腔、口腔咽喉、胃肠道等能想到的所有地方产生出血,膀胱尿血,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真正的病机不是“热在膀胱”,而是因为汉坦病毒感染导致出血,所造成的该表现。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这个就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典型表现了。眼结膜、鼻粘膜、口咽黏膜出血是流出的典型表现。

而这个条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治疗流出的时候,不能一上来就直接解表发汗,不然会导致出血加重。而且五官出血加重,意味着多半内脏同时出血加重,难治。

其实过敏性紫癜也是一样的,一上来就使用温热发汗的药,虽然可以温阳通络止痛,但也会导致血热妄行,出血也有可能会随之加重。所以温阳药不是不能用,但要挑时机用。


295: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手足逆冷,这是出现休克了。2025年的现在,我们尚可以用静脉输液、扩容,拼一拼试试能不能抢救回来,但在秦汉时期是死证,或者说预后极差。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同样的,四逆,也就是四肢厥冷,提示休克,也是死证,预后极差。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这里描述了一个虽然腹泻停止,但有头晕,且一直在出汗(自冒)的情况。同样是体液大量丢失,对低血压休克期患者来讲是致命打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四逆,且恶寒,说明目前正在休克。

脉不至,这是循环容量极低且无法通过紧脉和革脉代偿。

不烦而躁动,是指患者自己没有诉说(感受)不安,但肢体却在不时躁动。这就是《中医诊断学》里面说的,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自然是危象。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是典型的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的叹息样呼吸。符合临床实际。

呼衰了,《伤寒论》是没有给出抢救方法的,只能听天由命。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这又是没有扛过低血压休克期的。而且该条文该指出了“五六日”,这与发热期过渡到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实际时间吻合。

而且还指出了肾病的“夜间症状”:烦躁,不得卧寐。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正常情况下的外感,应该是浮脉。

而这里却是表现为沉脉。

与流出的临床体征吻合。

在这里还给出了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是非常经典的强心升压药,不必多解释;而且附子本身对肾脏炎症有改善作用,

麻黄比较费解,本身是一味发汗利水药,从这个角度看本来是慎用的。个人理解,这里麻黄是作为觉醒剂使用,服用后有助于嗜睡者觉醒。

细辛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可以导致反胃,但细辛强大的解热镇痛作用,与麻黄协同,可以很快让骨节烦疼等(三痛)的症状稳定下来。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这里去掉了细辛,加用了甘草。

二三日无证,不是真的没有症状。意思是虽然有发热、三红三痛的症状,但不重。也没有出现休克,因此暂不需要细辛镇痛除烦。

同时,转而用了具有潴水作用的甘草,进一步预防休克。

可以说非常精妙。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这里,出现了肾病后期的“夜间症状”,这里没有说明有没有低血压休克,但阿胶本身是个非常好的补血要药,结合鸡子黄,有升红细胞扩容的作用,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同时这里用了黄连、黄芩、白芍,都是非常好的调节肠道微生态的药物,可抑制条件致病菌,预防进一步肠道损害。

尤其这里还重用了黄连(四两),四两大概是汉制60克(一两约15.625克),分三次服用。

黄连有清心除烦作用,这个大家都知道。

现代还有一个有趣的药理实验,针对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的实验,证明0.4g qid的用量,才能对肠道多种致病菌产生最低抑制作用,也就是最低抑菌浓度(MIC)。小檗碱在黄连生药煎出物的含量大概是5%,因此生药大概也得用1.6*20≈30克多的黄连,才能起效。

这是题外话。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这里是发病初期的情况,口中和是尚未出现黏膜病变,但已经有三痛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可以给予火烤,可以使用附子汤缓解身痛背痛的情况。

附子汤重用白术,白术同时是肾着汤的君药,对腰背痛有缓解作用。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脓血”二字,提示患者肠黏膜有破损,可见于痢疾,可见于伤寒,也可见于流出。

不论怎样,早期的出血下利,对于电解质平衡和循环液体量是有坏处而无好处,是不允许通因通用的,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收涩,桃花汤主之。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主流分析认为,这属于少阴热化证,因此“刺可泻实热”。

施医生认为,这里要借鉴温病学的理论,叶天士《温热论》说:“在卫汗之可也,在气尤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这里,就是凉血散血中的“散血”。

当然,刺血散血也不是随便散的,首先不可以是大量的散血,不然这是自己害自己休克。所以应该指的是散井穴之血,或者耳尖大椎之血,或者少阴经对应太阳经之血。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桃花汤,是在重镇收敛肠道。

而吴茱萸汤,上可以止呕,中可以温中,下可以温肠止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有镇痛止呕,抗溃疡的作用。加上半夏生姜,止呕更有保障。

最终可预防体液和电解质大量丢失。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半夏苦酒汤主之。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前几个条文讲了上吐下泻中溃疡出血的处理,这里补了咽喉糜烂疼痛、上消化道灼热的处置。

此处就体现出中医精细辨证的特点。

如果是脱水过度导致的咽干疼痛,用猪肤汤养阴。

如果是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导致的充血疼痛,用甘草桔梗汤。

如果是咽喉出血糜烂导致的疼痛,就要用苦酒汤收敛疮口,半夏桂枝温阳利咽。

一般性质的咽喉疼痛,用半夏利咽即可。



(未完待续,请关注施医生,看下一期更新!)






最后编辑于 04-26 · 浏览 1385

回复收藏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