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幕后黑手——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增生症等病因引起的肾动脉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一、什么是肾动脉狭窄(RAS)?
RAS定义为肾动脉主干及/或其分支直径减少≥50%,狭窄两端收缩压差≥20mmHg或平均压差≥10mmHg。当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且难以控制(联用3种降压药物仍无效),建议至介入科门诊就诊,通过肾动脉彩超或CTA血管成像明确诊断。
二、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

三、如何诊断肾动脉狭窄?
无创检查:肾动脉彩超和CTA是常用方法,可评估狭窄位置、程度(收缩期最大流速>200cm/s且肾主动脉流速比>3.5提示狭窄>60%)。
综合评估:确诊后需结合肾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蛋白尿等)、肾脏尺寸及阻力指数判断是否需要血管重建术。


四、肾动脉狭窄的危害
肾脏损伤:长期缺血导致肾脏萎缩,最终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需依赖透析。
心血管风险:肾脏缺血间接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全身影响:代谢废物蓄积、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五、肾动脉狭窄的治疗
药物治疗:
轻度狭窄:使用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尼卡地平)及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控制原发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
手术治疗:
重度狭窄或难治性高血压:介入支架置入术,恢复血流。

六、术后注意事项
病因管理:继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原发病。
药物维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支架再狭窄和血栓。
血压与肾功能监测:严格控压,定期复查支架通畅性及肾功能指标。
最后编辑于 04-22 · 浏览 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