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医案集锦(40)——喑痱、跛足


《素问·脉解篇》说: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又说: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这两段经文的意思,描述的就是太少两感或少阴直中的两种情形。为蔡长福老师揭示出来!
现实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壮年人突然喑哑说不出话来,或者走路突然崴脚。
这里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涉及肾与上焦(咽喉)的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知道喑痱的问题。
喑痱是指突然说话不出声音,这一问题是为什么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肾藏精”,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且肾经又与太阳经相表里,肾虚引起人体之表不固,太阳经亦随之而虚,致使外邪直中少阴,喑痱、跛足是少阴的表证,其原因就是内夺,就是肾虚!
仅从少阴与咽喉的关系来看,蔡长福老师说:咽喉是太阳经和少阴经的交接点。
《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这句话指出了经络与人体生老病死全过程的密切关系!
按着六经的巡行路径去看疾病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其一,主要是按六经挂图的路径,先确定病位,再结合患者的脉证,从而选出方药,这好比把六经并列来看;(如毛以林教授的《步入中医之门2——被淡忘的经络辨证》)
其二,是既关注到六经的巡行路径,同时也关注六经的表里以及相互传变规律,就是把六经的空间化,并用动态的思维而加以运用。(如蔡长福老师的系列著作。)
六经之对于人体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犹如“价值规律”之对于生活;既无处不在,又无形无相!却又能为人所认识并加以利用。
以太阳经和少阴经为例,二者是表里关系!若年轻人过早、过度手淫,或者婚后夫妻生活过度,均可导致肾虚,“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少阴既亏于里,太阳失守于内,自然亏虚,不能正常护持人体之表。引发“喑痱、跛足”这样的疾病。若这类人突然感受寒邪,寒邪就会直接侵袭到少阴经,形成直中的局面,而有太阳经和少阴经两经的问题,咽喉处是在两经的交汇点!就会发生喑哑的问题;当然亦可在少阴的巡行路径出现问题,如跛足。
我们看《扶阳讲记》里面的一则医案:
患者,男,教师,56岁。平素身体壮实,2个月前,突然大雪时因穿衣服过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等表证,连续服用解热镇痛片3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次日发现声音全哑,迭治无效。刻诊:倦怠,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四诊合参,证系寒邪客于太少二经。治宜宣肺、温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制附子75克(先煎2小时)麻黄15克,细辛15克,生姜60克。
患者服1剂,大汗出,诸证悉减,声音渐出,服2剂后,声音如常。
毛以林教授评析:
此患者年近花甲,阳气渐衰,突然感受寒邪,寒邪由太阳直入少阴,少阴之脉循喉咙,又用西药过度发汗,其人阳气更伤,是以暴哑。其病机之关键在少阴经为寒邪所凝闭!
<谨注:称“直中”者,言其深;称“两感”者,言其病并非只有一端,太阳、少阴俱病。故用麻黄开太阳之表;用附子驱少阴寒邪;又用细辛沟通表里,且细辛又助麻黄开表,亦助附子驱寒。
两感之脉证,太阳病是“浮脉,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阴病的特点是“脉微细,但欲寐,口中和,背恶寒”。此则医案之描述,偏重于描述太阳表证,而对于少阴问题,只是提到了恶寒、脉沉紧等症,而没有“但欲寐、口中和、背恶寒”等问题。
若只着眼于少阴,则恐有失!>
最后编辑于 04-19 · 浏览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