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13个息肉12个为早癌!EMR病例背后的DRG困局与破局思考

病例分享
病史:62岁男性,乙状结肠癌术后1年复查,肠镜示全结肠散在腺瘤性息肉,右半结肠部分节段见环周分布息肉群,大部分息肉内镜下呈早癌特征(BLI观察见IIIL、IIIs、Vi型pit),包括侧向发育型,大部分息肉为亚蒂型息肉(直径10-20mm)。



治疗决策:
鉴于息肉数量多、部分呈环周生长,为降低并发症风险,制定三阶段切除方案。首批针对内镜下高度怀疑早癌的13枚息肉实施内镜下切除。
为控制费用,亚蒂型息肉采用EMR扩大切除,LST分片EMR,切除过程能看出很多息肉血供丰富,材料尽量省。
病理结果:13枚息肉中,12枚为腺瘤伴有早期癌,1枚为腺瘤伴有癌前病变。
临床思考:
作为内镜医生,单日切出12个早癌标本本是幸事,却因DRG付费机制陷入两难——首批切除已出现亏损,剩余息肉仍不能完全排除存在早期癌变的息肉。这样的病例怎么切都亏,医生如何是好?内镜治疗治疗面临耗材成本与手术风险的双重压力。
同行探讨方向:
1. 技术选择与成本平衡:对亚蒂型息肉,EMR是否足够替代ESD?如何优化分片EMR技巧以减少复发?
2. DRG病组适配性:多发早癌病例是否可申请病组调整?追加切除是否适用“二次手术”编码?
3. DRG付费下消化内镜成本管理
国内研究显示,多发息肉病例DRG亏损率达38%,建议通过临床路径整合(如将息肉切除与病理诊断打包计费)或病组权重调整(按息肉数量分级赋权)改善效益,有这方面经验吗?
本例提示我们,早癌诊疗的“技术成功”与“成本合规”需同步考量。期待更多同道分享DRG时代下的临床智慧,共同探索既保障医疗质量、又兼顾医保控费的可持续路径!
参考文献:李卫国等,《DRG背景下消化内镜诊疗成本-效果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 26(11):1054-1059.
最后编辑于 04-19 · 浏览 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