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习|高罗华(格菲妥单抗)应用继发性中枢淋巴瘤
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BsAbs)在系统性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中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L)中的效果尚不明确。由于此类抗体为大分子(约150–200 kDa),是否能穿越血脑屏障(BBB)一直存在疑问。
近期,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报道了4例继发性CNS淋巴瘤患者使用CD20×CD3双抗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治疗的初步结果,尝试评估其是否能穿越BBB、激活T细胞并诱导抗肿瘤反应。
患者特征与治疗方案
4例患者均为CD2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伴继发性CNS受累,先前接受过多线治疗(中位治疗线数4),且全部曾接受CD19 CAR-T治疗后复发。2例病变局限于CNS,2例为系统性+中枢受累。CNS累及部位包括脑实质和脑膜。
所有患者均接受格菲妥单抗治疗,其中2例联合阿卡替尼、放疗或奥比妥珠单抗等。格菲妥单抗给予方式为常规递增给药。患者接受治疗周期数为2~8周期。
药物分布及免疫反应分析
通过ELISA方法检测治疗后脑脊液(CSF)样本,所有患者CSF中均检测到格菲妥单抗,浓度为0.00632–0.0296 μg/mL,相当于外周血浓度的0.1%~0.4%。
功能实验表明,CSF中的格菲妥单抗浓度可诱导外周T细胞活化(CD25和CD69表达上调),并在体外对CD20+淋巴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一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动态采集CSF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SF中白细胞从29/μL升高至366/μL,淋巴细胞绝对数也显著升高,且淋巴瘤细胞比例明显下降(42%降至3%),提示药物可促进免疫细胞进入中枢病灶。
临床结局(4例)
- 患者1: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CNS病灶显著缩小,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持续治疗超过8周期。
- 患者2:联合奥比妥珠单抗、鞘内化疗,系统性代谢完全缓解,CSF中肿瘤细胞清除。疗效可能受多因素影响。
- 患者3:联合多种治疗,病灶缩小,临床改善,但无法明确格菲妥单抗的独立贡献。
- 患者4:疾病进展迅速,对格菲妥单抗等治疗无反应。
小结
初步结果提示,格菲妥单抗可在CSF中达到活性浓度,可能具备穿越血脑屏障并发挥免疫效应的能力。与利妥昔单抗类似,尽管仅有少量药物进入CSF,仍可能在CNS病灶中发挥作用。
未来研究可探索更高剂量、鞘内给药等方式,以进一步提高CSF药物浓度和受体占有率。同时需注意,该类治疗在CNSL患者中仍需严格评估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神经毒性。
目前结果虽具启发意义,但格菲妥单抗在继发性CNS淋巴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查看公众号文章和文献原图请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fsbOSflM_ERm6k-ow5sWkw
最后编辑于 04-22 · 浏览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