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患者关系管理并应用PDCA进行复盘
患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闭环,通过技术驱动、服务精细化和情感连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依从性和忠诚度。以下是系统化的实施框架,涵盖战略层、执行层与支撑层:
一、战略层:明确患者关系管理的核心目标与价值

1. 核心理念
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关注患者长期健康价值,而非单次就诊。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关怀":通过数据预测需求,提前干预。
从"医患关系"到"伙伴关系":通过共情和信任建立长期纽带。
2. 关键目标
降低流失率:就诊前与就诊后复诊流失率提升10%-30%(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规划);
提升满意度:通过卫健委调查、自身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满意度提升;
提升品牌度:提高患者NPS净推荐值;
二、执行层:构建全流程患者服务生态

1. 诊前:通过工具消除模糊信息
智能/人工导诊:
患者输入症状(如“职业病体检”),推荐科室并推送就诊前准备清单(如避早餐、体检楼层、挂号处、预约时段等)。
案例:某医院通过微信提前导诊,将患者等候时间由1小时减少至30分钟。
预约优化:
分时段预约+实时排队提醒(微信推送“您前方还有2人”),减少候诊焦虑。
健康教育:
短视频+图文推送(如“高血压患者就诊前必读”),降低因准备不足导致的就诊失败。
2. 诊中:无缝服务体验
数字化流程:
扫码报到、无纸化检查单推送、医保移动支付(全程无需窗口排队)。
透明化沟通:
检查结果实时同步至患者手机,附带医生解读(如“CT显示肺部结节,建议3个月后复查”)。
个性化服务:
高危患者绿色通道(如胸痛患者优先接诊)、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专属陪诊员。
3. 诊后:全周期健康管理
智能随访系统:
术后患者:自动触发第1/7/30天恢复问卷,AI识别异常数据并预警客服,由客服进行人工干预。
慢性病患者:每日健康数据(血糖/血压)上传,生成月度趋势报告。
复诊管理:
基于电子病历预测复诊时间,提前3天推送提醒(如“您的糖尿病复查到期”)。
健康干预:
依从性低患者(智能药盒-未按时用药),触发人工电话或家访。
三、支撑层:技术、数据与组织保障

1. 技术工具
患者关系管理系统:1、有条件者整合HIS、LIS、企业微信数据,支持患者360°视图(病史+行为数据)。2、无条件者,整合企业微信、人工、HIS系统权限。
AI应用:
计算机智能对患者按照学科进行归类、回访弹出等。
智能药盒设备联动:
智能药盒监测用药依从性,数据同步至患者关系管理软件端。
2. 数据驱动
患者分层模型-分层策略示例:
患者类型策略

标签的细分化运用:

3. 组织能力
多部门协同:
打破科室壁垒,建立“客服部-临床科室-IT部门”联合工作组。
医护人员培训:
沟通技巧(共情式话术)、数据工具使用。
绩效考核:
将患者满意度、复诊率纳入医生KPI,与绩效奖金挂钩。
四、情感连接:从“服务提供者”到“健康伙伴”
1. 人格化IP打造
医生个人品牌:
通过短视频科普(如抖音/视频号)建立专业形象,患者因“信任医生”而选择医院。
患者故事计划:
邀请康复患者录制“治疗日记”,增强社群归属感(需隐私授权)。
2. 游戏化健康管理
积分体系:
完成任务(如每日依从服药)获得积分,兑换优先挂号权或体检套餐。
-健康挑战赛:
“30天控糖计划”排行榜,达标者授予电子勋章并公示。
3. 非医疗场景关怀
家庭关怀:
为长期住院患者及家属提供便捷服务。
节日定制:
针对性一对一服务,例:糖尿病患者中秋收到“低糖月饼食谱”,而非群发祝福。
五、风险控制与合规要点
1. 隐私保护:
敏感数据加密传输,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
患者授权机制:明确告知数据用途,支持随时撤回授权。
2. 医疗边界管理:
在线咨询免责声明:“建议仅供参考,具体以线下诊断为准”。
六、效果评估与持续迭代
1. 核心指标

2. 迭代机制
月度复盘:分析投诉问题(如排队时间长、沟通时间短),制定改进计划。
技术升级:每月评估关系管理软件运用是否便捷,定期更新软件。
总结:患者关系管理成功的三大铁律
1. 以数据为眼:通过患者行为数据预判需求,而非依赖主观经验;
2. 以技术为手:用自动化工具辅助解决人力不可及的精细化服务;
3. 以共情为心:让每个患者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重视”。
PDCA在患者关系管理运用结构中的复盘应用方案(微信端)
一、Plan(计划)——系统性诊断与精准规划

1. 现状分析与问题定位
数据收集:通过企业微信后台导出3个月内的患者互动数据(如朋友圈点赞/评论率、消息回复率、复诊预约率),结合科室反馈表(如患者咨询高频问题、服务响应时效)和满意度调研(抽样200名患者,聚焦内容偏好、服务痛点)。
核心问题:
朋友圈内容同质化严重,科普类占比超80%,缺乏个性化关怀;
复诊提醒依赖人工一对一沟通,科室人员响应效率不均,漏跟率约15%;
患者标签体系粗糙,仅按科室分类,未区分治疗阶段(如术后/康复期)或需求类型(如慢病管理/急性复诊)。
2. 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
量化目标:
朋友圈互动率从8%提升至15%,阅读完成率≥60%;
复诊提醒响应率从70%提高至85%,患者流失率降低10%;
建立6维标签体系(科室+病种+治疗阶段+互动偏好+紧急程度+满意度)。
策略细化:
内容分层:
科普类(30%):疾病防治动画、用药指南短视频;
服务类(40%):个性化就医提醒(如“张女士,您下周二的复诊已预留号源”);
情感类(30%):节日问候、康复患者故事、医患互动征集(如“晒出您的健康餐”)。
流程标准化:
复诊管理:企业微信自动触发提醒(就诊前3天/1天),科室人员需在24小时内确认患者需求;
沉默患者激活:每月推送“健康积分计划”(签到打卡换体检优惠)。
二、Do(执行)——工具升级与流程落地

1. 工具与资源部署
企业微信功能深化:
开通“患者画像”模块,同步HIS系统数据,自动标记患者就诊记录(如手术时间、复诊时间等),如无法实现变更为各科室自主手工登记;
设置智能分组:按标签自动分配患者至对应科室子账号,并推送定制内容(如术后患者接收康复训练视频)。
普通微信号人设运营:
科室账号统一命名“XX科健康管家”,头像/背景图设计为医护形象+科室标识;
朋友圈发布规范:每周一、三、五固定时段推送,每日不超过2条,避免信息过载。
2. 执行动作拆解
朋友圈运营:
每月1次“主题健康月”(如糖尿病月),联合营养科发布系列内容(图文+直播);
插入互动组件:如“点击领取个性化体检套餐”“投票选择下期科普主题”。
复诊管理:
高危患者(如肿瘤术后)由企业微信自动标记,优先分配至高年资医生跟踪;
设计标准化话术库(含10种常见场景模板),减少沟通成本。
活动策划:
季度“线上义诊”:通过企业微信预约,科室医生轮流值班,限时免费咨询;
“老带新”激励:患者推荐新用户挂号,双方各得挂号费折扣券。
三、Check(检查)——数据化验证与根因分析

1. 监测指标与工具
核心数据看板(企业微信+Excel仪表盘):
朋友圈维度:点击率、完读率、互动用户画像(科室/病种分布);
复诊维度:提醒触达率、患者确认率、实际到院率;
服务效率:平均响应时长、投诉率(如消息超24小时未回复)。
深度分析:
A/B测试:对比“纯文字推送”VS“图文+跳转链接”的打开率差异;
流失患者回访:对近1个月未互动的患者抽样电话调研,识别退出原因(如信息骚扰、需求未满足)。
2. 问题定位示例
若发现“骨科术后患者复诊率低于预期”,需核查:
推送内容是否匹配康复阶段需求(如缺乏功能锻炼指导);
提醒话术是否足够清晰(如未强调复诊必要性);
科室人员是否及时跟进(如响应延迟导致患者遗忘)。
四、Act(处理)——标准化沉淀与持续迭代

1. 经验固化
SOP输出:
《朋友圈内容运营手册》:含选题库、排版规范、发布时间表;
《复诊管理操作指南》:从提醒触发到归档的全流程说明(附话术模板)。
培训机制:
每月1次科室运营复盘会,通报数据排名(如互动率Top3科室分享经验);
新人带教:由高绩效客服担任导师,模拟患者沟通场景。
2. 针对性优化
技术迭代:
接入AI助手:自动回复高频问题(如用上班时间、医师排班)、智能识别紧急消息(如“胸痛”关键词触发红色预警);
开发患者端小程序:整合预约、档案查询、满意度评价功能,减少微信号消息压力。
模式扩展:
对高价值患者(如年就诊≥3次)开通VIP服务号,提供专属健康顾问;
联合药企打造“健康生态圈”(如用药提醒服务、慢病管理社群)。
通过PDCA循环,将散点式运营转化为体系化工程。精准定位“内容同质化、标签粗放”等痛点,设计可落地的分层策略,以工具升级(如企业微信智能分组)和标准化动作(如话术库)确保执行一致性。通过数据看板与根因分析,快速识别执行偏差(如某科室响应滞后); 将有效方法固化为SOP,并引入AI技术优化人力成本,最终形成“监测-优化-再监测”的闭环,持续提升患者粘性与医疗服务质量。
最后编辑于 04-21 · 浏览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