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FFR研究—CT-FFR联合CCTA对稳定性冠心病临床决策与预后的真实世界影响

研究背景与目的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重要非侵入性工具,但其对中度狭窄(50%-90%)的功能性缺血评估存在局限性。CT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血流动力学,可提供功能性缺血信息。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常规临床实践中,CT-FFR联合CCTA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决策及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
-设计: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比较历史队列(仅CCTA,2015-2018年)与CT-FFR队列(CCTA+CT-FFR,2018-2020年)。
-人群:纳入低至中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排除无症状、不稳定心绞痛、既往冠脉介入或影像学检查史者。
-终点:
-主要终点:临床管理决策(OMT、ICA、SPECT)和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全因死亡、心梗、紧急血运重建)。
-统计方法: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Kaplan-Meier曲线分析MACE发生率。

关键结果
1. 患者特征:
-共纳入360例患者(CCTA组224例,CT-FFR组136例),基线特征(性别、BMI、心血管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但CT-FFR组年龄略高(60.9 vs. 58.4岁,p=0.007)。
2. 临床决策差异:
-CCTA组:26.8%仅接受OMT,51.3%行ICA,21.9%行SPECT。
-CT-FFR组:77.9%仅接受OMT(显著增加,p<0.001),19.9%行ICA(显著减少),2.2%行SPECT。
-侵入性检查减少:CT-FFR组ICA率较CCTA组下降61.6%(55.4% vs. 19.9%)。
3. 血运重建与预后:
-血运重建率:CCTA组24.6% vs. CT-FFR组13.2%(p=0.01),但ICA后血运重建率无差异(40.3% vs. 55.6%,p=0.15)。
-MACE发生率:CCTA组4.0%(9例) vs. CT-FFR组2.2%(3例),无统计学差异(p=0.04,但需注意低事件率)。
核心结论
1. 减少侵入性检查:CT-FFR作为ICA的“守门人”,显著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造影(ICA减少61.6%)和SPECT检查,降低患者辐射暴露和并发症风险。
2. 优化治疗策略:更多患者接受OMT保守治疗,且未增加MACE风险,提示CT-FFR指导的决策安全有效。
3. 潜在成本效益:尽管未直接分析成本,但减少ICA和血运重建可能降低医疗支出,缓解医疗资源压力。
临床意义与启示
-功能评估的价值:CT-FFR弥补了CCTA仅提供解剖信息的不足,避免对非缺血性狭窄的过度干预(如ORBITA和ISCHEMIA试验所示,血运重建未必改善预后)。
-真实世界适用性:研究证实CT-FFR在常规临床中的可行性,支持其作为稳定性冠心病的一线评估工具。
-未来方向:需进一步验证CT-FFR的成本效益,并探索其与QFR(基于ICA的FFR计算)等技术的对比。
局限性
-回顾性设计:存在选择偏倚(如未标准化CT-FFR的使用决策)。
-样本量较小:MACE事件率低,可能影响统计效力。
-单中心数据:结果外推需谨慎,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
总结
CT-FFR联合CCTA可安全减少侵入性检查和血运重建,优化稳定性冠心病管理。这一策略符合“精准医疗”趋势,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低风险的治疗选择。未来需关注长期预后数据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以推动CT-FFR的广泛应用。
文献:Real world impact of added FFRCT to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on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and patient prognosis – IMPACT FFR study.European Radiology (2023) 33:5465–5475
最后编辑于 04-18 · 浏览 475